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东北的一座乌克兰教堂,晚清民初的哈尔滨曾有一个活跃的乌克兰社群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2-04-03

中国东北的乌克兰教堂和波兰教堂,民国哈尔滨的乌克兰社群和波兰侨民社区

一,中俄签订《中俄密约》,中东铁路开工建设

早在甲午战争以后,俄国为打通到海参崴的铁路,经过勘察发现取向中国黑龙江境内到目的地,可以省一千多公里建设资金,而且还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于是向清政府要求取得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筑路权。

1896年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本着以夷制夷的大方针,亲赴圣彼得堡参加俄皇加冕仪式,后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就中东铁路谈判。
清朝政府经过权衡,认为修筑中东铁路能促进铁路沿线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制衡日本的野心,就签署了《中俄密约》。密约规定:清政府允许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以承接西伯利亚铁路,直达海参崴。

1897年中东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圣彼得堡,8月干线工程正式开工,且进展迅速。

二,修建中东铁路使东北人口激增

中东铁路正式开工修建后,在广袤无垠的东北平原上的19个工区陆续开工,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

当时东北地广人稀,这个“满清后院”一直都是“封禁地”,光绪年间虽然打破“封禁”,但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前铁岭以北的广袤地区仅有渔猎人、游牧人、流放犯人和少量驻屯清兵,铁路局只得多次到关内招工,这也带动了后来闯关东的风潮。

当年除了直接受雇于铁路局的俄罗斯人和17万华工,铁路拉来的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捷克人、意大利人亦达数十万。

这些人多数为铁路局做技术工作,也有负责各站及工厂运行,更有很多人在沿途各站经商。中东铁路的建设短短几年就使东北人口激增。

三,铁路让哈尔滨成为远东政治、金融中心

哈尔滨的城市布局应铁路而生,哈尔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从一个不起眼的几处农村屯落,呼啸着开始了它独特的城市化脚步。

中东铁路,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

1900年起,一名捷克人开办啤酒厂,这是当地第一个啤酒厂,1932年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以后一个俄国摄影师考布切夫在哈尔滨创办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一个波兰人开办了第一个卷烟厂,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卷烟厂。

1900年命名的“中国大街”咖啡厅、西餐厅、酒吧、旅馆在街上相继开业,哈尔滨站,成为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车站。

哈尔滨,中东铁路的枢纽

1922年,哈尔滨先于上海实现电话自动化1926年,哈尔滨成立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当时中国电信通讯最先进的城市。

1905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开埠通商,各国资本迅速涌入,20国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哈尔滨成为远东政治、金融中心

哈尔滨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完全脱胎换骨变成一座洋气十足的国际化都市,被誉为“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四,哈尔滨的乌克兰教堂和天主教堂

哈尔滨的乌克兰教堂也称圣母帡幪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庇荫教堂。

从中东铁路开始建设以后,来到东北的移民已在这片土地上生育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仅哈尔滨一地有数十万外籍人在此定居,这当中就包括数万乌克兰人。

早在中东铁路开建伊始,来到哈尔滨的乌克兰群体为了自己的信仰生活,就在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修建了自己的教堂,这是一座木质结构建筑。

当年教堂由乌克兰人管理,所以有人称它为乌克兰教堂,在哈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在此祈祷,也在其周边墓地安葬那些在铁路建设中死去的老乡。

1930年,教堂从果戈里大街迁到东大直街的时候由建筑师重新设计,拜占庭风格砖石结构,配色与索菲塔大教堂有异曲同工,通顶30米的主穹顶高大宏伟,气派厚重。

哈尔滨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当年的马路对面还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天主教耶稣圣心主教座堂。这个教堂是也是由修建中东铁路来这里的波兰侨民们修建的。

波兰人在哈尔滨过圣体节

当年有数千波兰人居住在附近,这些波兰人也建有自己的社区,在此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和学校,以便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保持自己的信仰。

可惜的是当年的建筑早已被毁。如今耶稣圣心教堂虽然也是黑龙江最大的天主教堂,但与原来的教堂相比却不能同日而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