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途路漫漫,土尔扈特人的东归血泪史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03

俄罗斯的行政区划分得极其复杂。截至目前,共设有22个自治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3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4个民族自治区。在我们看来,里面比较“奇葩的”,当属“自治共和国”。

因为俄罗斯宪法第68条规定,“自治共和国”可决定自己的官方语言和宪法,这无疑是其他州、自治区和边疆区所没有的“特权”。

文章图片1

俄罗斯地图规划

今天的文章,跟俄罗斯22个“自治共和国”中的卡尔梅克共和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卡尔梅克共和国的东部与里海濒临,位于在伏尔加河的下游,处于草原,半沙漠和沙漠带,地表水极少,其总面积为76100平方公里,超过了比利时,丹麦,瑞士和荷兰总面积的总和。顾名思义,卡尔梅克的主体就是卡尔梅克人。

文章图片2

其境内的释迦摩尼大金寺,是欧洲最大的佛教寺院

无论是在蒙古史还是俄罗斯历史的相关史料中“卡尔梅克”这个名字反复出现。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有着黑发黄皮肤的卡尔梅克人究竟来自何方?他们的祖先是谁?他们又曾经历了什么?

1)“卡尔梅克”人来自何方?

关于“卡尔梅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卫拉特蒙古四部中的土尔扈特部。

实际上,“卫拉特蒙古”即传统意义上的“漠西蒙古”的源流。在元朝史料中多被译为“斡亦剌惕”,明朝史料中被译为“瓦剌”、清朝史料中被译为“厄鲁特”或“卫拉特”,是“林木百姓”中的一支。因其部落首领与“黄金家族”世代通婚联姻,因此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

在蒙古汗国时期,卫拉特人大多居住在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元朝时期,他们逐步南下,在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定居,由传统的狩猎经济“升级”为畜牧经济,并兼营农业生产。

元廷退居漠北后,“黄金家族”地位迅速衰微。作为“外戚”的卫拉特人乘机扩大势力,积极参与派系斗争,并一度全面掌控着漠北蒙古诸部的最高话语权。尤其是也先,甚至先后杀死了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和阿克巴儿津济农,自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年号”添(天)元“。

推荐阅读:

文章图片3

也先

不过,就在也先与其弟死后,卫拉特诸部势力日趋衰微,旋即被“蒙古本部”击败,逐渐退出了漠北草原。进入16世纪,卫拉特人的活动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大西北(今新疆地区)

明末清初时期,卫拉特人主要分为四大部,即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部,另有还有辉特等“小部落”。一直以来,卫拉特“盟主”之位,均由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和硕特首领担任。

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和硕特汗国

17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牧场不断减缩,卫拉特诸部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以及避免更深层次的武装冲突,一些卫拉特部落选择主动向外迁徙,其中就包括了同为“卫拉特四部”中的土尔扈特部。

因为惮于崛起的准噶尔势力,大约在1628年前后,大约整个土尔扈特部以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和硕特部的牧民,在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离开故土,选择西迁。

文章图片4

土尔扈特人使用的腰刀

这支由20余万人组成的庞大队伍,从新疆伊犁河谷的草原出发,越过辽阔的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这里的主人,是操突厥语的高加索人(即诺盖人)。为了争夺地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土尔扈特人取得了全面胜利。将此地“据为己有”的土尔扈特人,在这片富饶的草场上开拓家园,繁衍生息,并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他们一直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并与清政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2)注意,沙俄来袭!

