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海棠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4-03


      三亚椰风海韵公寓的走道里,装饰了许多番木瓜的图案,每次走过,我都会想起一唱三叹的《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由木瓜而想到了海棠,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又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木瓜又名贴梗海棠,木桃为木瓜海棠。唐人钱起的《重赠赵给事》诗:“能迂驺驭寻蜗捨,不惜瑶华报木桃。”投我以木桃、木李,回报则不惜瑶华,演变为成语“投桃报李”则似乎已经不肯付出更多的回报,而且那种桃李也不像今天的桃李那样宜于食用。

     张爱玲曾经学着宋人彭渊材所说,“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说自己人生三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她没有读懂彭渊材之意。香海棠却屡屡见诸记载。彭渊后来彭渊材到了古昌,发现那里的海棠色香俱佳便大喜。因此,清代大足知县李德有一首《海棠香国》诗:“洛阳未许擅风流,独让佳名在此州......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自称彭渊材之侄释惠洪在《冷斋夜话》记载:被任职去昌州的李丹,嫌离家太远,而改任去鄂州任职。彭渊材知道后赶紧去对他说:谁为您拿的主意?昌州是天下佳郡,为何放弃呢?李丹惊讶地问:昌州待遇好?彭渊材答道:非也。又问:治安好?又答:非也。李丹再问:那您何以知其佳呢?彭渊材说:“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难道不是佳郡!”可见,彭渊材知道海棠知道海棠并非都无香。

    海棠为四川盛产,花有“蜀客”之称,唐人吴融说:“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陆游则把海棠拟人化了,他说:“蜀姬艳装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而且蜀地还有与众不同的香海棠。唐嘉州刺史薛能《海棠》诗说:“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说:“嘉州海棠色香并胜,犹如香海棠国。”不仅嘉州,唐朝的《百花谱》说:“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香海棠出现于唐人的记载之后,到了宋朝,苏东坡在黄州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相传还曾手植一株香海棠于常州居所。明初巴陵县主簿叶子奇写的《草木子》说:“世谓海棠无香。西蜀潼川府所属昌州而海棠独有香。故昌州号曰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每花或二十余叶。香气醲郁。”到了光绪年的《荣昌县志》还有“昌元八景图”的“棠堰飘香”,并有谢金元诗:“地接巴渝据上游,棠香自古属昌州。”所以荣昌有“棠城”之称。一直很羡慕“昌州香梦接嘉州”的意境,所以多次在嘉州的乐山、昌州的大足一带探寻过香海棠的踪迹,直到2010年底看到《重庆商报》悬赏十万寻找失传已久的香海棠,才知道香海棠已经消失了。

     张大千也把香海棠作为家乡的名片,曾说:“我家香国为邻国,天下海棠无香,独吾蜀昌州有香,志称海棠香国,与吾邑接境。想到花时意便消,长恨少陵无性,一生不解海棠骄。”他提到杜甫一生不言及海棠另有原因,恐怕与他生活在海棠不香的成都有关,究竟是否避讳其母亲名海棠不好说。不过我因此明白,许多美好的东西都需必要的环境,或者吸收特殊的养分而大放异彩;或者天时地利都还不足以使之本性退化。而如今的香海棠已经基因突变,也许就像无双的琼花一样,再也不会有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5年2月2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