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作者:何晓辉(荷露凝睿)漯河 蝉 说 数载韬光终破壁,江湖一步一惊心。 登高尽卸黄金甲,化羽闲歌知了音。 舒卷与时餐雨露,送迎融世养胸襟。 寄身方寸情犹笃,雀鸟螳螂何故侵。 这首诗题目是蝉说,应该是说蝉的倒装之意,说蝉即为咏蝉。首联起的比较陡峭,言蛰伏出世与入世的艰辛。缘何惊心,提引悬念,也为全篇埋下伏笔,律诗的起法很多,景起、情起、议论起,这一联应属以事起。颔联紧承首联“破壁”二字,以诗意的语言描写蝉蜕羽化之态,属实笔描写。颈联转为抒情,“餐雨露”是蝉的生活习性,也是历代咏蝉之清高的意象所在,“送迎融世养胸襟”句颇见大气。尾联实笔扣回,以小蝉寄身方寸之地,却遭受雀鸟螳螂相侵的隐患,来感叹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令人唏嘘。 本诗立意较新,一反咏蝉之高洁不群,而将视角投入到对蝉之现实命运的担心,或有更深一层的寄寓;安于方寸与世无争的蝉,反遭强势侵袭,足见作者怜惜弱小群体的悲悯之心。不足之处是颔联承接有些不到位,以至于整体结构有些松散,个别词不够精准宜再斟酌。 2、作者:陈冰(美树)鄢陵 如梦令·小暑日寻蝉蜕 忽遇空灵蝉蜕,又忆故乡滋味。树树绕嘶鸣,抬眼玉枝青翠。心醉,心醉,趣拾药材天馈。 这首小令以一个小情景抒写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首句点题,“忽”字下的较好,有不期而遇之感,亦能提引读者;第二句紧承描写由看到蝉蜕而联想到童年的故乡,那么故乡与蝉蜕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第三、四句笔锋陡转,以听到的、看见的,加以细致刻画,可谓此小令之亮点,若直接描述童年往事则词意不免乏味,所谓荡开一笔是也;五六句叠韵抒情,末句“趣拾药材天馈”以动态情景作结,又与第二句的“又忆故乡滋味”相照应,进而使读者生发无尽的感叹。二十四诗品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此为自然也。 纵观全篇,运笔质朴,不尚雕琢,有独到的构思匠心。虽然实笔描写较多,但能以真情打动读者。不足之处是蝉蜕用空灵二字形容似有不确,个见。 3、作者:毛维娜(文沁)扶沟 听蝉有思(新韵) 风起轩窗雨正疏,愁思南水涨秋初。 听蝉时啸还时隐,似与苍生共起伏。 评析:姚新永(小城女人)郑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明了文人的责任和使命。叶嘉莹先生也曾指出:诗人不是麻木不仁的,诗人是以天地为心,有一种仁爱之心。这些都是作为诗者应有的情怀。 今岁多灾,入夏以来南方多地苦雨牵动人心。情之所动,发而为诗,此诗正是由此而发。读之,犹如读作者的民生情怀,作者以蝉声为借代,为民所呼、为民所唱,心关民生所困、所急,意境高远,真大情怀也! 整首诗,并无深奥奇警之处,于朴实自然处暗涌风雷。起句兴起,点明眼前境况,一个人独对风雨交加时,难免会产生很多思绪;承句展以“愁”字定下全篇基调,引出对灾区的深深牵念,也是整首诗的情感所在;转句中“听蝉”点题,蝉声随着风雨声起伏不定忽高忽低,犹如苍生命运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力,同时也点出了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之情,引人共鸣!只是,第三句“听蝉”二字与后面的“时啸还时隐”意境重复,宜再斟酌。 4、作者:吴红霞(景景伊人)洛阳 夏蝉(新韵) 餐芳饮露唱娇莺,独据高桐自纵横。 尘世喧嚣多少事,任它春雨与秋风。 绝句贵在“空、清、灵、动”,又因为篇幅短小精萃,它要求画面简洁,宜用情景交融来表达心绪的变化以及悠远的情怀,因此绝句常常“成如容易却难精”。看似简短的四句话,要想写好则需要不俗的功力。 本诗首句紧扣蝉的鲜明特点直入主题,用蝉和娇莺相对比,同为歌声,但蝉“餐芳饮露”与娇莺的婉转动听要高洁得多;承句进一步阐明了蝉的性格特点,“据、自”二字,凸显出桀骜和霸气;转句思路开阔,在不脱离起承的基础上宕开一笔转议;结句的“春雨”、“秋风”都有所蕴籍,“任”字更是写出了蝉洒脱笃定、傲然于世的精神风貌,留下悠长余味。另外,“尘世喧嚣多少事,任它春雨与秋风”与郑燮《竹石》里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为咏物诗,写出了夏蝉高洁独立、傲世不群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态度,让人读来为之一振。整首诗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用笔利落,明为写物,实则喻人,所咏不粘不滞,深得绝句章法和咏物诗要领。只是,第一句“餐芳饮露唱娇莺”中,“唱”字或可调整为“胜”,意境可否更胜一筹? 与蝉别 湖上溪风满别情,霞光映树暮蝉鸣。 翼摇山远连池北,骄唱天长约客行。 莫道悠悠尘界外,且看漠漠水云横。 此番相去三千里,欲问谁怜又一程。 诗人的感觉,往往是瞬间而来,抓住定格的瞬间,就成了诗。读诗,当留意题目,题目往往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此题为“与蝉别”,离别是一个伤感的词语,定下全诗基调。 