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文课 高贵泰然的生命态度

 三自之我 2022-04-03
徐晋如

  李白因人生之短暂,而想到凡物莫不有死。《古风五十九首》其八云:“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

  此诗借月色如霜,却扫之不去为喻,谓客愁不可开导(道通导),始终郁积于胸。何以如此?因为“客”非庸夫俗子,而是一位看清了人生真相,了解到宇宙生灭的清醒者,因为清醒,故而痛苦。但他在了知生命的痛苦后,却仍然葆有直面人生的大勇。他想到沾衣之露、腐草所化之萤,固然寿促,日月天地,亦岂能永生?蟪蛄不知春秋,想象不到青松也会老死。隐含的意思则是,人固然难逃一死,宇宙万物,又有何者可以恒久?太白的悲悯,不单是为人类,更是为上下古今一切有形之物。“金丹”四句,谓传说中令人服之成仙的金丹岂真误俗,只是世人蒙昧,不能得其秘要罢了,你我都不过是人间的过客,谁都不能长命千岁。他没有说出的话则是,纵然长命千岁,也终须一死。解决之道该当如何呢?不如像神话里的壶公一样,纵身跳入玉壶中,藏身自保吧。太白此诗,体现的是庄子《齐物论》的思想:纵为小年小知,亦自有其价值。统治者以富贵功名为诱饵,引士人上钩,为一家一姓卖命,太白却认为贵己全生才是每一个人所应当尽的道德上的义务。太白用诗阐释了庄子的齐物精神。

  人至了悟生死,则荣贵之事,何有于其身?太白以其极深沉、极沉重的悲悯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生者”二句本出《列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列子》的原话是纯粹理性的,本不具有诗性,但太白在后文加一“悲”字,便使得诗的前四句都成了诗。说到底每一个人在人世中都是孤独的,天地不过如一旅舍(逆旅),每个活着的人都只是世界的匆匆过客,但只有极少数的清醒者,才会为此而悲,慨叹于无分贤愚贵贱,死后皆化为尘土。“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以日月为喻,谓月中玉兔徒然地捣不死之药,妄求长生,而日出处之扶桑木已化为柴火,实谓日月皆不得长久。“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指岂但人寿有时而尽,即使是寿过千年的青松,能知人世之春秋,又何知夫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年之春呢?一旦认识到身在小年,人寿苦促,世间的浮荣又何足道哉?结句以弃轩冕而轻万户侯的潇洒态度,体现出以大鹏为图腾的太白高贵泰然的生命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