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中的动物——鸟

 恶猪王520 2022-04-0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的《春晓》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呀。阵阵鸟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也饱含着春的希望。鸟类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交通、工业、结构、通讯等很多方面启发了人类的智慧,可以称为人类的老师,现在很多科学问题,科学家都常常需要去找鸟类“请教”寻求答案。酷爱鸟类的人类,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鸟类内涵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济南考古馆馆藏的一件件文物来聊一聊鸟。

图片

泰安宁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壶晚期大口尊

图片

大口尊上面的图案有一种解释为“日鸟山”

图片

大辛庄遗址出土商铜提梁卣

图片大辛庄遗址出土商凤鸟纹铜觯

图片

大辛庄遗址出土商凤鸟纹铜觯局部鸟纹

先秦时代,山东地区曾被称为东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东汉许慎《说文》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从距今9000年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人类文明。东夷各部落图腾各异,以鸟类图腾占比较大。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以鸟为主题的艺术品,有的作为纹饰,有的直接做成鸟的造型。

图片

大辛庄遗址出土商高冠凤鸟纹骨笄

图片

刘家庄遗址出土商孔雀石鸟形饰

不仅东夷各部落主要以鸟为图腾,鸟也是商王朝的图腾。商与鸟的渊源颇深。传说中,商很多的祖先都与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玄鸟生商”的记载。因此,商代先民塑造出了许多神鸟、怪鸟形象来表达对它们的崇敬之情。大辛庄遗址出土一件商代鸱鸮铜提梁卣,该卣为合范铸造,外形是两只相背式大腹鸱鸮,圆眼炯炯有神,勾喙尖锐锋利,腿足粗壮有力,凛然威武,气场十足。腹部饰浮雕卷云纹,将鸱鸮的羽翅形象地勾勒出来,那流畅的曲线更似云朵般轻柔飘逸。“鸱鸮卣”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猫头鹰在商代地位尊崇,是商人心目中的战神。商人尚武,征战频繁,除了例行占卜测算,每次出征前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战争胜利,仪式上总少不了鸱鸮的身影。因此,带有猫头鹰纹饰的器物堪称商代的国宝重器。除此之外,大辛庄遗址还出土一件商代凤鸟纹铜觯,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铸造时代为商代晚期,造型小巧精致,线条优美流畅。刘家庄遗址曾出土商代孔雀石鸟形饰,器形扁平,呈鸟形,线条圆润流畅。不只是孔雀石,古人还会将鸟的形象刻在玉器上,最早出现在玉器上的凤鸟纹图案则始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图片
章丘孙家东遗址出土战国彩绘陶鸟斗型器

图片

章丘洛庄汉王陵出土西汉铜錞于

图片

章丘洛庄汉王陵出土西汉铜錞于一笔鹰纹饰

图片

魏家庄墓地出土西汉立鹤踏龟铜博山炉

图片

魏家庄墓地出土西汉立鹤踏龟铜博山炉局部

图片

卫巷遗址出土宋凤头金钗

图片

卫巷遗址出土宋凤头金钗局部

章丘孙家东遗址出土战国彩绘陶斗形器,斗部敛口,方唇,折腹,圈足较高,一侧腹上部为立体鸟首,对侧设计较宽的长梯形曲柄作尾。器身饰有红彩,鸟首上绘出头部轮廓及圆眼,斗上腹绘三角雷纹,尾上绘网格纹,整体呈现出鸟形。东夷人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贡献巨大,人们将鸟看成了人格化的神,汉代的“羽化登仙”思想可以说是东夷图腾崇拜的升华。章丘洛庄汉墓曾出土一件西汉铜錞于,环钮,圆肩,束腰,椭圆形平口微敞,腰部两侧分别浮雕一鹰,鹰为一笔画成,应是鸟图腾崇拜的延续和反映。汉代文景之治,使汉代经济逐渐繁荣,这种安宁的生活使人们开始崇尚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所以汉代的图案纹饰充满了幻想和浪漫色彩。而凤鸟随着时代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朱雀或朱鸟。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种新的观念体系,猛烈的冲击着旧的传统意识。反映在艺术方面,便是一改汉以前的那种神秘、怪诞、幻想等富有宗教色彩的内容和形式,开创了从理性出发、面向生活、强调写实的新风格。到了唐代,人们对凤鸟十分追捧,由于当时征服了南蛮荒地,从远国绝域来的飞禽特别受人们的喜爱,唐代匠人们有了真实的参照物,便制作出了各种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凤鸟。由于相对开放的文化气息、自由随性的民族性格和社会状态,凤鸟的使用也开始广泛而随意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吉祥图案的盛行,建筑、石刻、陵墓、绘画等方面对凤鸟的运用比比皆是。

说了这么多,快来济南考古馆一睹这些文物的真容吧。

(撰稿:武艳华  审稿:杨阳)

转自济南考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