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铁匠竟是毛主席的老班长,建国后再相见,毛主席:叫我润之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4-03

1950年春,湖北省大冶县岩山朱村的一名铁匠挑着自己的打铁工具来到了县城,一边吆喝一边四处张望。

“我得往人多的地方去!”铁匠心里琢磨着:“人多接到活的机会才多,现在正是春耕的季节,说不定今天还能挣个一块钱呢!”

文章图片1

正想着,铁匠看见前面不远处的墙边围着一群人,他心中一喜,快步挑着担子走了过去:“打铁喽!打铁喽!锄头、镰刀...”

铁匠卖力的吆喝,但人群却丝毫不为所动。

“这不应该呀!”

铁匠凑近一瞧,见大家伙正围着一张画像津津乐道地讨论着什么,铁匠越发好奇了,他放下手中的担子,加入到人群中去。

原来,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而众人正热烈地讨论着毛主席的英勇事迹。

铁匠也想一睹毛主席的风采,他早就听说过这个传奇人物。这样想着,铁匠往人群中挤了挤,“咦?这不是我润之弟嘛!

虽然多年未见,但铁匠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画像中的人,这就是他的结拜兄弟毛润之!

那么,这个铁匠什么来头?居然和毛主席是结拜兄弟?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铁匠从军

铁匠的名字叫做朱其升,湖北大冶县人,1891年11月17日出生于岩口村一户贫苦的农村家庭。

文章图片2

朱其升共有兄妹四人,可家里只有一栋土房子,房子旁边种着一片果树。讽刺的是,朱其升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是他的家里却没有田地,一家人全都倚仗着土屋旁边的那几颗果树维持生计。

有时,父亲也会去给别人打零工补贴家用,但每次都是杯水车薪,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因为家中贫穷,兄妹四人全都没有念过书。朱其升是家中的老二,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十二岁的时候他就来到湖南田江一处打铁铺中拜师,学习打铁和修理雨伞的技术。

朱其升很聪明,在打铁方面很有天资。为了尽快学成出师,挣钱养家,朱其升十分刻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年的时间,朱其升便完全掌握了师傅交给他的所有东西。

但是按照当时的规矩,学成出师的朱其升并不能立马自立门户,他必须得留在师傅的铺子里免费打三年工。

在拜师学习的这三年时间里,朱其升早已十分了解他的这个师傅。他不仅一毛不拔,而且还相当自私。

文章图片3

拜师时说好的学习期间不收学费,学成后朱其升免费在铺子里做三年工就当是抵了这个学费,但是这整个期间,师傅都得管着朱其升的吃食。

刚开始,朱其升每天都还能吃上一口热饭,但是没过多久,师傅就本性毕露,别说热饭了,朱其升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

有好几次,朱其升都想一走了之,但想到自己家里的困境,他只能咬咬牙的猛灌几口水,借此缓解腹中的饥饿。

有一年湖南闹洪灾,粮食收成特别不好,朱其升的师傅变本加厉地克扣他的伙食,本就吃不饱的朱其升,常常带着饥饿入睡,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眼前都是昏昏的一片。

但是师傅不管这些,他只管让朱其升给他挣钱。一天两天还好,但是洪灾影响的可是一整年的收成。朱其升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便偷偷吃了些师傅藏在床底下米罐里的米。

后来,偷米吃的事情被发现了,朱其升的师傅大发雷霆,他指着朱其升的鼻子越骂越凶,最后抡起巴掌狠狠地打了上去,一巴掌就将朱其升打倒在地。

年轻时的朱其升也是个刚烈的性格,本来他就已经忍了很久了,师傅的这一巴掌,直接将朱其升这些日子以来积攒的怒火全部打了出来,压抑了许久的朱其升瞬间爆发。

文章图片4

他一下子从跌倒的地上弹了起来,双手轻轻地握成拳头,脸和脖子涨得通红,两只眼睛狠狠地瞪着眼前的师傅,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去将师傅给撕掉。

朱其升的师傅哪里见过这架势?平日里朱其升总是沉默寡言,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在他带过的这几个徒弟中,朱其升可以说是最听话的。

