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12篇)

 酒之徒书斋 2022-04-03

一、《山石画法》

一、考题回顾
 题目:初中美术《山石画法》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山石”沙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
①小画家利用沙画画出来的是什么?(山、石)
②你们知道山石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会更加有韵味?(彩笔描绘、毛笔乱涂……)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山石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山石的世界,用心感受它的美。从而引出课题《山石画法》。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山石特点
教师出示水墨山石作品,并提问学生:
①运用水墨工具表现的山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意味、生动、有体积感)
②为了表现山石的体积,山石分为了几面?它们是怎样组合的?(三面,大小相同、错落有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画中的山石在刻画时主要分三个面,这些面可以自由组合,或面积相同,或错落有致,以此来加强山石的体积感和趣味性。
2.山水画技法
展示四组不同形式的山石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
①图片中山水画的技法有哪些?(有线条纯勾勒、有墨块堆积、有点的画法表现山石的质感)
②这些山石有怎样的不同?(不同的山水技法表现出不同的山石质感)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勾、皴、染、点都是山水画的技法形式,不同的方法都能够表现出山石的特点。其中皴是表现山石﹑峰峦的脉络纹理的一种画法,也是画中国写意山水画时惯常用的一个步骤、一种技法。
③播放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等不同皴法的图片及画法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皴法的画法及特点。
学生练习实践,教师总结:披麻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折带皴则因为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斧劈皴是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
活动三:教师示范
教师深入示范山石画法,并请学生仔细观察。
1.画轮廓:用笔勾画轮廓及结构;
2.画纹络、表现体积:结合勾、皴擦、染形成皴法等方面表现体积。
3.画石组合:注意前后的关系及石分三面。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学生绘制一幅山石画,要求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用笔用墨方面的注意事项。
2.完成作品后举办“山石大比拼”,请同学自愿分享自己的成果,展示在相应的环境中。
3.其他同学从构图、皴法、绘画步骤等方面进行评析,教师总评。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今天我们学习了山石的画法,感受到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今后我们要更加热爱、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山石的代表作品,尝试临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答辩题目】
1.简述什么是皴法及其种类?
2.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实践”?
………………………………………………