可谁曾想到,半路杀出来了一个堪比巨无霸的敌人——沙皇俄国。全盛时期的土尔扈特汗国,一开始与沙俄保持着平等的地位。可随着沙俄势力的愈发强大,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文章图片5

叶卡捷琳娜二世(东归英雄传剧照)

简单地说,沙俄从政治、宗教、军事等各个方面,对土尔扈特汗国,进行了强有力的渗透。

1)政治

一直以来,在土尔扈特汗国,汗王有着最高的话语权。不过,在汗王麾下,有个类似于今天议会性质的机构“扎尔固”。咄咄逼人的沙俄政府要求土尔扈特汗国改组扎尔固,并将其上升至与汗王一样的地位。

1761年,土尔扈特汗敦罗布拉什去世,其子渥巴锡继位,时年仅十九岁。见新汗“根基不稳”,沙俄政府不仅任命一直受俄罗斯教育的土尔扈特贵族策伯克多尔济为“ 札尔固”首领,并要求“札尔固”直接隶属沙俄外交部管辖,以实现其架空汗权,瓦解汗国内部力量,进而驾驭整个汗国的目的。

文章图片6

渥巴锡(左)和策伯克多尔济(右)

2)经济

沙俄政府鼓励移民涌入伏尔加河流域,大量的哥萨克与日耳曼人向东扩展,土尔扈特人的牧场越来越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3)宗教

一直以来,土尔扈特人崇信藏传佛教,即便西迁至此,也一直没有改变。敏锐的沙俄政府意识到,要想斩断土尔扈特人与其他蒙古诸部的联系,最好的方式之一,便是让其信奉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

相传,彼得大帝曾亲自发出谕旨,要求国内的东正教传教士学习土尔扈特语言,以便说服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

文章图片7

东正教教堂

另外,他们更制造宗教矛盾和纠纷,对土尔扈特人进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妄图消灭藏传佛教,逼迫部族改信东正教。不过,沙俄的宗教压迫政策,只会让土尔扈特人变得更加愤怒。

4)军事

进入18世纪,随着沙俄势力的不断扩大,对外战争愈发频繁。以俄土战争为例,前前后后打了瞠目结舌的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土尔扈特人,“当仁不让”做了沙皇的炮灰。大肆的征兵和超过80%的阵亡率,导致土尔扈特的青壮年锐减。数据显示,17世纪末,在土尔扈特汗国达到其顶峰时,总共有7万帐;到18世纪60年代,土尔扈特人仅有41523帐。

毫不客气地说,倘若再这样下去,土尔扈特汗国大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可回过头看,这何尝不是沙俄最想看到的?土尔扈特人,究竟该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

3)悲壮的西迁

渥巴锡即位后,沙俄对土尔扈特人的压迫更为变本加厉。据史料记载:“他们(沙俄)已经下令让渥巴锡的儿子去做人质,还决定让三百名最优秀的土尔扈特人住进首都莫斯科。你们现在的处境是显而易见的,你们的前途,必是二选一——或者当奴隶过艰难的日子,或者离开俄国,从而结束种种不幸的局面。”

令人欣慰的是,以“沙皇话事人”身份示人的策伯克多尔济,并没有受到沙俄政府的蛊惑,一直坚定地站在自己族人的一方。实际上,渥巴锡之所以坚定东归,策伯克多尔济的表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767年,渥巴锡便召集了大小贵族,召开了一次小型的闭门会议,正式敲定了东归的计划。不过,考虑到土尔扈特人已在此地生活超过百年,早已跟这片草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说服他们举家东归并不容易。

1770年,渥巴锡主持召开了第二次闭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脱离沙皇俄国,务必返回祖国。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动员大会,向汗国的全体臣民们发表了决议东归的主题演讲。他慷慨激昂说,倘若土尔扈特人不离开俄国,整个部族都将沦为沙皇的奴隶。至此,一场史无前例的东归,正式拉开序幕。

文章图片8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遗憾的是,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危急,土尔扈特人不得不提前行动。他们原本计划携全体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使得左岸的土尔扈特人无法过河。因此,右岸的三万余户不得不率先行动。

为了证明自己东归的雄心壮志,渥巴锡不仅亲率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并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木质大帐,刹那间,整个伏尔加河岸,燃起了熊熊烈火。在大雪皑皑的伏尔加草原,三万三千多户土尔扈特人,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文章图片9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对于骄傲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而言,整个部族从自己的鼻尖下出走却浑然不觉,无疑是奇耻大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追赶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强制措施,把滞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但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很不幸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

