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年清明时,淡淡忧愁念亲人!

 常鹤鸣易经风水 2022-04-03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再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了,扫墓活动也已经陆陆续续开始了。清明目前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冬至没有法定节假日),还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分量不言而喻。

清明节主要体现的是丧葬文化,这是我们最受重视的传统文化之一。荀子在他的著作《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安葬逝者,要用他生前的样子去装饰他,大致仿照他活着时候的样子把他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死者如同他活着的时候,从始至终都是这样。

因为对丧葬文化的重视,还衍生出了阴宅文化,就有了要葬在风水宝地的说法。比如王公贵族的墓穴一定要经过大师精心勘测,确保能够庇佑子孙族群,皇帝的墓穴更是被称为龙穴。现代安葬虽然基本都是葬在陵园,但陵园内也有位置好坏的差别,这都是受到了阴宅文化的影响。

陵园的墓穴都很密集,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问题,一定会从别人的墓穴前经过,有时一不小心还会踩到别人的墓穴,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其实也不必惊慌,路过别人的墓穴时,心中只要饱含真情歉意,一定会得到泉下之人的谅解,比如心中默念“借过一下”,“不好意思打扰到你了”。

现在我们都是在清明、重阳这种特殊的日子去扫墓祭拜,但古时候却有着守墓的习俗,就是在墓穴旁建造一个小屋子,然后住在这个小屋子里陪伴逝去的亲人三年,所以也有“守孝三年”之说。真正有条件做到守孝三年的人很少,所以这个习俗衍化成了现在的培墓。

培墓就是在亲人过世的三个清明节内,准备12盘菜加上一碗白米饭去祭拜。祭拜完亲人,这些饭菜子孙是可以吃掉的,不过要尽快吃掉,从卫生角度来说,放得越久越容易滋生出细菌,吃坏肚子;从民俗角度来说,放久了,亲人就会拿着沾满自己口水的筷子去搅这些饭菜。

祭拜的供品选择亲人生前爱吃的食物就可以,但是最好不要用生食,特别是生鱼片这种荤腥类生食。荤腥类生食非常容易招引苍蝇,这很不卫生也很煞风景,而且民俗中认为生食对逝者的灵魂不利。

提到供品,就不得不提三个热门——青团、艾粄、墓粿。这三种食品都是寒食节留下的习俗,制作简单,便于携带。

青团内馅浓密,外皮松软,不甜不腻,味道清香,有青草香气,有点黏但又不会黏上牙齿。青团的夹心分咸甜两类,甜的多为豆沙,也有芝麻馅料,咸的多为蛋黄馅料。在江南人的眼中,青团就是春天的“限量版”,每至清明前后,江浙沪一带的街头,青团要抢去足够的风头。青团现在不仅流行于南方了,北方也有不少人慕名在网上购买青团吃。

艾粄和青团其实本质就是一要的东西,主要的材料就是艾草、糯米粉、糖、花生、芝麻等。做法也和青团相差无异,只不过多了一样,加了糖浆。广东地区更喜欢艾粄,东莞地区还流传着清明吃艾粄可以防雷劈的说法,还说可以让小孩子更乖。

墓粿主要指“红龟粿”或“草仔粿”,是闽南人很喜欢的供品。闽南地区早年还有“揖墓粿”的习俗,就是扫墓祭拜之后,会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儿童,扫墓者出谜语让牧童回答,或者与牧童猜拳,如过牧童获胜,就能得到一枚“墓粿”,输了就得离开,是谓“揖墓粿”。经过演变发展,后来牧童会讲一些“祝尊府添丁发大财”之类的吉祥话,扫墓者同样会给一枚“墓粿”。

全家一起去扫墓,民俗中对“人”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孕妇不能去扫墓,从科学角度来说,陵园一般在荒山野岭,医疗条件肯定有限,如果孕妇遇到了突发情况不好处理;从民俗角度来说,在肚子里的胎儿属阴,陵园更是阴煞之地,胎儿很容易吸引到不干净的事物。如果孕妇一定要去扫墓,可以在肚子上系一条红绳,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还有个比较常见的说法,出嫁的女儿不能去扫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不应该再过问娘家的事,这是一种很封建很落后的思想。扫墓是为了祭拜亲人,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女儿当然可以尽这种孝道,所以现在没有任何规定说出嫁的女儿不能扫墓,更何况现在独生子女那么多,女儿不祭拜还能有谁去祭拜。

祭拜亲人肯定要烧香,第一个烧香的人很有讲究。原则上第一个烧香的应该是配偶或者长子,但有些时候还是要变通一下。清明当天生肖被冲的人不能第一个烧香,这样会对自己很不利,如果被冲的人是配偶或者长子,就需要次子或者长女站出来了。当然了,独生子女依然可以无视这些条条框框,只要能尽到自己的心意就是最好的。

因为祭拜亲人是一件很正式、很真诚、很神圣的事情,所以还有着扫墓祭拜之前先洗澡净身的说法。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在扫墓的时候佩戴“净符”,同样能起到净身的效果,平安符也能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孕妇还可以戴安胎符,配合红绳能量会更强。

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保护,扫墓之后肯定是沾了很多阴气,所以扫完墓最好不要着急直接回家,去人多阳气旺的地方转一转,消除一下身上的阴气;也可以去空旷、景色优美的公园散散心,让阴气随风而散。古人既然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自有其深意。

这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节,但复苏与希望中也掺杂着淡淡的忧伤,我们用这一缕忧伤缅怀亲人的温情,让自己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清明节,既是死亡的节日,亦是新生的节日,让我们整理好思绪,继续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