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王涌勋同学,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类专业的大一学生。小作者高中选择的是理化地组合,属于“小众”走班的学生,高考地理成绩为96分。高考结束后,用他本人对地理学科的评价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门学科”。谈起学习地理的心得与体会,小作者像“地理专家”一样,言简意赅地谈起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他期待自己的“经验之谈”对选考地理的高中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以下为正文: ![]() 1.区域认知: 这个很简单理解,就是这个地方在哪,有什么,还有什么特殊的。你要知道,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般来说你在考试中是不会见到书本上原封不动的知识的,他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特殊的地方,而你要做的就是知道这个区域的一般性(宏观把握)(这个是基础,同样很重要),然后去推出他的特殊性感(某个地点),而这个对区域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思维: 简单而言就一个字,全!可就是这一个全字,却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方面是自己知识的漏洞,另一方面是自己能力的不足。每一个题都是几个知识点拼凑出来的,如果你没有想全,你就很容易掉入出题人的陷阱。而如何提升你的综合思维,我认为首先你要把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弄懂弄全,其次就是平日里做题多想多思考,不要怕花时间长。有时候你那个答案虽然在参考答案里面没有,但是你要知道,参考答案之所以叫做参考答案,就是因为他在批改卷子的时候,老师们还需要根据同学们的答题情况,适当补充答案。 3.人地协调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怎样与自然友好相处。除了一些问自然对自然的影响的问题,其他的题或多或少会与人有联系,毕竟学科的本质都是为人服务的,要不然没有意义了,所以,人地协调观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手段。平日里多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人破坏了/恢复了自然,对自然中的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最基本的模板还是要有的。 4.地理实践力: 我对其通俗的解释就是旅游,你去的地方多了,听导游的讲解,你就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说不定就考到了。如今由于疫情原因,出去旅游不大现实,但是你可以通过图书和影像资料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有时候你发现这个地方,哎,我去过、我见过,我甚至还想着当时有啥啥啥的,这个题对你的心理压力直接就减小了好多。(我对其感受最深的就是2021山东高考题选择题第四题,当高考后大家对它B还是选C而纠结的时候,我就是敢肯定我的答案,因为我去过,亲身经历过,我知道他就应该如此。) 再就说一个常谈道的方面:要看材料,很多时候答案就是从材料里面提取出来的。 光说不做,没有落到笔头上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现在让我们通过2021山东卷的大题来看看。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2021山东) ![]() ![]()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山东)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材料中提取答案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综合思维、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分析:这又是一个比较题,会用到综合思维,想的全一些,不过这个题我们从材料中就能把答案总结出来。 答案: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能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图中可知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分析:说的是新能源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我们是对山西这个地方首先有个有个大概的认知,它之前不是新能源,而是传统的煤,所以就可以想想二者的差别,再多方面整合出它具体优化在哪里,最后别忘了看一眼材料,它也有踩分点哦~。 答案: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解析: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氢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答案: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分析:一看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显然这就是个环境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人地协调观,同时,生态意义不能单单只是一方面,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 答案: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解析:京津冀地区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费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减少雾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举个例子,就是做题的时候举一反三: 氢能发展对我国的影响:氢能资源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不大,而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氢能可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我国由于经济发展需求,大量进口能源,发展氢能可以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氢能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发展氢能可以促进我国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核能)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山东)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材料中提取答案、地理实践力(这个只针对去过或者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个地方的同学)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从材料中提取答案、区域认知) 分析:我们可以的知它在青藏高原,可能出现的固体物质;材料中的图也给了提示。 答案: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解析: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综合思维) 分析:我们根据所学知识,能知道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然后找东西填充。材料的图片告诉我们了坡度和滑坡体,一一填上即可。 答案: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解析: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分析:这个分析自然原因,肯定就不止单单的一处;再其次,它说的是严重威胁,所以我们怎么严重怎么来说,我们就要分析泥石流怎么样才能严重且具有很大的威胁,威胁就要去思考一是由于太大难以避免,二是由于什么导致难以预测和发现。 答案: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解析: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山东)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材料中提取答案 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图左)。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 (1)从右图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区域认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分析:从材料中可知,此处位于西风带,风向知道了,进而材料中点出了沙坝是挡盛行风的,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解析: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材料信息表明,因沙坝主要作用是 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故沙坝应建在人工岛的上风向位置,即人工岛屿的西侧,包括西北侧和西南侧的三个虚线框位置。 (2)从抵御风浪的角度,分析与石质堤坝相比,沙坝所具有的优势。(综合思维) 分析:又是一个比较题,那就找出你有它没有的,它有你更好的点,别怕找的太多了,毕竟多写不扣分的。 答案:沙坝疏松多孔,并可以生长植物,消能作用更强,能更有效的降低风浪速度;能吸附、固定悬浮物,可以自我修复或扩大规模,持续抵御风浪。 解析:与石坝相比,沙坝是由泥沙组成,质地疏松,更具柔性,更有利于分散风浪强度;沙坝表面比石质堤坝更粗糙,对风浪的阻力更强,能更有效的减小风浪强度。 (3)说明人工岛是如何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分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岛内弱环流是怎么样的;人们修建了人工岛后,环境往好处发展,这时候就是看你平时积累的人地协调观的模板,然后套上去。虽然有时候它也有个别奇葩,但是见多识广,总结多了也就不会漏了。 解析:材料“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下图右)。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说明从人工岛的组成部分分析改善水质的作用:岸边的沙坝能够抵御潮汐运动等形成的风浪,从而减少进入马肯湖的海水;岛上的沼泽由湖底淤泥堆积,沼泽形成以后促使水生植物的生长,而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叶片等对泥沙物质具有吸附和降解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湖水的杂质含量,湖水得到净化;读人工岛图显示,岛上建有雨水蓄积区,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大,雨水通过岛上的沟渠顺地势排入湖内,使湖水淡水不断增多;人工岛上的淡水不断流动,将湖底淤泥不断冲刷,在水流减缓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浅滩,从而使沼泽地和浅水环境不断扩大,进一步净化湖水。 写在最后: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去寻找答案,重在此过程。虽然分析短短几个字,可能说光看分析出不来答案啊,但是他是骨架,你只需要往里面填肉,而这个填肉的过程就是你们积累的过程,高考也就是看你们到最后能填上多少罢了。 编后记:根据“知识付费”和“价值认同”的思想,本文为小作者设置“打赏”——收入全部转给原创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