一时间,师傅被朱其升的模样震慑住了,他有些不知所措,随即故作镇定地留下一句:“趁早给我滚蛋,反了天了你!”然后,便迅速离开了。

滚蛋就滚蛋!”朱其升看着师傅离开的背影忿忿地说,当下他便收拾了几件衣服,又将师傅家的饼子全部装在包袱里,连夜从打铁铺里跑了出来。

奔跑在茫茫的田野中,朱其升感到了久违的自由,他大口地呼吸着乡野间的新鲜空气,回过神后却陷入了迷茫。

他没读过书,也识不了几个字,拜师这几年他几乎没出过远门,也不识方向,在这人生地不熟的湖南,他能去哪呢?

文章图片5

毛主席青年时期

无奈之下,朱其升只能一边流浪,一边寻找出路。好在他有一手打铁的功夫,倒也不至于饿街头。

就这样,朱其升一路流浪到了长沙,他听说官府正在招兵买马,为了混口饭吃,朱其升报了名,并顺利地通过了兵检,成为了赵恒惕麾下的一个兵。

当时正值清朝末期,报名参军的人并不多,与朱其升同批的只有13个人,他们被分别编往不同的班,朱其升的副班长是彭友胜,而这个彭友胜和后来来到部队的毛润之,他们三个是“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

由于从小就习惯了吃苦,来到部队后的朱其升任劳任怨,刻苦训练,从不喊累。再加上在打铁铺里学到的技能,使得部队中的一些技能他都学得特别快。

除此之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朱其升表现得十分勇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朱其升毫不畏惧。

这种踏实能干的性格很快便引起了副班长彭友胜的注意,一来二去之下,两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与毛主席初相遇

时间来到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将目标转移到武汉。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正式拉开了帷幕。

文章图片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学生、工人、农民、学者,纷纷加入到革命中去,甚至还有许多学生自发组建了学生军。

一时间“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响彻整个中华大地。

在群众的呼声中,革命党人屡战屡胜,势如破竹,很快便从清军手中夺下了多个城池。

朱其升所在的部队也成了一支革命队伍,与已经攻克长沙的焦达峰、陈作新等一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

与此同时,正在长沙念中学的毛润之也积极地加入到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军中去。

但没过多久,毛润之发现,学生军在这场革命中起的作用太小了,他想参加正规的革命军,他想到前线,他想上战场!

说干就干,有了这个想法的毛润之次日便只身一人来到了长沙起义军的军营,而这支营队正好是朱其升和彭友胜所在的队伍。

文章图片7

然而,毛主席的革命军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当他向值班的长官说明来意后,长官却告诉他,队伍里有规定,想要加入,必须得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做担保。

毛润之一时犯了难,他只是一个学生,上哪找人为他担保呢?况且此次他是孤身前来的,这里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又有谁会愿意为自己担保呢?

一心想要参加革命的毛润之不愿意放弃,但他又实在找不到可以为自己担保的人,于是他和值班的长官争执了起来,再三的恳求长官接收他。

争执的声音传入到军营中,当时的朱其升正好在和彭友胜谈事情,朱其升对彭友胜说:“我去外面看看怎么回事?”之后便便大步走出军营。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学生模样的男青年,浓眉大眼,人长得很精神。

朱其升问值班的士兵怎么回事,但没等士兵开口,毛润之便铿锵有力地说道;“你好长官,我是一名学生。我今年18岁了,我想加入革命军,但这位长官说必须要有人担保,可我的同学们参加的都是学生军,我该找谁担保呢?”

文章图片8

见男青年倔强中带着委屈的模样,朱其升又细细地向值班的士兵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对毛润之说:“小兄弟,你跟我走吧,我替你做担保。

随后,朱其升便带领着毛润之走进了军营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副班长彭友胜报告了一遍,然后说道:“老彭,我看这位小兄弟长得挺正直的,性格也挺倔,是块当兵的好料子,咱就替他做担保吧,你看成不?”

彭友胜笑呵呵地说道:“成啊!你看准的人不会出错,小兄弟,你叫什么?”

