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标本之所从,有标本气应同象者,亦有标本气应异象者,何以如此?黄帝“愿卒闻之”。岐伯遂应答如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在精读岐伯的应答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六气标本中气问题。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所言:“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少阳和厥阴互为中见之气,阳明和太阴互为中见之气,少阴和太阳互为中见之气。 标为标志、现象,本为本元、本质,中为转化、过渡。 一、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 少阳为标,相火气为本。少阳为阳之象,相火气亦为阳之象,标阳本阳,标本皆为从阳之象,现象和本质一致,标本气应同象,少阳从相火之气而化生,故少阳经病之化从乎本。 太阴为标,湿气为本。太阴为阴之象,湿气亦为阴之象,标阴本阴,标本皆为从阴之象,现象和本质一致,标本气应同象,太阴从湿气而化生,故太阴经病之化从乎本。 少阳相火气、太阴湿气,二者皆是标本气应同象,故“少阳太阴从本”。王冰注曰:“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 张介宾注曰:“六气少阳为相火,是少阳从火而化,故火为本,少阳为标。太阴为湿土,是太阴从湿而化,故湿为本,太阴为标。二气之标本同,故经病之化皆从乎本。” 张志聪注曰:“阴湿之土,而标见太阴之阴;初阳之火,而标见少阳之阳。是标之阴阳,从本化生,故太阴少阳从本。” 高士宗注曰:“气有从本者,少阳太阴是也。少阳之气惟火热,太阴之气惟阴湿,皆从本气以为生化也。” 四注义理同。 二、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少阴为标,君火热气为本。少阴为阴之象,热气则为阳之象,标阴而本阳,阴象而阳质,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标本气应异象,少阴从热气而化,故少阴经病之化既可从本又可从标。 太阳为标,寒气为本。太阳为阳之象,寒气为阴之象,标阳而本阴,阳象阴质,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标本气应异象,太阳从寒气而化,故太阳经病之化也是既可从本又可从标。 少阴君火热气、太阳寒气,二者皆是标本不同、气应亦象,经病或真寒而假热或真热而假寒,故“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王冰注曰:“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 张介宾注曰:“少阴为君火,从热而化,故热为本,少阴为标,是阴从乎阳也。太阳为寒水,从寒而化,故寒为本,太阳为标,是阳从乎阴也。二气之标本异,故经病之化,或从乎标,或从乎本。” 张志聪注曰:“少阴之本热,而标见少阴之阴;太阳之本寒,而标见太阳之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水火寒热之化,故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高士宗注曰:“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热,有寒热阴阳之气,故从本从标,以为生化也。” 四注义理同。 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阳明、厥阴皆是标本不同、气应异象,何以不类于同为标本异象的少阴太阳从乎标本,反而从乎中见之气呢?才乃是关键性疑难点之所在。 阳明为标,燥气为本。阳明为阳之象,清凉燥气则为阴之象,标阳而本阴,阳象而阴质,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标本气应异象。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厥阴为阴之象,温煦风气则为阳之象,标阴而本阳,阴象而阳质,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标本气应异象。 同为标本气应异象,为什么少阴太阳从乎标本而阳明厥阴却从不乎标本而从乎中呢?显然前后逻辑不一致啊。 我们先来看几个并不能令人满意的注解: 1. 王冰注曰:“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本末即本标之谓。 王冰的关键论据在于“本末与中不同”,结论是“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实际上,不独阳明、厥阴之本末与中不同,六气之本末与中皆为不同。 阳明标末,其本为燥气,中见之气为太阴,燥气、阳明、太阴,本末中皆不同。 厥阴标末,其本为风气,中见之气为少阳,风气、厥阴、少阳,本末中皆不同。 少阳标末,其本为相火气,中见之气为厥阴,相火气、少阳、厥阴,本末中皆不同。 太阴标末,其本为湿气,中见之气为阳明,湿气、太阴、阳明,本末中皆不同。 少阴标末,其本为热气,中见之气为太阳,热气、少阴、太阳,本末中皆不同。 太阳标末,其本为寒气,中见之气为少阴,寒气、太阳、少阴,本末中皆不同。 六气之本、末、中皆为不同,此为普遍性问题,王冰独取阳明、厥阴而言本末中之不同,视普遍为特殊,混淆视听式地轻松放过问题之所在,属于顾左右而言他,根本没有解释清楚阳明、厥阴为什么会从乎中气的问题。 2. 