二、《书籍封面设计》
一、考题回顾
题目:初中美术《书籍封面设计》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教师准备一段视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问题:这个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形象,它们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出是各种各样的书籍,而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色彩艳丽、有的造型别致,从而顺势引出课题《书籍封面设计》。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设计要素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自己课桌上的各类书籍封面并思考:
不同书籍的封面设计有哪些共同设计因素?(文字、图形、色彩等)
2.各要素注意事项
利用课件出示各种书籍的封面设计,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①文字包括什么信息?(书名、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称,还可加上汉语拼音或外文书名等)
②图形包括什么形式?有哪些风格?(图形包括摄影、绘画和图案装饰,可用写实、抽象、写意等手法表现)
③在书籍设计中色彩要注意什么?(注意要合理配置色彩,色调对比强烈,色彩饱满)
3.书籍封面设计的常用形式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书籍封面设计,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问题:
书籍封面常用的形式有哪些?(以图案表现形式为主、以摄影表现形式为主、以绘画表现形式为主)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进行示范,示范出书籍设计的整体构思,首先画出草图,然后确定正稿,最后绘制、拼贴完成。并在示范中强调注意事项,提醒安全。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明确练习要求:学生任选方式进行书籍封面的设计制作。注意图形、色彩、文字的表现。
2.在学生动手实践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错,积极与学生互动。
3.在展示环节,开展“我爱读书”交流会,评选“书籍封面设计师”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分享,大胆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说出自己设计的理念,可以相互进行分享交流,老师以鼓励性的话语进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活动五:小结作业
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进行情感升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段,我们要养成珍书、爱书的好习惯。
2.课下关注平面设计大赛,将作品投稿参加比赛。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对于书籍封面设计要注意什么?
2.你认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三、《认识编钟》
一、考题回顾
题目:初中美术《认识编钟》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大秦帝国》中秦孝公宴赏群臣,钟鸣鼎食的片段。请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思考:先秦时期诸侯显贵的宴礼用器是什么材质的,你能认出哪些?(青铜器),教师继续追问:古人说的钟鸣鼎食中的“钟”指的是什么,对应着视频中的哪件器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秦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使用,青铜器制作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编钟是青铜器中的一种打击乐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编钟,感受编钟的魅力。
活动二:描述分析
1.青铜器的材质和分类
教师多媒体播放关于青铜器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①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红铜与锡的合金)
②(展示钟、鼎、爵、壶、卣、鬲、尊、盘、鉴、钺等各类青铜器)观察其外形特点,并大胆猜测它们有什么用途?
③并利用大屏幕呈现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根据自己的猜测,将以上几种主要青铜器进行连线归类。
由此总结得出: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
2.编钟的用途、造型
(1)教师播放一段编钟演奏的音乐,请同学猜一猜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编钟是由青铜铸成的古代大型打击乐器,而它往往演奏于重要的祭祀、飨宴、典礼、群会等场合,代表拥有者的权位,因而编钟既是乐器也是礼器。
(2)教师展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编钟——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请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编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②制作者是怎样美化编钟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单个编钟形状扁圆而中空,顶部有直方耳柄,表面有凸起的圆点构造“枚”,鼓部刻有商周时期的典型纹样蟠虺纹和错金铭文;成套的编钟分组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能演奏出气势恢宏的乐响。整套编钟形制规整,古朴厚重。
(3)教师利用模拟软件,请学生依次敲打不同的编钟,感受音律的高低变化,并思考:编钟是按照什么方式进行排列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编钟按照音阶高低有序排列,体现了当时宫、商、角、徵、羽的音律规制,对应可演奏现代音律中五个半八度的音域。
活动三:总结领悟
教师多媒体播放97年庆祝香港回归时,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的视频片段,请学生再次感受编钟带来的艺术震撼,学生小组讨论:青铜编钟的艺术成就体现出什么创作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青铜器是中国奴隶社会最有代表的艺术品类,青铜器,尤其是编钟,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凝结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汗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活动四:比较鉴赏
教师展示《后母戊鼎》,请学生自主对比分析它有什么艺术特色?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母戊鼎》体量大,外形方正,多以直线为主,器物表面有动物纹样以及一些几何纹样相结合进行装饰,是一种礼器,而编钟造型比较清新简约,大小不一,不同大小的编钟能演奏出不同的音律,即是一种乐器,也是礼器。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编钟是我国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的完美融合,它演奏出的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既奏出了恢弘浩荡的先秦文化,也奏出了锦绣绵长的华夏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
2.课后请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形制和纹样;通过网络上的模拟软件,利用曾侯乙编钟演奏一首简单的乐曲,感受编钟的艺术之美。
【答辩题目】
1.简单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
2.请谈一下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怎么达成的?

四、《编结艺术》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做的中国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中国结?
学生思考中国结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小结:编结是人类最古老的技术之一,编结艺术兼具实用与美观两大功能。那小小的编结又蕴含着怎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呢?由此揭示课题《编结艺术》。
环节二:描述分析
1.展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场中的花瓣结图片,提出问题:
(1)整体以什么形状呈现?(花瓣)
(2)给你什么感受?(喜庆、有祝福之感)
(3)这种结与平时见到的结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场中的花瓣结属于雕塑作品,造型简单、夸张,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极具装饰意味。
2.大屏幕出示一系列中国结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编结有什么样的寓意?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师总结:编结,是由绳与结共同构成的艺术,绳与结在中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绳之以法”,“结”与“吉”谐音,因此编结在中国有吉祥、祈福、立志、辟邪等含义。
教师追问:这种发饰有什么特点,与刚才的花瓣结有什么异同点?小组讨论,提示从造型、色彩、用途等方面思考。
师生共同总结:有装饰作用的中国结,一般编制方法比较复杂,色彩搭配鲜艳明亮,有一定的节奏感。这属于中国结编制方法的其中之一:平结。
环节三:示范讲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双结的编结方法,而后为学生展示编结艺术常用的彩绳等材料,并示范平结的编结步骤:
1.将两根绳交叉,相互缠绕;
2.再把其中一根绳弯曲成半圆形;
3.把另一根绳端穿入半圆形后结束此结;
4.经过整理、拉紧绳索后的平结。
环节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绳搭配色彩,用平结的编制方法编制喜欢的中国结。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在编制的时候强调注意结的疏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注意色彩搭配,以及编结的力度要均匀。
2.完成作品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分享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从颜色搭配、整体感受、疏密程度等不同角度进行评析,最后教师进行总评。(如《手环》:手法—以平结的手法编织手绳;特点—疏密有致、色彩搭配和谐)
环节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结的艺术特点和内在寓意,教师总结升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同学们要多关注中国民族艺术,了解、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查找资料并了解相关中国结的更多知识,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图片


