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叔说民俗|“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1001个品牌故事 2022-04-03

说说“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清明节”的那些事儿

清明
陆锦花 - 乐典:评弹——陆锦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日日花开日日新,大家好,我是浏阳花炮连锁的昌叔。

爆竹声中皆故事,生活处处有学问。人间烟火有味道,笑谈古今“谁知道”。今儿起,每周三,昌叔陪大家侃侃俗世文化,说说俗世掌故,笑谈俗世故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啊,昌叔给大家说民俗故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因为故事外才是能耐,它里边要有思,有讲,有评,有论,又让大家伙轻松愉快。水平有限,所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欢迎大家伙把想侃的俗语、掌故给我们浏阳花炮连锁发私信留言。

许多朋友看完“清明节起源”的那些事儿都问昌叔,为什么曾经那么受欢迎的上巳节,寒食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了,而原本只是一个节气的清明却成了民间最受欢迎的节日,最后成为国家钦定的法定节日呢?

话说事情是这样的,常听昌叔唠民俗的朋友都知道,咱老祖宗过节最主要的三个套路通常是祭祀,假期,搞聚会娱乐,而且越是大的节日,假期越长,祭祀越宏达,聚会规模越大娱乐活动越精彩。最初呐,出生于皇家具有贵族气质又很会玩耍的“上巳节”因为受到帝王的宠爱,获得了七天的假日,这么长的假期没伴儿不好玩儿,清明这个佛系的同学虽然节目只是一些踏青放风筝春游之类的小活动,因为挨得近,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就和“上巳节”成了最好的形影不离的朋友。后来呢,沉闷抑郁的寒食节同学搬来了,上巳和清明被他的故事感动也和他做了朋友,成了形影不离的三人组。

唐宋之前呐,因为七天的假期上巳和清明娱乐活动还是氛围比较好,偶尔吃两天寒食,民间也可以接受。谁知道,到了宋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改变了这三个朋友的命运,这“程咬金”是什么人呢?就是由周敦颐、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谁知“理学”出道即封神,一出来就受到宋朝官方主推。

昌叔说:“咱要弄清楚过清明节的正确姿势呐,先得弄清楚三个关键字:'祭,吃,游’。'祭’,大伙儿都知道,就是祭祀。咱民俗中,祭祀有很多种,像祭祀神仙呐,天地呐,祖师爷呐,我们清明之祭呐,最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孝道以及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咱们清明之祭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寒食展墓,也就是到祭祀者墓前祭扫。

寒食展墓有个什么讲究呢?第一个讲究是日子,清明祭祀的日子呐,咱们各地都有差异,比如北京人通常不在清明当天祭扫;山东人呐通常喜欢选择清明当天祭扫;浙江丽水一带呐,通常在清明节前三天至后四天这个时间区间内祭扫,称为'前三后四’;山西晋南人呐,通常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第一次在清明前几天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则是一大家子在清明一起去祭扫。

上海人呐清明祭扫的日子,新坟旧坟不一样,第一年的新坟通常在清明要请僧道到坟前诵经做法事,旧坟呢,祭扫时间主要在清明前七天或者后八天这个区间都可以,俗称:'前七后八,阴司放假’;广东一些地区的人通常也选择清明当日祭扫,有'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第二个讲究呐就是修葺和除草,咱老祖宗认为祖墓之土不能轻易动,只有在清明祭扫可以对祖墓进行整修,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等动土的工作。

第三个讲究就是祭祀准备的物料,所谓寒食展墓,通常准备的祭品,主要是一些个精心准备的菜品和点心,比如做好的鸡鸭鱼肉呐,甜点等,许多地方都会像过年准备年夜饭菜品一样来准备,各地也有些不同,像广东人通常是四大件:烧金猪,发糕面点,爆竹水果,香烛钱纸元宝。

除了食材以外呐,还会准备香烛钱纸烟花爆竹呐,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呐,还有'包袱’。所谓“包袱”,咱老祖宗把这视为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种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现在的'包袱’,经现代人创新又增加了好些个'新包袱’,比如'衣服包袱’,'棋牌包袱’,'家电包袱’等总之能想象到的都有。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祭扫的一些个流程,通常到了祖先的墓前,先是除草,填土,打扫,描色,挂灯笼,幡标等,摆放好祭品上祭,上香,敬福,在祖先墓前汇报下家族里成员的一些近况呐,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呐,唠唠心事呐,然后烧钱烧包,奠酒,诚心叩拜,最后放花炮鞭炮,还记得昌叔前边说“祭祀”的那些事儿的朋友就会知道,咱老祖宗祭祀都喜欢放烟花爆竹的缘由。