张介宾注曰:“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以太阴为中气,而金从湿土之化。厥阴与少阳为表里,故以少阳为中气,而木从相火之化。是皆从乎中也。” 岂独阳明厥阴有表里中气关系,六气皆有表里中气关系,阳明和太阴互为表里中气关系,厥阴和少阳互为表里中气关系,少阴和太阳为也是表里中气关系。六气皆有表里中气关系问题,何以唯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呢?其它四气按照逻辑一致性原理,也应该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 张注与王注虽注解之依据不同,但硬伤却是一样的。 3. 张志聪注曰:“盖阳明主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气之清秋,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而一阳始生,是以阳明厥阴从中见之化也。” 阳明主四季中秋燥之气,故无异议,但将太阴所主六气六步主时中的四之气称为“清秋”之气,恐违背《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宗旨,四之气本为乃长夏“暑湿”之气,张氏却指其为“清秋”之气,错乱时令,其注又何以能令人信服? 但是,张志聪此注却有一个前人所不具备的洞见之处,他注意到了“厥阴”之名为“两阴交尽”,“阴尽而一阳始生”,由阴出阳,他考虑到了阴阳出入升降动态演变问题,这是他的创见,这也启发了他的学生高士宗。后边谈到高注的时候我们还会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暂且悬置之。 四、高士宗注“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的合理性 阳明、厥阴乃是《黄帝内经》中特有的概念,一般只讲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阴阳四相。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是从空间意象角度来谈的,而“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则是从时间意象来讲的。 这两个意象不是同一个层面,从空间意象谈阴阳,需要注意标本、表里中气问题,而从时间意象谈阴阳则更需要在空间阴阳意象基础上注重阴阳二气出入升降的转化问题。 《黄帝内经》从本质意义上说更应当为时间医学,气立、神机都是时空统一性问题,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讲:“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灵枢·官针》又复申明了此问题。 故而注解“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必得从时间意象角度着眼方得正解,高士宗受其师张志聪启发恰恰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高注曰:“气有不从标本者,阳明厥阴是也,两阳合明,阳之极也。无取乎燥,从中太阴之气,以为生化,两阴交尽,阴之极也。无取乎风,从中见少阳之气,以为生化也。” 高注紧紧抓住了本篇大论中岐伯何以专解阳明、厥阴之义而其它四气却存而不论的微言大义,探赜索隐之功不可没。 少阳、阳明、太阳,三阳之气,阳明为两阳合明,阳气极尽,阳气由阳入阴,是以阳明燥气标阳而本阴,气应异象,此异象在十二消息卦中为八月观卦(䷓)之象,阴生阳尽临界之象。三阳之中阳明为阖,三阴之中太阴为开,惟有太阴之门开,阳气才能闭合于内,阳潜藏于阴,是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其太阴中气。 厥阴、少阳、太阴,三阴之气,厥阴为太阴、厥阴之交尽,阴气极尽,阴气由阴出阳,是以厥阴风气标阴而本阳,气应异象,此异象在十二消息卦中为十二月临卦(䷒)之象,阳出于阴地临界之象。《素问·阴阳类论》黄帝讲:“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三阴之中,厥阴为阖,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厥阴晦朔而幽闭阴气之门,阴门闭而阳门开,太阳之门开,一阳复生之气方得由阴出阳,潜阳始出为一阳之少阳,是以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少阳中气。 阳明、厥阴皆为阴阳转换之机,阴阳交杂动荡,故其本气无所取,标失其本,亦无所取,本标皆无所取,故只能取其中见之气,是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少阳与厥阴虽互为中气,厥阴取其中气,但少阳却从其本气,根本原因在于少阳为稳定之气,不同于厥阴之阴阳转换动荡之气,例如厥阴风气主时虽为初之气风温之气,但“倒春寒”现象也不罕见。 同理,太阴与阳明虽互为中见之气,阳明取其中气,但太阴却取其本气,根本原因在于太阴为稳定之气,不同于阳明之阴阳转换动荡之气,例如阳明燥气风气主时虽为五之气清凉之气,但“秋老虎”现象也屡见不鲜。 总之,何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中缘由就在于阳明乃由阳入阴之气,厥阴为由阴出阳之气,阴阳转换动荡之机,其本其标皆无所取,只能取乎其中气。六气之气,除阳明厥阴外,其它四气皆为气机稳定之气,或取乎本,或取乎标本,皆有定象可循,不同于阳明厥阴之阴阳临界动荡之象。 附图如下,或能稍助理解: 明日再继续精读岐伯之答的后半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