五、《夜咖啡馆》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夜晚咖啡馆的室外场景图,提问:看到此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静谧、温馨、凄凉……)如果你来描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梵高于1888年9月创作了一幅布画油画,是画家在艺术上最大胆的色彩探索,之后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风格都能在这幅油画开创性的色彩中找到源头。顺势引出课题《夜咖啡馆》。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教师展示《夜咖啡馆》,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作品描绘了哪些内容?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有蓝色的星空、黑黝黝的房舍阴影,从屋子里流泻出来的温暖灯光和闪闪发亮如宝石般的星星,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欢唱的氛围。
2.展示《夜咖啡馆》局部图,提出问题: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是如何通过色彩营造出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色彩对比强烈,大面积运用蓝色、黄色,代表着恬静的心情和喧闹的气氛。在深蓝色的夜空中,运用明丽的黄色,寥寥数笔就描绘出天空中的群星,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即使在夜晚的灯光下也能展现人们的欢乐与活力。
3.教师继续追问:艺术家运用什么样的笔触来记录这一场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粗犷的短笔触、准确、安静有序;比如地面上鹅卵石以黑色和黄色笔触纵横交错。
4.提问:画家是如何体现画面的空间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利用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平行透视的视觉空间,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
活动三:总结解释
结合所学提问:艺术家这么描绘画面是想传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达了作者对夜晚的喜爱、对色彩的迷恋,传达了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情,以及对宁静、安详的追求。
活动四:欣赏评价
多媒体展示梵高的《星空》《向日葵》等作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幅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笔触、画面感受等方面探究其特点。
(如:《星空》内容—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感受—躁动不安;色彩—蓝色、紫色与黄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活动五:小结作业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引导学生能够热爱艺术,像梵高一样敢于坚持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2.课后作业:搜集梵高其他作品,欣赏并尝试分析。
【板书设计】

图片


六、《速写》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自己最近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开心片段,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这些生活场景都很珍贵,那我们除了摄影,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快速记录下来呢?并揭示课题《速写》。
活动二:描述分析
1.速写的概念和特点
展示并欣赏作品《人物》,提出问题:
①这张作品中描绘了什么内容?(女子汲水)
②你能够感受到什么呢?(非常欢快、用笔非常快速)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这是一幅快速绘制的作品,描绘了傣族女子汲水时婀娜的身姿。
展示傣族女子的真实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作品《人物》与真实的照片相比,有哪些不同?(绘画作品更简洁、概括)
师生共同总结出速写的概念:速写指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练生动的线条将其主要特点迅速画出来。它的特点在于时间短,线条简练生动,捕捉、刻画对象外部的形和内在的神。
2.速写的表现形式
同时展示《人物》与《小景》,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①这两幅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相同点?(都使用简练的线条来快速表现)
②这两幅画的线条有怎样的特点?画家为什么这么画?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人物》中抓住了女子腰肢与手臂的曲线美,利用简练的线条直接概括,而省略了衣物、装饰等具体细节,使人物特征更加明显;《小景》中则抓住了人们在小林下散步谈心的场景,着重通过描写大树、石桌、石凳和鸟笼子等物象,用轻松的线条将画面的闲情逸趣表现出来。
师生共同总结:速写常常运用流利的线条,利用虚实、疏密、粗细等变化来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远近、穿插关系;线条简练。
展示其他优秀的速写作品,提出问题:
除了运用线条描绘之外,还能运用什么形式进行表现?(加入阴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除了线描,线面结合也是经常使用的速写形式。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通过高拍仪将速写纸投射在大屏幕上,按照讲解—绘制—总结的方式示范速写写生的步骤:
1.观察取景;2.确立构图;3.描画轮廓;4.刻画细节,在示范时提醒学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绘画原则。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选取身边的同学进行速写写生,学生实践时,教师巡视指导。
2.实践结束后,引导学生六人一组,组内推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作品,接着请台下的同学猜一猜画中的场景,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速写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以及要点,并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2.倡导同学课后常带纸笔,将生活中有趣的感人的片段用速写一一记录下来,并可以将其整理成册,制成回忆录,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图片