除此之外呐,扫墓时放还有个意思,就是向外界表明此墓的主人后裔子孙延绵不息,而且尊礼重孝。清明之祭,也就是正所谓'世间事,过眼烟云,朝更夕改,唯有寒食展墓之俗如阳露春草,岁岁年年。’”

想必您要问了:“昌叔,昌叔,这清明之'祭’我们大概知道正确姿势了,你说的'吃’和'游’又是什么,这倒挺新鲜。”

昌叔说:“哈哈,关于吃和游,这是比较愉快的话题。咱先说说清明之'吃’,清明的这些个食俗呐大都是从'寒食节’同学那儿继承过来的,比如第一个食俗就是吃'饧’(tang),许多地方的人认为清明节没有吃饧这个节日是不完整的。那你说什么是'饧’呐,就是用麦芽和谷芽等熬成的糖,平时我们叫它'饴糖’,这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在南方地区就比较少见了。

昌叔给您说呐,这饴糖可是有故事的糖,它在古时候不仅是咱老祖宗冬天喜爱的保健食品,也是一些个节日送亲朋好友的礼品和祭灶供神的主要供品之一,而且饧也是山西名品——麻糖的'老祖宗’呐。清明除了吃'饧’外呐,还有好些个其他食俗,比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是什么呐?所谓'寒具’就是一种甜面饼,就是用蜜糖水和面做的饼,家里没蜜糖的,用牛羊奶和面做的饼也可以,家里牛羊奶也没有的,用糖水和面做的饼也成,总之就是一种甜的饼。

清明还有一种汉代流传下来的食俗很有意思,您先听听它的名字是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什么名儿呐,'五侯鲭(zheng)’,大伙儿可知这道菜的烹饪有多么好操作,就是乱炖杂烩,哈哈,昌叔觉着这个适合厨艺一般又不会和面做甜面饼的广大朋友们,和家人们一块做更是有气氛有参与感,昌叔就打算做这个菜。大伙儿记住喽,那天做乱炖杂烩,就告诉别人这可不是一顿乱炖,这是道汉代传下来的名菜'五侯鲭’,哈哈。

除了这几个世俗外呐,还有吃'煮鸡蛋’,馓子和'五谷粥’。这个'五谷粥’南北方还有些差异,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哈哈,大伙儿瞧出来了吧,咱老祖宗心思多细腻,多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浪漫的地方不喝'五谷粥’,比如洛阳人家亦有食桃花粥和梅花粥的习俗。

你说为什么咱老祖宗食俗里喜欢喝粥呐?因为咱老祖宗发现在长寿之乡,许多老人就是通过坚持早晚喝粥,治好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的毛病,所以对粥非常推赞。

最后说到清明之'玩’儿呐,在古时候主要是放风筝呐,携酒到郊外聚会呐,到郊外摘柳条呐之类,总之就是结伴去户外活动,称为探春,寻春,踏青。”

关于清明节的事儿还有很多,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今儿昌叔就给大伙儿唠到这儿。

每次昌叔唠这些个民俗就特有感触,对咱老祖宗的智慧特别崇拜,您寻思寻思,这年头都喜欢“谈教育”“谈情商”“谈相处”这些个话题,似乎这些问题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困扰和困惑,昌叔觉着呐,不需要整那么复杂,那么高谈阔论,多向咱老祖宗学学,多参与一些个民俗活动,这些个问题都不是事儿。

您瞧一个清明祭扫,一系列活动既表达了我们对祖先的追思与感恩,又将忠孝礼节和感恩等精神极为自然地传承给孩子们,一家人无论是在外踏青聚会还是在家一起整几个食俗的菜品点心,既有了意义深厚的话题,唠唠东西聊聊南北,又有了丰富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彼此沟通增加了,感情也增加了。

其实放假,最正确的方式不就是多回家看看,在家与家人多相处嘛,您说是不是呐。

至于许多朋友担忧的清明节有些城市禁放的问题,要昌叔说呐,您就放几只安全的城市烟花,安全又不扰民,再不行,放几支手持小烟花,也有仪式感和氛围感不是,重要的是,有句流行的话不是说:做人嘛,开心最重要呐。昌叔说,合您心意就好啦!哈哈。

作者 | 周君君

责编 | 李思源

编辑 | 刘雨涵

//

下期

昌叔讲民俗故事会第三十九回

爆竹声中皆故事,生活处处有学问,人间烟火有味道,谈笑古今“谁知道”。

每周三,昌叔陪大家侃侃俗世文化,说说俗世掌故,聊聊俗世故事,昌叔会给大家伙说说故事里的事,也会唠唠故事外的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图大家乐乐。

下一期,昌叔跟大家继续说说“知道又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之什么主题呢?昌叔先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列位记得每周三,咱们继续约。

……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扫描二维码关注,每周三看昌叔讲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