尽管土尔扈特人以战斗力彪悍著称,但哥萨克同样不是等闲之辈。况且,这支队伍是赶着牲畜前进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迅速集中起来抵抗。因此,在这场遭遇战,土尔扈特人可谓损失惨重,九千多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魂断异乡。

拓展阅读:

文章图片10

哥萨克骑兵

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最终到达了奥琴峡谷。在这里,有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队伍,早就占据了山口的有利位置等待着他们的到来。面对困局,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但是,战斗减员、疾病、饥饿、严寒的多重打击,让土尔扈特人已变得举步维艰。而途中哈萨克人与吉尔吉斯人的袭击与劫掠,让土尔扈特人的处境雪上加霜。对于能否返回祖国故地一事,不少人产生了很大的疑问。面对绝境,渥巴锡动员道:“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文章图片11

电视剧《东归英雄传》剧照

实际上,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既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直到几个月后,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才传到清廷。

要不要接受这些“异乡人”,引发了朝堂上下喋喋不休的争论。最后乾隆大手一挥,做出决断:既然土尔扈特部前来归顺,就该接纳,而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端而拒绝他们。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冲破各种艰难险阻,行程上万里,在损失了过半的人口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清廷对土尔扈特人的安置

在土尔扈特人进入伊犁的第一时间,沙俄政府就通过外交手段,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

“此等厄鲁特(卫拉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

谁知俄国不依不饶,甚至以两国开战相威胁。乾隆皇帝闻言勃然大怒,立即回复道:“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文章图片12

土尔扈特东归路线图

当然,土尔扈特人“到底是不是心甘情愿归顺”,早已无从查考。但至少在官方史书上,乾隆对土尔扈特人还是持肯定意见的:

  • 他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以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制成碑文,立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纪念土尔扈特人东归;
  • 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牧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5)“留守”的土尔扈特人

文章临近尾声,简单说说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大部东归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第一时间将未迁徙的土尔扈特人划入阿斯特拉罕省,并将不服从沙俄命令的部众,统统被流放至西伯利亚。

这些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被俄国人称为“卡尔梅克人”。关于“卡尔梅克”一词的含义,至今还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是“抛弃家乡者”的,也有说法是“叛教者”(指从萨满教改信藏传佛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善意的词汇。

讽刺的是,或许是一直充任沙俄“炮灰”的缘故,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卡尔梅克人一度被看做反动沙俄势力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卡尔梅克人的生活还是有了一定的改善(或许是伟大的列宁同志有着四分之一卡尔梅克血统的缘故》)——1920年,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区成立,1935年更成立共和国。

文章图片13

列宁

斯大林当政后,严格实行农业集体化制度,不仅要求一直保持着游牧传统的卡尔梅克人“入社”,并将包括马匹在内的牲畜“全部充公”。对于将马视为自己生命的卡尔梅克人而言,这样的举措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反对“入社”,并发动了起义反抗,但很快便被斯大林镇压。

被镇压的卡尔梅克人,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另外,他们的佛教庙宇也悉数被关闭或捣毁,佛经统统被付之一炬。

文章图片14

斯大林

二战爆发后,大量卡尔梅克人加入苏联红军。但因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当,3万多卡尔梅克士兵被俘。一向排斥地方少数民族的斯大林,旋即以“叛国”的罪名,对卡尔梅克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194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签署了“关于撤销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建立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斯特拉罕州的命令”。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撤销,十几万人被迫强制迁徙至中亚,卡尔梅克人的经济和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数量短时间内锐减,死亡率居然高达55%。

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1957年,卡尔梅克人才得以陆续返回家乡。同年,自治州恢复。次年,恢复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1989年,苏联政府发表声明,“承认强制性迁移诸民族的镇压行动是非法的,而且是犯罪行为,他们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之后,卡尔梅克人的“罪行”得以平反昭雪,百年“背锅史”终于告一段落。

文章图片15

普京和卡尔梅克僧侣

至于今天卡尔梅克人的生活水准究竟如何?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角度,我不做任何概述。不过想想看,宗教被削弱、文化被打压,族群被驱散甚至清洗,能活下来本身就已经实属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