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 《史记》的开篇就是《五帝本纪》,这一篇主要讲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心中非常贤明的五位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舜和禹,这五位皇帝在位期间都广泛的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所以被人们尊为“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所以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名词——“皇帝”。古代皇帝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夸张的,作为君主专制制度,天下大事全都由一个人掌握,这种情况虽然可能产生诸多情况,比如暴政等等,但是在古代的背景下,也不能再有更合适的制度了。 如果经常看电视剧就知道,古代皇帝有非常多的自称,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朕”,在先秦时期,其实无论是平民还是君主,都是可以自称为“朕”的,在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个“朕”就是指自己。那么古代皇帝为何自称“朕”?这是如何成为皇帝的专属称呼的?把“朕”字拆开,你就明白了。 古往今来的皇帝用过很多的自称,比如“寡人”,很多人都以为这个称呼是因为皇帝就是一个“孤家寡人”,觊觎帝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靠近皇帝的人好像都是心存不轨,所以皇帝遇见什么烦心事都只能自己消化,不能跟任何一个人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皇帝的确是一个“孤家寡人”。但是这个“寡人”实际上的意思是“寡德之人”,因为古代的皇帝虽然是最高的统治者,但是还是自认为在上天之下的,甚至人们称呼皇帝为“天子”,寓意也就是天的儿子,实际上这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让皇帝的统治权来得更名正言顺。自称为”寡人“实际上是一种谦虚,这样才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 除此之外,还有“孤”和“不谷”等称呼,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都是曾经的平民也可以使用的一些字眼,因为皇帝的地位逐渐更加威严,这些称呼也就渐渐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而且往往是在谈论比较沉重的事情才会用这几个称呼,寓意和“孤寡之人”是相似的,因为自己很”孤独“,所以希望得到下臣们的体恤。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自称,甚至是很少使用的,那就是“余一人”,意思也就是“我一个人”,因为这个称呼非常特殊,如果在位的皇帝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而使用了这么一个称呼,那么后世的皇帝就不会沿用这个称呼。 要说最普遍的称呼,还是“朕”这个字,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既有了“皇帝”这个独特的名词,也有了与之匹配的自称——“朕”。为什么这个字会成为皇帝的自称呢?实际上和这个字的本意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个字有着一定“预兆”的含义,皇帝作为地位最高的一个人,自然是可以预见国民的未来的。还有人推测,使用这个字是因为这个字的字形本身,只要能够把这个字拆开就能够得到回答。 “朕”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非常独特,左面像是一个“舟”字,右面则像是一个“灷(zhuàn)”字,舟作为水上的一种交通工具,也可以寓意为“运送、运输”,而右边这个字则是非常生僻的,是“火种”的意思。运送火种,我们可能想到的就是西方的普罗米修斯,因为普罗米修斯在西方神话中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给人类带来了火种,也就是给全人类带来了希望,是全人类的英雄。所以“朕”这个字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的,甚至理解起来会觉得这个字非常高大。 结语 古代的皇帝使用“朕”这个字作为自称,其实已经是背离了“寡人”等自称使用的意义了,皇帝往往自称为“寡德之人”“天子”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谦卑,对于孕育了生命的天地仍然是有着自己的敬畏之心的,一个普通的人类甘愿屈居于天地之下。但是“朕”这个字就带有了明显的狂妄和自大,已经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了,天地都没有自己这个运送来火种和希望的皇帝重要。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挑衅了天地的称呼,得到了后世的沿用,这背后恰恰反映的是皇权的高度集中,让皇帝们渐渐迷失了本心,开始追求起了至高无上。 参考资料: 《史记》 《离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