七、《吉祥物的设计》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短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提出问题:片中的主角是谁?
学生观赏并思考,教师总结:片中的主角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无论是从造型设计、还是从色彩的运用上,都是设计师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之作。
教师设置疑问:像这样可爱、美丽的吉祥物到底是怎样设计的?顺势引出课题《吉祥物的设计》。
活动二:对比分析,交流探讨
1.展示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实物玩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他们都是以什么动物或形象为原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原型为鲤鱼、熊猫、火焰、藏羚羊和沙燕。
2.教师继续追问: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几种动物作为原型进行吉祥物设计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选取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沙燕风筝、熊猫、藏羚羊等元素,经拟人化设计,谐音“北京欢迎您”,象征喜庆吉祥,与北京、中国这一主题相符,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
3.展示真实熊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赏,小组讨论:福娃中的晶晶与真的熊猫有什么不同?艺术家抓住了哪些特点进行设计?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活泼、可爱、简练、夸张(象征性手法,卡通化、拟人化的夸张变形)。
色彩特点:简洁、明快、鲜艳、对比强烈。
4.展示“海宝”实物,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的吉祥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寓意四海之宝,以“人”字为基本造型元素,蓝色象征地球、海洋、自然、生命、梦想等,显示了上海的地域特色。
活动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结合分析,提出问题:设计吉祥物首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回答:确定主题。
2.教师示范吉祥物的设计方法:
①确定活动主题;
②选定一个吉祥物原型;
③对原型进行大胆拟人化的夸张变形(形体、动作、表情、服饰等);
④设计色彩;
⑤取一个有寓意的、响亮的名字。
3.教师布置设计要求:为我们学校的运动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做成头饰,说明设计理念。
学生实践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活动四:展示评价,互动交流
1.学生头戴吉祥物头饰,自愿展示并进行评选活动。
2.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激励评价,为获奖者颁奖。(创意奖、合作奖)
活动五:总结重点,布置作业
请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总结重点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其他国家奥运会的吉祥物图片,课下与同学们思考、讨论他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板书设计】略
八、《墨与彩的韵味》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并讲解中国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生产过程。简单的器具却画出了最为伟大的作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中国画墨和彩的变化规律。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墨与彩的韵味》。
活动二:描述分析
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天堂小鸟》和吴昌硕《寿桃》作品,并思考问题: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由、水墨淋漓,吉祥的寓意。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寿桃》,并思考:吴昌硕先生是如何来表现寿桃的,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墨色相容。
教师引导学生就水墨画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得出水、墨、色交融变化,趣味横生;教师解释“水、墨、色”的变化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教师继续展示吴冠中《天堂小鸟》,引导学生观赏并尝试用水墨在纸上试验,感受水墨的特点,并思考问题:纸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水在其中起着什么作用?墨色先后涂抹的效果有何不同?这幅画中的效果是怎样画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生宣纸有晕染的效果,水分的多少可以改变墨的浓淡;墨与色相融产生变化,丰富视觉的效果。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水墨方法并引导学生跟随教师自己进行尝试练习。讲解墨与色、水与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彩墨技法的理解和喜欢。
活动四:实践展评
教师布置作业,用几种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表现内容不限,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分组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组织学生展开“墨彩世界”为题的展览活动,引导学生从用笔、用墨和墨破色、色破墨等技法的应用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活动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课下搜集张大千的彩墨作品,并欣赏墨色相容的韵味。
【板书设计】略
九、《剪纸》
一、考题回顾

