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韩琦的一生

 渐华 2022-04-03

1

韩琦出生在福建泉州,是宋朝相州韩氏,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祖父是韩构在北宋初年官至太子中允,知康。其父亲是韩国华是进士,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泉州知州。韩国华去世时韩琦刚四岁,是由他同父异母的兄长把他抚养长大。过早失去父亲韩琦幼年的生活相对艰辛,韩琦在他母亲胡氏的教导下让他在小时候具备了坚韧、自立的性格,不好嬉弄。

韩琦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

2

韩琦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通判淄州,1032年,官职升至太子中允,第二年六月,掌管左藏库的收支,主要是清点入库的钱财,韩琦在这里工作很难做出成绩,在这里除了正常的升迁很难有出头的日子。当时和韩琦一起考上的人,大多数人都已经自朝中担任重要的职位。

韩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针对当时所在职位中所遇到的一些不好的风气提出一些意见,他发向当时有人从仓库中领取财务时不做登记,他发现有人从中浑水摸鱼,韩琦就立马上报皇帝 ,要求建立收发监督机构。

到1034年九月韩琦去开封府任职,官五品,在他任职期间整顿开封府的散漫的工作风气,当时开封府尹的老臣王博文十分欣赏他,说他有当宰相的人选,当时韩琦作为一名职场新人,为人处事非常严谨,做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景祐二年12月,升至太常博士。

第二年韩琦任职右司谏,上任之后韩琦就展现了果敢的性格,在职期间他不仅提前预见了宋朝西北边境将有危险,在当谏官的时候韩琦敢于不畏权贵。韩琦的弹劾更具富有理性,他的上奏的谏言基本上都被宋仁宗接受。

作为一名谏官韩琦知道知道怎么表达能纠正皇帝错误同时又能不得罪皇帝。韩琦在当谏官时认为一个皇帝,不仅是勤政爱民,更要修身立德,在后宫问题上韩琦曾多次建议皇帝不要过多的接近女色。韩琦还建议仁宗皇帝生活节俭,减少僧道费用,节制当时僧人的越权行为。

在国家正事上韩琦坚决反对货贿公行,当时的内侍的官员因为与太子走的近多次被提升,被韩琦知道就上奏仁宗皇帝,还有一次太后去世,其表弟进京奔丧,刚到京城就想让皇帝赐他一个豪宅,不仅如此他还喝醉后在大殿上大呼小叫……皇帝碍于太后的面子不敢判他的罪,面对如此难缠的皇亲国戚朝中无人敢说,只有韩琦敢于谏言。

3

1038年,韩琦干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弹劾4为宰辅,从此名震朝野。

当时宋朝境内自然灾害频发,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流民,不少百姓为了生活去京城抢夺食物,当时负责处理朝政正就是这四个人(陈尧佑、韩亿、王随和石中立),这4个人面对灾情无动于衷,任由百姓流离失所,朝中的人都忌惮这四个人每人敢去弹劾,这时只有韩琦写了一份奏折说这四人碌碌无为,是宋朝开国以来的最无能的臣子,皇帝看到奏折立马把这四人罢免。

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韩琦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韩琦到四川后,开始减免赋税,把官粮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设置领粥地点。

4

韩琦在当谏官的时候就预测宋朝边境会有动乱,军队管理松散。从北宋建立开始,宋朝边境就经常受到辽河西夏的军队骚扰,由于宋朝军队吃了几次败仗后,宋朝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西夏方对宋朝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他成年之后,就建议其父亲用宋朝俸禄,训练部队,然后攻打宋朝。元昊继位后,他一边出兵攻打宋朝边境,一边上奏宋朝皇帝让宋朝承认他的地位。

在1040年西夏开始攻打陕西延州,延州知州范雍向庆州求救,西夏接到消息就在三川口拦截,激战两天后宋军被全部歼灭,战争结束后元昊对延州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当时正好碰上大雪,西夏军队没有厚衣服只能决定收兵,延州这才得到解救。

