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清明节,最是思亲人!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老师马颖达先生

 陇史荟王文元 2022-04-03

2022年清明节来临,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的老师马颖达


       时光流转,我敬重的老师,已经离开我们22年了,仅以此文纪念亲爱的老师
       马颖达老师的家族世世代代以武术为家学,他的父亲马风图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大武术家,祖籍河北省沧州、孟村扬石桥村,尽管马老先生从上世纪20 年代后期就客居陇上,但是马颖达老师对自己的家乡依然充满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因此颖达老师给自己取字号为“孟沧”,别号;“燕赵武士”。和颖达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爱朗读“燕国”“太子丹”:送荆轲时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马颖达老师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武术套路、和对抗的训练。据颖达老师讲;马老先生(马凤图公)对他和弟弟贤达老师的武术在训练中要求是很严格的,有时家里来客人时,马老先生就让他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贤达一块给客人表演武术,表演完以后总能得到大人的奖赏,所以他们表演的很买力。这也是马老先生让他们对武术产生兴趣,鼓励他们练习武术的一种方法。这是他们日后功力深厚,成为武术大家的重要原因。

        我在1986年到甘肃省体委文史办、整理兰州市体育文史时看到了1946年的国民党、举行甘肃省第一届运动大会的有关报道;在这个运动会上当时只有16 岁的马颖达老师和天水的武术运动员孙彦彪、侯文珠共同表演了武术,马老师表演了三节棍、双头枪、双刀,还参加了马术比赛。当我和马老师谈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他老人家总是谦虚的淡淡的一笑,而他最喜欢谈到的、倒是国民党宪兵团在这个运动会上组团参加,抓了两个洋车夫冒充他们跑万米赛跑,跑了个第一第二名,当他们正在沾沾自喜的时候,被发现被揭发的一段趣事。
        “男儿快意执先鞭、投笔从戎志最坚、铁轮电掣机械化、利甲尖兵永向前、我们是革命的青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这是颖达老师在高兴的时候最喜欢唱的,在当时的军队中流行的一首歌曲。颖达老师作为新旧社会的一名军人,对部队的生活充满了深厚的感亲;尤其是在谈到随王震将军进疆时,在酒泉接受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投降。和部队在酒泉进行文艺演出中他表演的节目是;劈挂刀,当练到第三段、斜身虚步吊手剪腕舞花藏刀时,由于用力过猛,刀从手柄处折断飞向场外的惊险场面。马老师就很高兴,并又很怀念部队的战友和当时的生活。
       一谈起华北抗日联军,和宋哲元将军,颖达老师就表现出对抗日军队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在武术上马老师信服的人物是宋哲元将军的部下,抗战时期的800壮士之一、“刘子隆”、据马老师讲;刘子隆的身上有很多的枪伤,是抗日时挂的彩,刘在国民党的侦缉队当特务,实际上他是地下党员,会各种拳术,是个杂家,在武术界可谓怪人,解放前在兰州风云一时,后来被发现其身份,被国民党枪杀于兰州沙沟,时年仅37岁,谈到这里透过颖达老师的眼镜,我微微的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中闪闪。