图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设置魔术表演的活动:教师展示一张白纸,之后进行折叠并引导学生注意老师巧手变变变,随后变出小鱼图案剪纸作品,同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剪纸是民间美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剪纸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在民族艺术史上,谱写着无声的乐章。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剪纸的魅力,从而揭示课题《剪纸》。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大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剪纸作品?(窗户、门框)
②同学们对剪纸作品了解多少呢?
学生积极交流并回答,教师总结:剪纸是作者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在纸上进行剪、刻、镂空等艺术加工,使之达到造型目的,成为有装饰情趣的平面造型艺术品。
2.题材
教师展示花朵、年年有余两幅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这两幅作品中分别表现的是什么?(花朵、人物、小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剪纸的表现题材风格多样,有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吉祥图案等。
3.刻法
教师播放两幅不同刻法的燕子图案剪纸作品,并提出问题:
①你能看出来它们有什么异同吗?(两只燕子形状相同,其中一只是白底红色的图案,另一只是红底白色的图案。)
②艺术家是运用什么方法使同样的图案呈现出不同效果的?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剪纸的刻法有阴刻和阳刻两种。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要“剪剪相连”,即以线条相连。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要“剪剪相断”,即以整体块状为主。
4.样式
教师展示单色和多色的剪纸作品,提出:两种剪纸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各地的民间剪纸数量最多的是单色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彩色剪纸是在同一画面上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剪纸。它通过点、套、拼贴等手法来实现。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用阳刻的方法剪出一只天鹅,向学生演示制作步骤以及思路:
①起稿。构思确定后,用铅笔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描绘(用线条勾勒细节)。
②剪刻。固定画稿与刻纸,剪刻的顺序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剪、刻、镂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刻断边缘线)
③粘贴。剪刻完毕后还需要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们勾勒自己喜欢的图案,动手创作一幅剪纸作品,过程中注意使用剪刀和刻刀的安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线条的连接性。
2.完成作品后,以“我是剪纸艺术家”展览会形式组织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从图案造型、刻法、线条的连接和完整性评价学生的作品。(如《斑马》:内容——斑马和树木、色彩——红色、刻法——阳刻、表现形式——单色剪纸。)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回顾关于剪纸的题材及剪刻技法,教师总结升华: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丰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应当多多关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增强对民间艺术的了解。
2.课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剪纸作品装裱带回家装饰居室空间。
【板书设计】略


