3月22日,石药集团发布2021年业绩,全年营收278.67亿元,同比+11.7%。 其中,四大业务营收: 成药业务:营收226.81亿元(包括授权费收入4900万元),较去年+11.2%。各主要治疗领域:
原料产品业务:2021年营收21.49亿元,同比+15.6%。 抗生素及其它:2021年营收16.70亿元,同比+21.7%。 功能食品及其它业务:2021营收13.66亿元,同比+4.6%。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板块,抗肿瘤药收入首次超越神经系统药物,成为石药集团第一大核心子业务。 此外,公司在去年加大了研发的投入,研发费用达到34.33亿元,同比+18.8%,约占成药业务收入的15.1%。 发布财报后,石药集团表示:“预计未来五年,石药集团将有30余个创新药及新型制剂产品,以及60余个仿制药上市。” 抗肿瘤药收入首次超越神经系统药物 作为国内老牌药企,石药集团医药产品管线覆盖包括有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消化代谢等领域。 2021年,石药收入支柱在神经系统疾病和抗肿瘤领域,分别为75.44亿和77.11亿,占成药产品收入的67%。 抗肿瘤药物以22.5%的增速超越神经系统疾病,成为石药集团成药产品第一大核心业务。 要知道,之前神经系统领域一直是石药集团的优势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恩必普、舒安灵、恩悉、欧来宁、奥拉西等。 其中恩必普是石药的神经系统领域核心产品,自2021年3月以来,新医保谈判价格的生效使该药的可及性和竞争力均有提高,销量显著增长,抵消降价影响。同时,石药还在开拓新适应症,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新适应症的拓展为丁苯酞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得益于“原料药+制剂”+制药的产业链优势 众所周知,石药集团以原料药发家,但在原料药逐步衰落之前,抓住机遇,迅速的转向了创新药领域。 如今石药集团的高收入得益于“原料药+制剂”+制药的产业优势。 尤其是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大背景下,传统原料药企遭受重创。在原料药行业日子不好过的情况下,很多原料药企业开始考虑转型。 开启“后转型时代” 目前,国内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众多药企华丽的转身已成为历史,当下和未来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发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一直都是躲不开的话题,创新药、创新制剂构成药企发展的驱动力量。 ![]()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药企的竞争,最终都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下石药集团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将创新药做大做强,立足中国市场,开拓国际化道路是后转型时代需要考虑的问题。” 毫无疑问,“研发”与“国际化”是石药集团的两杆大旗。 身为传统药企的一员,体现在石药集团内部,则是创新药比重的日益提升。尤其是2021年, 石药集团研发的投入达到34.33亿元,同比+18.8%,达到历史巅峰。 在2021年,公司19个产品获得中国药品注册批件,2个产品获得美国ANDA批件。11个在研创新药取得首个适应症及28项新增适应症的中国临床试验批件,5个在研创新药取得美国临床试验批件。 与此同时,石药集团已着力建立多个创新研发平台,涵盖小分子、大分子、纳米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及小干扰核酸(siRNA)药物等。 其中,纳米技术平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开发4个纳米剂型的重磅产品,目前的研发管线中多于5个产品都是具有全球专利及极具市场价值的重磅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搭建起核酸药物平台,开展针对包括Delta和Omicron等多种新冠毒株在内的mRNA疫苗研究。该平台也开始开展对慢性遗传基因相关重大疾病的药物展开研发,力求填补非肿瘤领域的临床需求,布局下一代商业潜力巨大的产品群。 除了自主研发,为了完成业务拓展,石药集团还完成产品许可引进、合作和收购项目6个,涉及多个治疗领域的产品:
除了关注国内市场,石药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出海之路:
国际市场虽然和华海、人福等药企晚得多,但是公司平均每年向FDA申报10个品种左右,未来还将持续发力。 总的来说,从研发管线看,石药集团管线充足:在研项目约300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40余项、大分子创新药40余项、新型制剂30余项。从目前出海产品申报来看,石药集团未来可期。 发布财报后,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未来五年,公司将有30余个创新药及新型制剂产品,以及60余个仿制药上市,公司也将继续国际化之路。” ···· 从未来的角度去看,石药集团已经开始构建出了一整套的研发体系,其也有300多个在研项目,为后续储备了足够多的项目,在研发费用方面,石药也正在逐年追加。 再加上其“原料药+制剂”+制药的产业链优势,就整体而言,未来值得期待。 |
|
来自: dongchang > 《健康.保健-心理-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