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子宫颈白班及中医的治疗(理论探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4-03
     子宫是女性重要的内生殖器官,上宽下窄,犹如一个倒置的梨形。上宽的部分称为子宫体,下窄的部分呈圆柱状,称为子宫颈。宫颈长约2.5厘米,下端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插入阴道内,中央有一开口,叫子宫颈外口。子宫颈白斑就是在子宫颈阴道部出现的一种白色不透明的斑片状病变。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宫颈白斑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该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据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1973年对约2万名已婚妇女的普查显示,宫颈白斑的发病率约为40%,近年来更有上升的趋势。对于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体内雌激素的含量过高,或患有宫颈炎等对局部的慢性刺激,从而导致宫颈表皮的异常增生、角化有关。另外,由于本病也可能与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早期侵蚀癌并存,因此,也有人推断,宫颈白斑的发生可能与宫颈癌的致癌因素有关。

    宫颈白斑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常是在诊查其他疾病,进行阴道宫颈的视诊观察时,才发现宫颈局部有白色斑片状区域。宫颈白斑本身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一旦发现白斑即应进一步检查,如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等,以排除早期癌的存在。

    单纯的子宫颈白斑虽然没有多少明显的症状,但若合并有宫颈糜烂或宫颈内膜外翻时,常可引起白带增多,或偶有阴道血性分泌物及接触性出血。西医对宫颈白斑的治疗,在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后,多采取宫颈热灼及冷冻的方法,并强调定期复查,以防复发及恶变。对于合并有重度宫颈糜烂的患者,一般要采取手术疗法。若患者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则需要在一般保守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定期随诊。

    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宫颈白斑的记载,但由于该病常与宫颈糜烂并见,表现为带下量多,故可将其列入带下范畴。带下病是指白带量过多,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排出量,并伴有色、质、气味的异常,或出现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例如,在带色方面,或白或黄,或黄白相间,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间,或杂色混浊;带质则或粘稠,或清稀,或如脓涕,或如乳酪等;气味方面则或腥或臭,或秽恶难闻等。全身症状,如腹痛、腰痛、发热等;局部症状,如阴中瘙痒或灼热疼痛等。

    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与湿邪有关,因而有“清带不离乎湿”的说法。湿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在经行、产后,或因手术不慎,洗浴工具不洁,卫生习惯不良等,外界的湿邪乘机侵入人体,属于外湿;一是由于脾、肾、肝的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导致水湿内留,称为内湿。当湿邪损伤了与子宫相维系的冲任两脉时,水湿之邪就会下注于子宫、阴道而形成带下。此外,人体还有一条环腰如带的经脉,叫做带脉,能够约束、控制冲任二条血脉的功能。带脉的约束功能正常与否,又赖于脾肾两脏功能的强弱,因此,脾或肾虚都能使带脉失约,湿邪下流,而导致带下病。湿邪在体内留滞日久往往生热,湿也可以与肝经郁热相结合,以上均可形成湿热。湿与人体感染的病毒相兼,则可形成湿毒。此外,湿还可以生痰,也可以引起血瘀。正是由于这些致病因素的特点不同,从而产生了带下病的不同证候类型。

    依据上述分析,宫颈白斑在与宫颈糜烂并见时,其临床表现,除宫颈阴道部有白色不透明的斑片状病变外,还可见有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间,质稠、气臭等症状,中医辨证即属于湿热下注。发病机理是:肝郁化热,脾虚湿盛,湿与热交结,流注下焦,直犯阴中而成。在上述表现同时,还可以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的肝郁脾虚症状。中药治疗方面,既要疏肝健脾,又需除湿清热,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当归、苍术各15克,泽泻、木通、生地、厚朴、青皮各10克。如果带下夹赤色或纯为血性带下的,可加地榆30克,丹皮15克,首草10克,凉血止血;伴有小腹疼痛者,加川楝子10克,元胡索15克;有低热起伏的,加青蒿、银柴胡各10克,地骨皮15克。

    在内服药的同时还需配合外治药,较常用的如:雄黄、儿茶、蛇床子、苦参、秦皮、白鲜皮、土槿皮、莪术等。将这些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后,经消毒灭菌处理,涂于宫颈,不仅可以达到消炎、去腐生肌的目的,而且还具有阻止与破坏局部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从而体现出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以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宫颈白斑合并宫颈糜烂者。如果宫颈糜烂的症状和体征(如宫颈糜烂面)已得到缓解和控制,而宫颈白斑尚未消除者,则在治疗上要侧重对白斑的消除。从中医角度而言,宫颈白斑主要由痰、瘀互结而致,因此,对单纯性宫颈白斑的治疗要采用涤痰化瘀的方法,可选用经验方。药如:软柴胡、青皮各6克,皂角刺10克,当归、牛膝、泽兰叶、白芥子、浙贝母、云苓各15克,鸡血藤20克。同时配合外用药,如蓬莪术、荆三棱、当归、白芥子各15克。上药研成细粉,紫草膏(油炸紫草)为栓,纳入阴道深部,经期停用。在应用上述内服和外用药治疗时,均应注意经期停用,平时还可以适当配合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服用。(唐汉中医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