“报告长官,我叫毛润之。”

“叫我彭班长就好,这位是朱其升,别看他长得老,他就比你大两岁!走吧,咱们去登记!”彭友胜拍了拍毛润之的肩膀,示意他跟过来。

就这样,在朱其升和彭友胜的担保下,毛主席以毛润之的名字参加了革命军,成了彭友胜队伍中的一员。

“桃园三结义”

刚到军营,毛润之十分不习惯。由于局势动荡,物资匮乏,再加上他是“破例”来到彭友胜队伍中的,营队根本没来得及给他准备军毯和毛衣。彼时正值深冬,单靠他身上穿的单薄军装是无法抵抗严寒的。

文章图片9

朱其升是老兵,也是毛润之在这个营队里第一个认识的人,因此对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小兄弟,朱其升格外的关照。

在了解到毛润之的处境后,朱其升将自己一直舍不得穿的新棉衣送给了毛润之,晚上也主动和毛润之同盖一席毯子。

军用的毯子不大,朱其升总是将毯子严严实实的掖在毛润之的身侧,而自己却漏出来小半边的身子。有时,毛润之晚上睡觉蹬被子,朱其升总能很快察觉到,并小心翼翼地重新将被子盖好。

部队的生活紧张而又辛苦,在对军训练的时候,朱其升教会了毛润之瞄准、射击、打枪等众多技巧,对毛主席之后的从军之后有着深厚的影响。

训练的同时,毛润之也没有忘记学习文化知识,当时营队里的士兵都有月饷,他拿着这些钱,买了许多的报纸和书籍,一有空闲的时间,他就会拿出来看。

每当这个时候,战友们就会很好奇地让毛润之给他们将报纸上,或者书上在说什么,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没怎么读过书,都是因为家里贫苦出来当兵,讨口饭吃。

文章图片10

于是,一有空,毛润之便给朱其升等一众战友们读书念报讲故事。什么《西游记》啊、《水浒》啊、《三国演义》啊,等等。

期间,朱其升会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羡慕的表情,主席听他讲过他从前的经历,知道他也很想上学念书。

于是,毛润之便抽出时间来特地教朱其升读书、写字,使原本几乎大字不识几个的朱其升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以至于后来,朱其升说他之所以能够独立做生意,都是因为毛主席教会了他写字、记账,否则的话他只能一辈子到别人的打铁铺中打工。

有一天,当毛润之讲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时,朱其升灵光一动,不如我们也结拜吧!

对于朱其升的提议,毛润之和彭友胜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三人浩浩荡荡的来到军营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在山上红枫和落日夕阳的见证下,三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

几十年后再相见

军营里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分别的日子。

文章图片11

1912年4月,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一致,南北议和,新军部队就地解散。毛润之只好和朱其升等一众队友挥手再见,从此各奔东西,断了联系。

新军解散后朱其升变回了老家,干起了老本行,打铁修伞。而毛主席则是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坎坷,带领着新中国走向了独立。

直到1950年,朱其升到县城里找活,在看到墙上那副画像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当年那个小兄弟润之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泽东!

1952年年过花甲的朱其升请夜校的孟老师帮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朱其升心里却没有底:这么多年了,润之还记得自己这个穷朋友吗?

然而,没过多久,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送到了朱其升的手中。

信中,毛主席写道:

其升兄,来信收到,极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旧币),聊佐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

文章图片12

行信未读完,光是看到“其升兄”三字的时候,朱其升就已热泪盈眶!

1952年10月,朱其升揣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信,登上了进京的火车。

两位多年未见的兄弟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一刻,没有身份的悬殊,没有地位的差异。

良久,两人松开怀抱,毛主席眼眶红红的说道:“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也给他回了信。你为什么不早些写信给我,我们也好早些重逢啊!”

“主席,我...”

见外了其升兄,叫我润之。

尾声

朱其升在北京住了近一个月,临行要回家时,毛主席从稿费中拿出500万元人民币(旧币)送给朱其升,作为他的路费与回家的生活补贴。

之后又多次邀请朱其升赴京会面。

1956年夏,朱其升在汉口病逝。得知消息后,主席站在窗前沉默良久,后对着远方说了句:“其升兄,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