三川口败兵后,当时皇帝宋仁宗看到韩琦特别关心边境的事情,就派韩琦去陕西和他一起去的还有范仲淹。

刚到陕西在用兵上韩琦和范仲淹在意见上略有不同,韩琦主张进攻速战速决,如果时间拉的过长,不仅财力难以支撑同时会导致宋朝的兵力分散。范仲淹觉得不能贸然进攻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韩琦上任后,士兵还因为三川口之战失败,导致军队士气涣散,没有斗志,有很多军官请病假全回家了,当地百姓为了四处躲避战祸,背井离乡。

韩琦开始重新收拢士兵,加强士兵的训练。还放榜安民,不让老百姓流离失所之苦。

韩琦看出士兵战斗力薄弱,他加强训练士兵,加强军队士兵之间的配合。对于有才华的士兵,韩琦也不吝惜官职,加以提拔重赏,以此振奋军心。狄青就是这个时候韩琦跟范仲淹一起发掘出来的。

韩琦还在边境设立了大量烽火台,学习古人的方法,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于重点地区,韩琦调集军队集中防守,以此挡住了西夏的进攻。

宋朝初年,天下精锐都在禁军。所以派来陕西的兵马也是禁军,这帮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吃不了苦,且不服管教,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拿着高工资。

韩琦和范仲淹想了个好办法,打算在陕西当地招募大量土兵。这些土兵不仅可以跟正规军配合打仗,而且闲暇的时候,还能种地生产,其实就相当于屯兵。

时间长了以后,宋朝边防力量便得到了加强,而且士兵们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

1041年元昊亲自指挥十万大军,进攻渭州,韩琦命任福为,为御前先锋,临行前韩琦嘱咐他绕到西夏军队的背后,伺机破敌,告诉他如果形势不利我们这一方,那就先占据险要地方伏击,等西夏军队回去的时候就突袭他们。

在任福与西夏军站于张家堡南时,西夏军队诈降,西夏军队还在沿路丢弃物资,由于任福忘记韩琦在他临走时的嘱咐就一路追踪,最后被西夏军队伏击,最后任福等人战死,士兵死伤无数。此战后韩琦被贬到秦州。

宋朝军队在次大败,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调离,十月朝廷采用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两人驻扎在泾州,共守边疆,虽然好水川失败后,两人依然同心协力,抵御入侵。由于韩范在边境时间最长,且得人心。

在边疆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5

在西夏议和之后,1043年韩琦和范仲淹奉命调回京城同任枢密使。执政大臣。当时北宋国力下降,宋仁宗希望励精图治,有所作为,想要通过改革恢复国家繁荣,因此催促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李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时要挟宋朝“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而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都比较厌战,便想要答应这些要求,但是韩琦坚决反对,他上《论备御七事奏》:“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又陈述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的救弊八事。面对北宋中期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而这些与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这次的政治改革,就是有名的 “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但是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庆历五年 (1045 年) 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贬职出朝。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 (今甘肃庄浪) 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 “新政” 以失败告终。

6

韩琦被贬出京,先后在扬州、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和相州等地做官,韩琦在地方做官差不都有十年的时间,被贬初期韩琦还是很郁闷的,但是并没有放弃,没多就他就和当初他当左藏库一样,仍然投出了很大的热情。

韩琦在地方当官时,治军有方,理民得法,在庆历七年1047年,被任命为京西路安抚使,去了郓州,十一月王则在贝州发动兵变,后背文彦博、明镐镇压。十二月韩琦又去了成德军任命,庆历八年又去了定州。当时定州是有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队纪风松弛,韩琦到任后开始整顿军队,对士兵采用恩威并行的方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的诛杀,而对因战而死的士兵给予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士兵日语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河朔。

