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很早之前就一直想写一点关于面条的文字。
普通的百姓人家,面条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饭食。面条是一年四季中老少皆宜的美食,面条也因为物美价廉成为百姓烟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喜欢吃面条,应该是遗传母亲的喜好。记得小时候的早上,天刚蒙蒙亮,母亲起来为一家人准备早饭。每到过生日的日子,就会吃面条。热气腾腾的面条从煮开的锅中捞出,放入汤碗中,往往我的面条里还会窝着一颗令人垂涎欲滴的荷包蛋,上面放着翠绿的青菜,一碗香喷喷的青菜鸡蛋面,呼啦几口吃完,嘴一抹就上学去了。现在想来,那面的味道真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遇上下雨天,父母都闲着在家,偶尔家里会做一顿手擀面。面粉加水和好,经过揉、搓、切、甩、压等程序,然后丢入烧开的沸水中,等水开还要兑凉水,再等水开就可以盛面条了,虽然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但是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配上家里的炒菜,吃上一口,那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外面有个小饭店,饭店里面的青椒肉丝面是五元钱一碗。每个周末的下午,我都会去外面吃一碗香喷喷的青椒肉丝面,他们用的面条是淮安本地的面条,面条煮得稍硬,吃起来有嚼劲,青椒肉丝炒得也咸淡适中,做法是盖浇做法,把炒好青椒肉丝盖在面上。汤汁浓厚,据老板说是筒子骨汤,但无从考证。每周末的这碗青椒肉丝面,陪伴了我上高中的三年时光。
到南京上大学后,接触了南京的面条。南京面条种类繁多,但据说以本地面条——南京大碗皮肚面为主。但是,我开始最喜欢的应该是小刀面。每天早上我都会去学校的一食堂,点上一碗小刀面,配上卤好的茶叶蛋。一碗小刀面下肚,一上午上课都精神抖擞。大学几年早饭吃得最多的就是面条,那一碗小刀面配上鸡蛋才5元钱,现在想来真的是良心价。
工作后,在办公地点的附近,也有一家早餐店供应面条。从2013年到现在2022年,那家面条一直没有涨价过,素面3.5元,肉丝面6元,估计是南京这个大都市的底价了。每天饭店能从早上6点忙到上午10点,吃面条的人络绎不绝。有一次和他们闲聊,这对来自河南农村的夫妻俩靠着卖这一碗碗平凡的面条,在南京麒麟门已经买了两套房子,两个小孩也都在南京读书。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好多个城市,也吃过好多地方的面食:镇江的锅盖面、扬州的阳春面、苏州的奥灶面、陕西的邈邈面,还有全国出名的兰州拉面等等。还有我们美食之都——淮安的长鱼面。打开抖音平台,搜索淮安面条,扑面而来的面条探店视频让人目不暇接,平台也推介了好多淮安地区的苍蝇小馆,以淮安区和淮阴区的居多。据说,也搞了个面条排名,每次刷到这样的视频,都让我垂涎欲滴,恨不得挨个尝个遍。
面条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从我上学时候的3元、5元到现在的几十上百元。我吃过最贵的一碗面条,应该是在上海虹桥中心吃的一碗128元的“秃黄油面”。此面条算是苏州老字号名店“陆长兴”的招牌吧,我们同事戏称面条中的“爱马仕”。秃黄油,是苏州的方言,秃是“只有”或“独有”的意思;黄油,即高纯度的秃黄油,不允许有一丝蟹肉存在里面,因而不同于夹杂了蟹肉的蟹黄。成品芬芳馥郁,美艳不可方物,可谓中华美食最高境界。秃黄油本来是一种“存蟹防饥”之法,即得以在蟹季过后仍能享用到反季节的蟹味。新鲜的秃黄油,配上细腻的苏式面,再配上几碟美味可口的小菜,由服务生拌好,端到你面前。闻着那浓郁的蟹香,看着那美味的面条,真是一种享受。
苏州的面馆,尤其是那种有点年份的老面馆,有时候吃的不仅仅是一份面条,更多的是享受过程。闲暇时光,约三五好友,去这样的面馆坐坐,听听苏州评弹,耳边响起甜糯糯的吴侬软语,感受一下苏南的慢生活,那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也是一份对生活的尊重。
等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去“拖”面条吧。
作者简介:曹双喜,一名90后工程从业者,一级注册建造师。目前就职于上海一家地产集团公司,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2010年毕业于江苏省淮州中学,后自考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喜欢阅读,爱好象棋,但才疏学浅,尚无建树。人生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