十、《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一、考题回顾
题目:《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图片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进入教室,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的衣服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服饰上充满秩序感和独特装饰性的图案,也可以叫做纹样。如果大家留意观察,会发现这种装饰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由此导入课题《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概念
①教师展示不同纹样的装饰布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装饰布中的纹样都有哪些图案组成?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花卉、几何图形;感觉很整齐,很有规律。
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纹样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整齐、规律呢?
学生思考得出“重复”这一结论,教师顺势引导:重复的手法有哪些?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纹样的组织形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指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或者左右的反复连续排列。四方连续指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连续排列,即单位纹样能够四面无限连续延伸。
2.构图
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继续观察服饰细节,思考并讨论:这些纹样在构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小结:纹样的构图有对称和均衡两种。
3.色彩
教师展示装饰布实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出问题:装饰布在色彩搭配上有什么特点?色彩搭配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小结:运用对比色进行搭配,能给人较为明快、鲜艳的感觉;用邻近色或同类色进行搭配,则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在不同的纹样组织形式中加入色彩的变化与搭配,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装饰布来。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二方连续为例,向学生简单示范纹样的创作过程,并分步骤讲解:
1.进行构思,拟画草图;
2.将纹样选择一个方向进行重复;
3.根据纹样的用途选择合理的色彩进行着色;
4.调整细节,完善作品。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展开想象,设计一个简单的二方连续纹样。
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色彩的搭配要点。
2.实践结束后,开展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展览会,请学生自愿进行展示。其他学生从作品的组织形式、色彩及构图等方面进行欣赏点评,教师总结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并进行情感升华: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独有的方式点缀、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多留心观察,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2.收集生活中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素材的纹样,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
十一、《环境雕塑设计》
一、考题回顾
题目:《环境雕塑设计》
图片
3基本要求:
(1)10分钟之内讲完;
(2)教学过程中至少要设置3个有效提问;
(3)注意教学过程中要有互动;
(4)通过演示和板书,知识点讲解清晰和完整。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汉代的《击鼓说唱俑》和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并提出问题:古代的雕塑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总结:秦代雕塑写实逼真,汉代雕塑写实生动。进而提出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雕塑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它与传统雕塑有何不同呢?从而揭示课题《环境雕塑设计》。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概念
①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问问题: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雕塑作品?谈一谈对雕塑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所谓雕塑,就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基础,通过雕、刻、塑等手法,创造出各种立体艺术形象的艺术门类。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与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②展示《黄河母亲》《圣德列萨祭坛》《和平少女》等作品,引导学生找出属于环境雕塑的作品。
学生练习,教师总结:在公共空间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作品称之为环境雕塑。
2.作用、特点
①欣赏《黄河母亲》,这件作品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学生思考回答:一位母亲侧卧怀抱着孩子,眼神安逸慈祥。
②看到作品时有何感受?作品传达怎样的思想?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整体造型由“母亲”和“男婴”构成,是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幼儿的情景。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作品是同类型作品中较早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气度大方、不断创造文明的时代精神的作品;暖色的花岗岩与黄河的颜色相呼应,形体块面处理单纯化。
③对比《黄河母亲》与《国王与王后》,探讨作品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黄河母亲》位于黄河的上游兰州,暗示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哺育着中华儿女。《国王与王后》位于自然环境中,衬托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总之,环境与雕塑的寓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活动三:示范讲解
1.教师以“孔雀”为例,具体示范雕塑的制作过程。
①构思主题②描绘定稿③选择相应材料④调整细节,制作成品。
2.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创作时间为20分钟,确定主题,进行创作。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同时提示创作要点: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符合环境意义。
活动四:实践展评
在学生创作完成后,以“环境雕塑设计展”为主题,进行班级展览,同时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可从造型、寓意、作品与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环境雕塑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环境的美。
2.寻找身边的环境雕塑,并查找资料了解雕塑背后的意义。
……………………………………………………………………………

十二、《写意花卉》
一、考题回顾
题目:《写意花卉》
内容
图片
注:图片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29页
3.基本要求:
(1)体现教学重点;
(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地互动环节;
(3)十分钟之内讲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朗诵古诗《爱莲说》并配上古诗词,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荷花的美好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诗歌之外,中国人还运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对于荷花的赞扬?
引出中国传统绘画这一概念,引出课题《写意花卉》。
活动二:描述分析
1.中国画基本知识
教师展示一系列水墨画作品,提出问题:这些画作描绘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学生回答,教师讲授中国画的基本分类。
简单介绍中国花鸟画中的写意花卉的特点: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而在题材上多选取梅、兰、竹、菊、荷花等,借物抒情展现画家自身情怀。
2.写意荷花的造型、墨色、构图特点
教师播放课件,依次展示李苦禅的《荷》和张大千的《荷花》。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画作在造型、笔墨方面有什么特点?其构图又有哪些讲究?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造型:简练、概括,虽寥寥数笔却展现了荷花的风骨。
笔墨:墨色有浓淡之分、同时辅以色彩。
构图:留下适当的空白之处,疏密有致。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写意荷花的基本步骤,学生观察:
第一步,大笔调中墨,在一侧笔豪上半部稍蘸重墨,侧锋画荷叶,注意浓淡变化,叶心留空白。用笔大胆肯定,荷叶边缘自然活泼。细笔勾画叶筋;
第二步,用曙红画出荷花,注意适当留出瓣与瓣之间的空白,使花的结构清楚;
第三步,用曙红画花蕾,干后用胭脂色细笔勾花瓣脉纹、中锋浓墨画花茎。莲蓬表面染石绿;
第四步,淡墨加小叶,趁湿用中墨勾叶筋。浓墨细笔勾出花冠和莲蓬的丝蕊,在花茎上点苔,注意聚散,切忌平均;
第五步,用藤黄加少许花青调成草绿色,画几棵水草,根据画面需要点些水苔,使画面完整活泼,题款用印完成。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教师展示真实的荷花图片,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画法完成一幅写意荷花的绘制。
(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用笔用墨方面的注意事项)
2.实践结束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①学生自评:说一下这幅画有没有国画的感觉?你最满意的地方是哪儿?
②学生互评:说一下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形象、墨色变化、前后虚实……优点、缺点)
③教师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就学生画作的不足之处(构图、笔墨等)提出改正意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小结:鼓励学生进行本节课重要内容的回顾总结,教师提醒学生收拾课堂卫生。
2.作业:课下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写意花卉的代表作品,尝试临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1.题目:《山石画法》
(1)题目:《山石画法》
(2)内容:运用水墨工具表现出山石的一般特征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山水画的技法主要为勾、皴、染、点;
②具体的魔法有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③考生可选择一至两个知识点进行试讲。

