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大陕西 | 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为《醴泉昭陵人物志》《礼泉岁月记忆》《我在图书馆等你》写序

 昱青 2022-04-03


【人物简介】

阎纲,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932年生于陕西礼泉,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兰州大学毕业后供职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调中央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第六届“老舍散文奖”之首,出版《文学警钟为何而鸣》《我吻女儿的前额》《文网·世情·人心》《爱到深处是不忍》等十多部作品。编辑《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热点文学》等报刊。

【序言家乡】

《醴泉昭陵人物志》序言

巍巍乎雄哉,九嵕山,九州拱卫,亘古雄居醴泉。
九嵕山下有昭陵,堪舆风水,顶天之高,巍巍乎伟哉。
昭陵有皇亲国戚、皇妃公主,又有文臣武将发动“玄武之变”以及开国之栋梁,昭陵陵园以面积之大、陪葬墓之多,更以六骏的威风凛凛,被誉为“天下名陵”。
《醴泉昭陵人物志》录入昭陵一百九十多座陪葬墓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五名墓主,另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囊括了扶佐唐太宗开启盛唐时期的所有的文臣武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返而观之,这些人物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全方位地还原一个活生生的盛唐气象。
若乎此,它成为研究“贞观之治”之所以成其为盛唐的翔实资料。
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尊重边族风俗,边疆稳固,社会安定,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这就不仅是翔实的研究资料,更是可贵的精神遗产了。
公元一九七六年,林江之乱既平,胞兄振维嘱请国家领导或社会名流为昭陵博物馆题写匾额,名扬世界的作家葉聖陶深慕昭陵之雄大威武,欣然命笔的“昭陵博物馆”五个大字终成精品,四十多年来一直为海内外访者仰慕观赏。
《醴泉昭陵人物志》承续优良传统,借鉴历史经验,于今大有裨益。善哉,我为本书编者赞!

《礼泉岁月记忆》序言

《礼泉岁月记忆》,记忆什么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忆我县农村生产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耕种希望,活得乐观,儿童们活蹦乱跳。
余生也早,是三0后,生于斯,长于斯,啼于斯,歌于斯,少小离家却牵挂,总角的记忆与缱绻的乡情像一根长长的脐带通向乡愁,年年惦着家乡的浇汤烙面羊肉泡。少小离家老大回,山亲水亲人更亲,报恩乡亲,终老于九嵕山下。
家乡观念重,打开《礼泉岁月记忆》眼睛一亮放不下,往事历历在目,生动而新鲜,津津有味耐咀嚼。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吃浇汤烙面,是礼泉人与生俱来靓丽的招牌符号。《过年》《吃浇汤烙面》有详尽的记忆。接着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民间社火》,正月三十“燎荒荒”,清明节,端午节,“看忙罢”,“吃腊八”,“订婚”,“娶亲”,“坐席”等等。说起坐席我想补上几句。一声“开席”,宴会开始,七碟子八碗的你争我夺,老婆们忙着给白馍里夹红肉,捏成“肉夹夹”,风一般地塞进袖筒,然后参加全桌大强夺。幼年的我看见觉着丧眼,爷爷给我使眼色,这是礼泉人当时的习俗啊,非常风趣,没有人不理解。
再看看生活习俗里蕴含着的礼泉精神,看看马腾驰的记忆《背粮》,那艰辛,那执著,像他的名著《背镆》一样,正如贾平凹所称赞的那样:“淳朴厚实,地地道道的关中味,弥漫着黄土地特有的芳香。”
《背粮》记忆祖父南山背粮的故事,临危不惧,屡屡倒下不服输,响当当的一条关中冷娃。
家里要断粮了,寒冬腊月,祖父背着土布和衣服换粮食,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上路了。
大雪纷飞,山路窄陡,一步一滑,手脚并用,血迹斑斑。
雪夜冻馁,到一木匠家里求宿,山里人憨厚,给吃给喝忙待客。次日告别,木匠又留下吃饭,临走,给了祖父几斤玉米。
在大雪纷飞猴都难过去的悬崖绝壁跋涉二十多天,祖父终于换得二斗粮食。归途又是大雪封路,满世界浑浑沌沌。祖父遇见邻村的赵老大,赵老大把同村生了病的同伴的粮食扛在自已的肩上。
就是这个赵老大,第三天翻越最后一座山时落入崖底,成了孤魂野鬼。病人哭天抢地。
祖父快到家了,“扑嗵”一声栽倒,冻僵了。
马腾驰多次去秦岭,寻找那户木匠,怅然而返,心里充满难以言说的痛。
我不禁叹曰:祖父快到家了,“扑嗵”一声栽倒,冻僵了。“背馍?那是拿命换粮呢!”但是他活着,没有输给命运,响当当的一条礼泉汉子!
马腾驰的《打铁花》威武雄壮。噢啊一声长啸,八个人的动作整齐划一,那身姿和动作雄强奔放势不可挡,多么潇洒,多么张扬,多么忘我!天地间只有我,我要让铁花开得更加丰艳更加俏丽更加神采,至于什么愁苦悲辛,一概抛到九霄云外。
又一条礼泉汉子!
又见袁品生,她的记忆也是篇篇可读,却以阴柔之美取胜,富有赤子之心人情味。看她的《野菜》:“太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迎面吹来的微风也是那样的和煦。一片片飘浮的云朵,像一块块白手帕,把天空擦得碧蓝碧蓝。”青翆的麦苗儿散发出阵阵清香,一群五颜六色的孩子像绿野上开放的花朵,小燕子盘旋飞过发出“啁啾、啁啾”的叫声。“春天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我们置身阳光下、和风里,绿色中,感到无比欢畅。””
她的《村头的那盘石碾》,短短的文字浮现出一段历史时期。石碾是村人活动的中心,“老碗会”无所不谈。工作队长在碾盘上讲解《土地改革法》。男女老少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石碾子闲不住了,碾轴子整天咯吱咯吱响,各家女人要显摆粗粮细作的本领。粮食丰收了,公共食堂天天改善伙食,吃饭不要钱,一下子到了共产主义。公共食堂解散了,一下子又掉在地上。接着,城里人造反,农民也跟着造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生产队长站在碾台上接受批判。三中全会召开,土地承包,过上好日子,盖起两层楼,想吃大肉随时买,冻馁无虞,马王庙前“发展农村经济”六个大字赫赫在目,马王庙旁那盘石碾早已无踪无影。
作者赵晓萍,身背相机踏遍九嵕山区,她的记忆富有摄影记者的敏感,总是乐呵呵寻寻觅觅。她的《麦客》《蹦杏核》等煞是温馨,她主持的网络平台“壮美昭陵”为乡土文学作者展示才华提供园地,充实了本书记忆对象的内容和细节。
本书约60名作者中,不少是本县作家协会的会员,长于散文写作,故而,书中155篇作品,一种事件一个藏品一个故事,故事连缀而成一组信息,信息透出人的心境,一组心境折射一段历史,大大提升了《记忆》的文化品位。
这是难忘的记忆,这是礼泉人的故事,是脉脉含情的散文集。 

《我在图书馆等你》序言

我今年虚岁九十,活到老、学到老,手不释卷,不可一日无书。读书有很多好处。
第一、读书好,读懂悲欣交集,汲取人生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最大的幸福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最大的悲哀呢?手无好书,心里发慌。
第三、读书好、读好书,同国内外一流的思想家进行灵魂的对话,开启心智。
第四、多读书、勤用脑,不至于老年痴呆,出门走失找不着回家的路。
第五、读书好,读到老,到站之前,活它个明明白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