       在马老师的身上始终充满着一个武术人崇高的武德、和事实求实谦虚好学的精神,他很讲究武术的拳种门派、和师承关系,,但从来都客观的评价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却又不杨此贬彼,他经常告诉我说;建睿你记住;从来都没有最好的武术!但我们只求把它练的更好。1984年在甘谷县举行全省武术比赛、为了了解当地的鞭棍特点、带着我亲自登门拜访当地的鞭棍名家“郭洛”先生。
       他在给我教劈挂刀、悌袍剑,太淑拳的时候还专门和我谈起了跟国民党51军的武术教官“郭永生”(别号郭长腿),学习悌袍剑、和跟王天鹏学习六合刀的经历、以及太淑拳的来历。
       马老师在治学方面是一个严谨的大师;1978年在南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比赛的前夕,为了充分的体现甘肃在鞭棍方面的特色,他亲自组织创编了一套鞭杆套路,由参赛队员唐国寿展示。王得功师兄也根据他对西北鞭杆的理解,组织编排了一套鞭杆参赛套路,凑巧在天水的李森林师弟也应征入选参加那次比赛,他所演练的器械套路也是流行于甘肃天水一代的鞭杆套路,马老师对这三个鞭杆套路经过充分的甄别比较调整,肯定了,得功兄,和森林师弟他二人所演练的鞭杆套路。以上三个具有西北武术鞭杆风格的套路经过马老师悉心的指导,在风格特点上西棍鞭杆的风格特色和劲道更加突出,当时马老师乘着大家高昂的参赛气氛,随口就说:那这三个套路就用一,二,三,路探海鞭杆报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由此这三路动作各异的探海鞭杆套在南宁全国性的武术大赛上一举打响,成为了风靡全国的:优秀的西北鞭杆套路,这也就是当今在甘肃以及全国到处所流行一、二、三、路探海鞭杆。也有人称这三个套路为“缠海”。
        马颖达老师是一个对武术史极为关切的人,如;清朝末年的捻军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尤其是黑旗军首领宋景石的义军是多么的勇猛,但是他们在起义失败后,流落到了那里?马颖达老师对义军的去向一直尚为关切,因为在义军里有很多的武林高手,他们都来自于山东、河北。我在和马老师多年的接触中,能感到他对义军深深的同情,因此他对后来有关资料上报道的在内蒙的萨啦齐厅传说的赵老同是不是宋景石?和赵老同所教的三个徒弟关兴宝、霍茂、以及尤四喇嘛、在萨啦齐厅演武的故事颇感兴趣,在1984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兰州举行时,他对内蒙队的左把枪是否和赵老同有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苦于条件所限,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成了他老人家终身的遗憾。

        马老师在传授武术上不但讲究苦练,更讲究和实践相结合;80年代我和令达老师在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办班授拳;一教就是十年,有时候颖达老师前来看我上课,总是叮嘱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将方法告诉他们,说;你把方法告诉了他们,他们练起来就真,否则练起来显的很虚,并问我;建睿;你把“伸收摸探,揸敲斗引”,八个字的内涵和“棍打千番不见手,千金难买一声响”,搞清楚了没有?我当即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他老人家,他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又告诫我说;一定要吃透,否则会对手相见空献丑的。并且要我把马老先生(风图公)的两句话背熟;“势通百节招通胆,气融三焦德融身”。
         在武术的训练和实践以及功夫上、马老师是一个坦陈的、科学的、体育工作者;他从不弄玄作虚。他经常用科学的方法教诲我们;他说;功夫是什么?就是训练、加实践、加汗水,加时间、并没有什么玄妙的
        马老师在教学生上不但是良师更是益友,在他所教的学生里,有很多的人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在当时很多的人在经济上或在其它方面都不算好,但他老人家从来没有嫌弃过他们,反而经常的去帮助他们。
       综观当今的许多的吃武术和体育饭的成功人士,如果没有老师的昨天,那会有我们的今天。我在和老师的接触中、有时表现出感激之情时,老师总是用平静的一句话抚慰我不安的心情;建睿;我们有缘,我教人宁可失传,从不轻易传人,但要求你一定要勤学苦练。



作者简介:

     
    周建睿:甘肃天水忠武巷人,其曾祖为近代抗击白俄为国捐躯的历史名人周武学。
    长期在甘肃和兰州武术协会工作,曾担任省,市武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工作  澳门国际传统武术搏击联合会荣誉会长、天水市武术协会荣誉副主席。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名拳名家!流行于西北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西北风格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颖达鞭杆,风磨棍是周建睿先生擅长的武术项目,因演练风格突出,在当代武坛有一定影响!

    著名武术家
    中国武术七段
    国家资深一级武术裁判员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中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荣誉获得者
    中国老体协太极拳专委会委员
    甘肃省老年人体协太极拳专委会执行主任




本文作者周建睿先生授权陇史荟平台刊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