诗的内容,从与蝉别入笔,不落俗套,写景视野开阔,境界高远,情绪饱满,可见作者襟怀。结构上,紧扣题目的“别”字,首句的“满别情”,成为感情的背景,由“鸣”起势,以视觉、听觉承接。颔联末句“约”字带出人物,情景交融,转入对尘世生活的回忆和对前程的遥想,最后由别离后的慨叹作结,婉转迭宕,余味悠然。 这首诗感情层层递进,有别离的人与物,有山高水远之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但此诗因意境的高远开阔而显得忧而不伤。可斟酌之处为颔联、颈联的对仗,在末字的词性上显得的有些过宽了。 浣溪沙·咏蝉 几度修禅始化成。黄金甲卸一身轻。餐风饮露奋前行。 攀上高枝非近利,放歌盛夏不为名,秋来何计杳无声。 这首浣溪沙言简意赅,上片写蝉的修化成行,下片论蝉鸣叫之意。小令因为字数少,往往内容也受到限制,不易写太多内容,适合抓住一点写透写明,否则就会流于泛泛。本词主题明了,叙写点集中,前叙后议,流畅自然。 我喜欢的是下片的议,角度又不同于其他篇章。作者抓住了蝉鸣里淡泊名利的特色,不畏秋来禁言的危途。说蝉这种单纯的“放歌”,只为能唱而已,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的精神。淡泊名利对于现实来说,话说起来很容易,人人都知道,但能做到的太少太少,所以越是简单的越难做到,越是家喻户晓的,则越容易被忽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功利目的一般都很强,作者选取这样的角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鹧鸪天·听蝉 山伯英台付凤笙,嘶嘶裂帛断肠声。女为悦己虞兮死,时向知音深树鸣。 生相许,死犹生。雁丘词殉慰卿卿。上邪长恨铙歌绝,流水高山何限情。 这首词情绪浓郁,角度更是耳目一新。题为“听蝉”,紧扣听字,道了一曲“执子之手、生死相恋”的悲鸣之歌。 蝉鸣里有梁祝之悲歌、有虞舜之圣明、有雁丘之忠情、有上邪之钟爱、有高山流水之知音,这听到的典故里,浓浓的爱情故事,动人心弦。这里用典之多、用典之精,与作者的匠心独运息息相关。 因为是听,开篇就是梁祝的断肠之声。蝉鸣里那此起彼伏的缠绵急切之声,不就是这著名的曲子吗?紧跟着几个爱情、友情的典故依次出现,都围绕心情起伏变化而来,结尾的高山流水之曲,则是高尚的纯洁友情之谊,它更高于爱情! 读完这首词,让我不禁赞叹!这耳朵,这听力,怎一个“绝”字了得!也许我们会建议:若能在开篇点入蝉树或者场景,岂不是更避免了突兀?其实不然,“听蝉”通篇不见蝉,此法与诗圣《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日田园 麦熟机收后,农家趣事多。 闲翁咏诗赋,老妪唤鸡鹅。 溪浅由童戏,枝繁任鸟歌。 转身望垄上,尤喜出新禾。 这是一首五律,与七律相比,情感的表达没那么悠长缠绵,但却简明利落。这首《夏日田园》,明确了时间是在机收之后,地点是农家,中心内容是趣事。作为一首叙事诗,这是六要素中的三个重要元素。 首联内容丰富,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探知欲,在谋篇上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颔联和颈联则带我们走进四幅画面:闲翁咏、老妪唤、童戏、鸟歌,这四幅夏日田园风光趣事图中,故事不同,场景不同、主人翁的身份也不同,乡间闲翁的雅咏、庭院老妪的俗唤、溪边儿童的欢戏、林中小鸟的高歌……一幅幅作者眼中的趣事画面,重点突出的听觉描写,动感效果别样;尾联却突然转身看到了田垄间新长的秋禾。这“新禾”则更是有趣的,是丰收喜悦之后新的希望,也是农家幸福生活的期望,更是儿童长大后的热望,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本诗通篇围绕“趣事”展开。主题突出,叙事干净,条理清晰。每一个场景的描写,都可以让读者生发出画面感,结尾的升华,不露痕迹,总分的结构,顺理成章。这即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后 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事,清泉石上细流踏歌声。诗步悠然着河南女诗人的清雅,诗心飞扬着河南女诗人的才情。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诗词的阅读,相信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希望诗友们能够从这些评析作品中得到点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若有不当之处,也希望能够海涵并及时指正。最后,祝愿我们河南女诗人在新的一年更加飒爽英姿!也希望我们每一位诗词创作者诗笔长健更上层楼! ![]() ![]() ![]() 河南诗词学会女诗人工作部 顾 问:何广才 杨文生 张志钦 郭友琴 张 伦 刘蕴之 主 任:丁 梦 秘 书 长:许慧才 副 主 任:李晓芳 李俊颖 鲍莹珂 姚新永 荣誉总编:张 伦 刘蕴之 诗刊邮箱:yingmingshikan@163.com 联系电话:0371-559028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