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中央官制中,三公九卿称呼之演变,其实是帝王驭人权术的精髓

 梦想童年594 2022-04-03

谈秦说汉(477)

西汉创立初期,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但中央官制基本上是“汉承秦制”,仍采用“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为“九卿”。“ 三公”之丞相统领百官,太尉掌管军,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九卿”之奉常主管祭祀,郎中令主管京城警备,卫尉负责皇家安保,太仆负责皇室后勤,廷尉主管政法,典客主管外交,少府主管皇家建设,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税收。随着历代皇帝权力控制的加强,“三公九卿”的名称与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章图片1

汉初行使丞相之权的实职为相邦,高祖十一年,为忌刘邦之名讳改称相国。西汉创业初期,相邦(相国)只设置一人,权力相对集中。刘邦驾崩后,吕后称制,改设左、右丞相,右丞相主外,左丞相主内。汉文帝二年,又为改一个丞相。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行事喜欢亲力亲为,成立了尚书台(皇帝助理),工作越过丞相直接向皇帝报告,名义上丞相是百官之首,实际上成了尚书台的执行者,权力被严重地削弱,朝廷文武百官有真正实权的,一般都会加上尚书衔。元寿二年,汉哀帝干脆废了丞相,改制后称大司徒,主要负责国家民生。

文章图片2

汉初之太尉有职无权,名义上是国家军事最高长官,实际上并不真正掌管军权,充其量只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在吕后称制时期,军权一度被丞相兼任。元狩六年,汉武帝废太尉之称,改为大司马,行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之职。但汉武帝时期真正领导军队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大司马是名义上的军队领导,所以大司马一般都由有实权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兼任。到了汉昭帝时期,在大司马大将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尚书衔,变成了大司马不仅管理军事外,也参与政事。

文章图片3

汉初之御史大夫主要工作是监察百官,负责上奏与弹劾,审计国家各个项目支出,复核国家刑狱,所以说御史大夫的工作容易得罪人。到了汉成帝时期,将御史大夫的工作并入大司空,汉哀帝曾经复设御史大夫,但没多久再改回为大司空。司空之职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就已经设置了,主管国家土木与水利建设。将监察百官与国家基建的工作放在一起主管,也许是让只会动嘴打小报告的御史大夫做点实事吧。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与由丞相改称的大司徒、太尉改称的大司马并称“三公”,并列成皇帝以下的最高权力机关。

文章图片4

九卿之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太常。九卿之郎中令掌管宫殿掖门户,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为光禄勋。九卿之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汉景帝初改称为大夫令,后元元年又改回为卫尉。九卿之太仆,掌乘舆与马政,此岗位属皇帝忠仆,西汉历代称呼并无改变。九卿之廷尉,掌管政法,景帝中元六年改称为大理寺。九卿之典客,负责外交,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为大鸿胪。九卿之宗正,主管宗室关系,汉平帝元始四年改称为宗伯。九卿之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税收,汉景帝后元元年改称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为大司农。九卿之少府,负责皇室私人财产,也算是皇帝忠仆,西汉历代称呼没有改变。

文章图片5

可以看出,西汉从汉高祖刘邦时期起,到末期的汉哀帝时期止,“三公九卿”之称呼有了很大的变化。 “三公”之丞相改称的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九卿”之奉常改称太常、郎中令改称为光禄勋、廷尉改称为大理、典客改称为大鸿胪、宗正改称为宗伯、治粟内史改称为大司农,只有直接服务于皇帝的卫尉、太仆、少府之称呼没有变化。第一梯队权力核心之“三公”不仅仅是职务称谓的变化,权力分配也不停地在调整与制衡,说到底就是皇帝为驾驭百官变相地削权的游戏。第二梯队权力核心“九卿”之称呼也在变化,但很明显变动没有前者大,甚至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卫尉、太仆、少府基本上没有变化。

2022/3/21

我是谈秦说汉,一个在秦砖汉瓦里行走的拾荒人,感谢阅读我的拙作,请多多批评与指正,不胜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