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归原作者 坟茔旁,花白头发老人对鬓角泛霜的儿子说:“我走了就把这儿留给我,和你爹埋在一起”。 今年清明上坟的时候,当我听到这些钻心刺骨的话,怔忡不寒而栗。真是不到一定年纪理解体会不到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些关于老一辈儿的泛黄记忆,也徐徐铺展开来…… 爷爷走了也有十个年头了,感觉很近,又很远。 爷爷的经历像他额头犁地翻土的皱纹一样细密难展。爷爷是个有故事的人,年纪大了以后话也多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 当长工给地主家放牛喂鸡,见过涂着药膏旗子的鬼子飞机,大旱灾饥荒上山啃树皮,挣工分用票买布买肉买米…… 清瘦羸弱的爷爷半靠在床上,半张着嘴,仿佛再不说,就来不及了。 可人就像拔了灯芯的烛火说不中就不中了,走之前会回光返照,突然很精神,就像干枯的油灯,要熄灭的时候,总是忽闪忽闪,亮一下又熄灭,最后化作一丝丝萦绕的青烟飘散。 爷爷去世前,他跟我奶奶分床同屋了三年多。因为是老旧瓦房,房间逼仄,想要安置下两张床是不容易的,但爷爷是个执拗的人,再加上晚年身体不好,爷爷的话不敢有人违逆。 家人都不理解,以为爷爷年纪大了,脑梗糊涂了。 听我父亲说,爷爷当时提这个要求的时候,大家伙儿一致反对,认为旧房拥挤,两张床占地方,搞得像旅社的标准间一样,没有家的感觉。但爷爷声严色厉,姊妹几个拗不过,只好作罢。 爷爷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老两口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睡眠是越来越差,特别是爷爷被查出肺积水后,不晓得是心理作用,还是药物反应,简直随时都会惊醒,奶奶也跟着不得安寝。 于是,爷爷提出了分床睡。 奶奶刚刚听完爷爷的决定,竟然半晌没说出话来,然后打电话叫父亲赶紧回来,见到我父亲后,竟然孩子般“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得知爷爷得了肺积水,她都没这么大的反应,觉得生老病死,人生必经。可是,现在她反而感觉自己被遗弃了。 爷爷并没有多做解释解释,只是吩咐父亲照办。父亲也只能顺从了爷爷的意思。 接下来的日子,奶奶也慢慢的接受了这种方式,明显的,奶奶的睡眠质量好了很多,精神也跟着好了起来。有时候,半夜两个人都睡不着,就拉开床头灯聊天,聊到对方睡着为止。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中,日子不紧不慢过着。 就这样,他们一直分床睡,直到爷爷病情恶化,住进加护病房,处于弥留之际,最后去世……爷爷的遗物中,有一封给奶奶的信,那是爷爷在清醒时写的。 信的内容很平淡,就是交代一些身后事和教她如何跟孩子们相处跟孩子们的相处方式。他不放心奶奶,因为奶奶是个单纯了一辈子的女人。 在信的末尾,爷爷写道:“我知道你对分床这件事,一直心存芥蒂,40余年的夫妻,我还能不了解你?其实,因为我一定会先走,不如趁我还在的时候,早点让你开始适应一个人睡……” 从爷爷去世,到举行葬礼,奶奶一滴眼泪都没掉,看到这,却泣不成声。 到现在为止,那房间里,依然是两张床,陈设跟原来一模一样。 姊妹们也三缄其口,啥都不说了。 奶奶说:“看着那床在那,踏实。” 任何形式,都只是形式而已,适合两个人的形式,无论什么样,都是好的。 如果心已远,就算困于一张床,盖同一条被,明明转身就可以触及对方,也会始终感到两个人中间隔着一片海。 这就是同床异梦。 但只要心在一起,别说分床,分房,异地,异国,就算阴阳相隔,都依然冲不淡那份牵挂。夫妻彼此能够相互迁就、妥协,并且感到满足和幸福,别人的,传统的,任何形式的阻隔都不重要。 这就是冷暖自知。一栖二息又如何?阴阳相隔又怎样? 当适应成习惯,习惯便成自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不一会儿下起了雨,雨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坐在坟茔旁边的草埂上,远处屋檐下,一窝春燕紧挨紧地靠在一起,氤氲在烟雨中…… 作者简介 田长锁,生于“二爨之乡”云南曲靖,“滇南胜境”富源水土养育,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高级注册教师,海南作家协会会员。 ![]()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