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组小课堂第四期 ——鹡鸰与鹨(1) 大家好,我是这一期鸟组小课堂的主讲人文须雀。本期的主要内容是鹡鸰科的两大类鸟——鹡鸰与鹨。 鹡鸰科,是一类身体纤细的小型地栖鸣禽,鸟喙尖细,两翼尖长,三级飞羽极长,几乎与翅尖平齐,尾中等长或较长,外侧尾羽多为白色,脚细长而有力,后趾具长爪,因而善于在地面行走,而非跳跃。鹡鸰科鸟类在飞行时,轨迹常为起伏的波浪状曲线,停靠时尾部常上下或左右有规律地摆动,这是鹡鸰科鸟类与雀形目其他鸟类相区分的重要特征。 鹡鸰科鸟类生存的生境可为从海滨到高山草甸的开阔草地、平原、沼泽、河流、湖泊和林缘,少数可见于丛林,在水边草地相对更常见一些。鹡鸰科鸟类喜在湿地生境的灌丛、岩缝中营巢,多以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食用植物的种子及果实,多数为候鸟。 在湖北省,可见鹡鸰科鸟类3属14种。分别为鹡鸰属(5种,白鹡鸰、灰鹡鸰、黄鹡鸰、黄头鹡鸰、西黄鹡鸰),山鹡鸰属(1种,山鹡鸰),鹨属(8种,田鹨、理氏鹨、树鹨、水鹨、山鹨、红喉鹨、黄腹鹨、粉红胸鹨),它们全部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首先要介绍的是白鹡鸰,这也是校内鹡鸰科中最为常见的物种。在湖溪河畔,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白鹡鸰的身影,它们尤其喜欢停靠在湖溪河的人工湿地上。在湖溪河附近的其它地区,如韵苑、东操场,它们也会来光顾。白鹡鸰主要由黑白灰三种素色组成,这一配色明显区分于该科其它物种,易于分辨。前额及脸颊白色,头顶及后颈黑色,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色,两翼黑白相间,尾中部黑色,左右边缘尾羽白色,喙、脚为黑色。白鹡鸰亚种丰富,不同亚种黑白分布略有不同。较常见的胸部具有黑色三角形斑,形状类似口水兜,这也是辨别白鹡鸰的重要特征。雌鸟与雄鸟颜色相近,但颜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黑色部分。飞行时路线明显呈波浪状,停靠时尾会摆动。 ![]() ![]() ![]() ![]() (白鹡鸰,其中图4由金刚鹦鹉学长摄于华中科技大学湖溪河) ![]() (图为白鹡鸰的各种亚种) 下面是灰鹡鸰,虽然数量少于白鹡鸰,但在校园内也相对容易见到,在湖溪河湿地附近说不定会看到灰鹡鸰的身影。灰鹡鸰体型与白鹡鸰相近,但尾更长,最主要区别在于颜色。灰鹡鸰的头部和背部为深灰色,具有白色眉纹,冬羽喉为白色,繁殖羽喉为黑色,且具有白色颏纹。胸、腹、腰、尾上覆羽黄色,两翼黑褐色且有白色翼斑(飞行时翼斑明显)。中央尾羽褐色,最外侧一对黑褐色且具白斑。脚为粉灰色,喙为黑褐色。 ![]() ![]() ![]() (左图为灰鹡鸰繁殖羽,中图为冬羽,右图可见飞行时明显的白色翼斑) 接下来是黄鹡鸰。黄鹡鸰头顶呈橄榄绿色,部分亚种为蓝灰色,上体橄榄绿色,这一点与灰鹡鸰的灰色有明显不同。颈、胸、腹、尾下覆羽黄色,具有明显的黄色或白色眉纹(也有少部分亚种眉纹不明显或无)。飞羽及中央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为白色。虹膜、喙为褐色,足为黑褐色。黄鹡鸰的第一年冬羽上体会呈黄褐色,下体为近白色,尾下覆羽仍为黄色。黄鹡鸰与灰鹡鸰较明显的区别主要在于上体颜色与足的颜色。同时,黄鹡鸰尾短于灰鹡鸰,且飞行时无明显白色翼纹。在湖北,黄鹡鸰主要出现于春秋季节。 (黄鹡鸰) 接下来是黄头鹡鸰。雄黄头鹡鸰的头、颈、胸、腹为鲜艳的黄色,无眉纹,颈后部黑色,雌鸟的区别在于有灰褐色头顶,耳羽灰色且与枕部不相连。翅黑褐色,有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羽缘,中央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为白色,尾下覆羽为近白色,。不同性别及亚种上体颜色不同,有黑色、灰色及灰褐色。喙黑色,足近黑色。亚成鸟黯淡的白色取代黄色部分。与黄鹡鸰在形态上的区别在于雄黄头鹡鸰头部全为黄色,雌黄头鹡鸰耳羽与枕不相连,而黄鹡鸰无论雌雄耳羽均与枕部相连,且二者尾下覆羽颜色不同、翼的白色翼缘宽度不同。在湖北,黄头鹡鸰主要见于春季。 ![]() ![]() (黄头鹡鸰,左为雄鸟,右为雌鸟) 接下来是鹡鸰属鸟类的最后一种——西黄鹡鸰。西黄鹡鸰相对罕见,体型、颜色等形态特征与黄鹡鸰相似,上体橄榄绿色,下体黄色,主要区别在于头部。根据亚种不同,西黄鹡鸰头部为黑色或白色或浅灰色,后者有白色眉纹及耳羽。 ![]() ![]() (西黄鹡鸰及其各个亚种的头部 鹡鸰属附表
①体长数据摘自《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可能与懂鸟小程序相关数据有一定出入,但大同小异,不影响实际辨认②鸟类各部位颜色有一部分表述相近而难以区分的词语,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