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8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新文艺 2022-04-03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篇》

注释

罕:稀少。 

与:相信、赞许。

翻译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延伸解读

这一章,我看到的参考资料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另一种是,孔子很少谈论利,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这两种观点,都把“利”理解为“功名利禄”的“利”,大体也就是现代的“利益、财富”的意思。两种观点之所以能够流传,肯定有它的道理,也肯定有人赞成并支持这些观点。

但是,

我又想起了“读原文、悟原理”的教诲,还是觉得不应该被前人的解释所左右,应该老老实实地读原著,认认真真地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学的目的在于悟,悟的最终目的在于行,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指导自己的实践。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知而不行,也就失去了学的意义了。

所以,我对这一章的理解是:

......

先卖个小关子,还是先来琢磨一下其中某些关键字的意义:

利:本义指刀、剑锋利。由刀口锋利切割速度就快引申为速度快、顺利、便利;事情顺利就有好处,所以又引申指利益、好处、利润等,进而引申指“对……有利”。

与:本义指赐予、给予,引申指参与、参加。

命:本义指发布命令,后引申指命运,进而引申指生命、寿命。

因此,“与命”、“与仁”,我的理解是“(参与)发号施令(就是从政当官?)”、“(参与)施行仁德(就是从事教育事业或者做其它事业?)”。

故而,我理解的这一章的句读应该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也就是:

孔子很少谈论“从政”和“从教”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只是教给人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算是仁德)。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福虽未至,泽被后世。

启示:

一、善欲人知非真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好事不留名”(留名也是自己偷偷地写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呵呵)。

以前,我也会时常在想,为什么要做好事?做好事有什么好报?有好报就会去做,没有“好报”或者回报不及时(虽然有人说“好报”从不会缺席,但是迟到还是会经常发生的),做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思想上不积极了,做的次数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做,之后连想得到“好报”的想法也没有了,“反正做和不做都一样,为什么要去做呢?”(何况做了之后还常常会被讹、被取笑,唉!)

再发展下去,就是人们时常看到的、想到的那样,人情冷漠、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世风日下......

再往下,就真的不敢想像了!

其实,为什么要做好事呢?我现在的理解就是求个心安,凡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就去做;自己内心过不去,那就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做应该做的事,让自己心安了。

如果做点所谓的“好事”就疯狂转发朋友圈,唯恐天下人不知,那就只能呵呵了!

二、人欠你的

老天爷会加倍给你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看上去有些“佛系”,不便展开详说,套用现代人最常引用的一句话“正义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来说,就是“好报或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不到。”

古今中外,这样的“栗子”举不胜举。所以,孔子说,不要去谈论“利与命”、“利与仁”,不要去想“命”(从政)、“仁”(从教)有什么好处,干就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