图片

山石画法:画石起手当分三面,表现体积。轮廓左右要有浓淡之分,表现阴阳向背。古人把石看做天地之骨,流云之根。用
笔讲究气韵,无气之骨则为朽骨,不能入画。画石下笔要有磊落雄壮气概,一笔数顿矫若游龙,画石的组合有三、五之法,大小相同、错落有致,千石万石皆此法。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题目:《书籍封面设计》
(1)题目:《书籍封面设计》
(2)内容:书籍封面设计的因素的因素、形式、步骤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书籍封面设计因素:文字图形; a文字:主要指书名、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还可以加上汉语拼音或外文书名等。B图形:包括摄影、绘画和图案装饰,可用写实、抽象、写意等手法表现
c色彩:要合理配置色彩,一般应以一种色调为主。
②书籍封面设计步骤:整体构思、画出草图、确定正稿、绘制、拼贴完成。
③书籍封面设计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图案表现为主、以摄影表现形式为主、以绘画表现形式为主。
 

图片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题目:《认识编钟》
(1)题目:《认识编钟》
(2)内容:青铜器及青铜器编钟的艺术成就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青铜器是中国奴隶社会最有代表的艺术品类
②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几大类。
③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编钟尤为典型。
④学生可选择一至两个知识点进行试讲。

图片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⑤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4.题目:《兵马俑》
(1)题目:《秦始皇陵兵马俑》
(2)内容: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雕塑分为圆雕和浮離两大类,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圆雕,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
②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
③秦始皇陵兵马俑大体可分为将军俑、军吏俑和士卒俑等。

图片

(3) 基本要求:
①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②引导学生看一看 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的雕刻手法及刻画的细部,谈一谈你对兵马俑的感受;
③教学中注意体现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④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⑤表达准确、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5.题目:《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6.题目:《大自然的色彩》
7.题目:《编结艺术》
(1)题目:《编结艺术》
(2)内容:创作一件编结艺术作品
要点提示或建议:
编结是有绳与结构成的艺术,在中国,绳与结有着特殊的含义。如绳尺、绳正,又如“王者有绳” ”绳之以法”等,可见”绳'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结” 与'吉”谐音,因此由绳与结产生的艺术,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吉祥、祈福、立志、辟邪等特殊含义,故被称为'中国结”。

图片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④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8.题目:《夜咖啡馆》
(1)题目:《夜咖啡馆》
(2)内容:赏析《夜咖啡馆》
要点提示或建议:
这是梵高的晚期作品,用了他最喜欢的蓝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在这幅画中,即便静谧的蓝色夜晚将至,但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黄色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
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互相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横感。梵高曾说这是-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图片

(3)基本要求:
①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②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
③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④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9.题目:《速写》
(1)题目:《速写》
(2)内容:绘画速写
要点提示或建议:
①速写指一边观察对象-边用简练生动的线条将其主要特点迅速画出来。它的特点在于时间短,线条简练生动。捕捉、刻画对象外部的形和内部的神。
②表现形式:线、线面组合。
③工具:铅笔、钢笔、毛笔、炭精棒。

图片

(3)基本要求:
①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示范环节;
②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速写的表现技法;
③教学过程中最少设置2个有效提问;
④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图片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