1053年,韩琦以武康军解节使去并州任命,当时在河东路的聊悍然,为人贪恣,于是韩琦就上奏朝廷,将其召回朝廷,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让他回京并行使鞭刑。

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临边的天池庙、阳武寨等地被契丹占领,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交涉,收回这些地方,并立石碑为界。

1055年二月开始,韩琦一直疾病缠身,韩琦请命回乡,按照当时宋朝的惯例,官员告老还乡前,不能回乡当官的,但是这时皇帝竟然同意,这说明了皇帝对韩琦的重视。

7

在1056年,韩琦又被召回任命为三司使,后有被任命为枢密使,之后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韩琦在担任枢要位置,第一个难题就是仁宗皇帝三个儿子夭折,太子还没有人选,而且当时仁宗皇帝还在经常生病,弄得朝中大臣人心惶惶,大臣纷纷上奏尽早立太子,仁宗并没有放在心上,到了1061年韩琦在次提醒皇帝立太子,经过韩琦的再三苦劝仁宗终于答应了堂兄的儿子赵曙为皇太子,韩琦被封为仪国公。

1063年宋仁宗去世,赵曙继位当皇帝,因病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思想保守,一些官员一直说皇帝的坏话,因此两宫的关系出现间隙。韩琦和欧阳修奋力修补两宫的间隙。

在英宗病好后,太后还在垂帘听政,韩琦就上奏让太后还政,面对韩琦所做的一切,英宗非常感动,但是出于孝道英宗问韩琦这么做真的好吗?韩琦说这么是为了稳定朝政安抚人心,因为韩琦全力帮助英宗亲政,英宗对韩琦更加信任。

英总正式掌权后,满朝的臣子们将争论的焦点集中该如何称英宗皇帝的父亲。

1065年英宗将这个议案送至太常礼院,让官员自己讨论,结果引来了长达十几个月的讨论战,这是宋朝有名的濮议。

以王珪为首的人认为应该成为皇伯,而依韩琦和欧阳修的为首的人认为四皇考,刚好这个提议正好符合了英宗的心意。最后这件事还是被皇后叫停,治平三年年初,英宗找来韩琦再次商议,定其父无皇考,并由欧阳修亲笔写诏书交给太后。太后不得不同意盖章,最后朝中大臣说韩琦和欧阳修买通太后身边的宦官,大臣纷纷上奏要皇帝给韩琦欧阳修治罪。

在1065年时英宗想任命苏轼为知制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宰相韩琦站出来表示反对。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在这里,韩琦承认苏轼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将来必成大器。只不过,朝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苏轼作为人才,在朝廷里慢慢培养,然后根据他的表现、能力进行提拔选用,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现在,突然提拔苏轼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上来,不但不会给天下读书人做出好榜样,反倒还会害了苏轼。

韩琦是与范仲淹、富弼等人一起主持过“庆历新政”,与范仲淹一起到西北边疆抵抗过西夏的名臣,向来以敢于直谏闻名。在宋仁宗在位末期,韩琦当上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另一名宰相曾公亮主持朝中政事。韩琦与苏轼没有个人恩怨,当然不会故意与他过不去。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琦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

宋英宗听了韩琦这番话,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就退而求其次,提出把苏轼任命为起居注官。起居注官的主要职责是跟随在皇帝身边,记录他的言行举动。

8

由于英宗体弱多病韩琦早就考虑立太子的事情,甚至不惜得罪曹太后,在治平元年左右,英宗还在生病,韩琦就曾向酮症的太后提议,应该尽早做准备,最后被痛骂。1067年英宗驾崩,赵顼继位,继位不久之后韩琦请辞。

其实从仁宗到神宗韩琦多次请辞都没得到皇帝允许,神宗再次拒绝了韩琦的请辞,但是这次韩琦非常坚决。

这时宋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 绥州(今 陕西 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 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坚决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李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16068年,韩琦去相州上任,河北地震, 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 大名府(今 河北 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 王安石变法,他坚决抵制。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 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 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