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奖演员访谈之蒲剧艺术家任跟心(三)

 翔山 2022-04-03

梅花弄春春来早

访梅花奖获得者任跟心

郝田鹢

文章图片1

戏曲作为一个地方土生土长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大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当地文化最深层的内涵,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世代传承的娱乐形式,社会效益应该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为此作为临汾蒲剧事业传承的带头人既然历史将她推向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度,她别无选择。不管社会如何快速转型,能够坚守蒲剧艺术阵地,其中蕴涵的意味,远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当下市场概念去判断。何去何从,这不是少儿加减乘除法,而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是一个多元的发展试卷。对此,任跟心非常清楚自己所扮演的领军角色的分量。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戏剧市场越加不景气的时候,越是需要有护花意识。只有主动而为,不断出新戏,出好戏,排练出艺术水准上乘的老百姓喜欢看的新戏,蒲剧事业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发展。对此,她忙于找上级要政策跑资金,首先从根本上解决了好多年院团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将关乎民生的工资待遇落实为安。其次,力排万难,综合治理,将在编或不在编的工作关系逐一理顺,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稳定了人心。待院机关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后,便及时着手抓创作,抓排练,抓演出。为了拓宽戏路,探索一条古老剧种编演现代戏的新路子,她团结了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为此,她知难而上超越自我,成功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形象。

1999年《土炕上的女人》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山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优秀剧目奖”。

2000年10月,任跟心带着新剧目《土炕上的女人》晋京演出,果然不负众望,再次引起轰动。在首都人民剧院及中南海演出时,场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观众无不被完美的表演所倾倒。当时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赞扬该剧“情动人,戏感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看后称赞道:“编得好,演得好,既有创新,又有发展。”中国戏剧理论界泰斗郭汉城把《土炕上的女人》誉为现代戏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标志”,称赞任跟心的表演达到了有程式但不刻意程式的“化境”,“演员的表演好像跟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差距,在程式运用上达到了得心应手、不露痕迹的地步。'

由此,任跟心的舞台表演生涯更上一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度。继摘得首属“梅花奖”后,时隔18年,凭借现代戏《士炕上的女人》,“梅”开二度,再次登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

和以往不同的是,《土炕上的女人》采用无场次时空置换,布景一景到底,并利用灯光的变化及转动舞台等新手段,充分调动了舞台的视觉欣赏氛围。考虑到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使蒲剧更好看更好听,一方面加快了蒲剧的节奏感,一方面在音乐上既保留了蒲剧的特色,又有所创新,并吸收了眉户剧、秦腔、碗碗腔、山歌等曲调。加之剧中人物杨三妞的年龄要从17岁演到70多岁,这就要求每一次上场切换,都是一个新的时空概念,这给完全靠表演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难的不是单纯的外形演技问题,而是能否准确理解并把握人物各个年龄段内心世界独白的问题。在具体创作中,任跟心以自己母亲形象为源泉,捕捉提炼出山村妇女的言行举止。每一次出场,她都极力要求有所变化,并运用不同的行当表演技法去展现。如,人物刚出场时是个年轻的小媳妇,采用小日花旦表演,到了中年逐渐过渡为青衣,老年的表演自然是老旦的身段。同时,在唱腔上也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处理。青年时用花旦唱法,清脆活泼,中年时用青衣唱法,稳重大方;老年时用老旦唱法,苍劲厚实。不仅突破了行当之囿,而且整个人物形象和谐统一,整个表演自然流畅,丝毫看不到50年时间的生硬跳跃,一切都在形体和手势中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用任跟心的话说:“每次换场最难的还不是紧张的几十秒钟换装时间,而是一出场就要把人物的年龄、心理、情感都能准确地表演到位。”

现代戏不同于传统戏,对演员刻画人物的艺术要求更高更严格,这就使得有些演员演传统戏轻车熟路,演现代戏却两眼摸黑,不知所措。可见演现代戏具有的难度。难就难在,真实感不能完全程式化。任跟心之所以能将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区老妈妈演得催人泪下,为百姓喜爱,除了自身的艺术悟性好及表演技巧娴熟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她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乡村生活的从小体验,以及为人之母的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积累。当《土炕上的女人》再次把她推上领奖舞台时,此一时彼一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她几十年来一直坚守蒲剧事业不放弃、不抛弃的成功,也是蒲剧火种不灭得以继续接力的成功。此剧分别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优秀剧目奖”和“中国现代戏突出成就奖”,并被专家誉为“中国现代戏的里程碑”。

2001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任跟心再次荣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10月,任跟心以她在《土炕上的女人》的精彩表演,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表演奖”这项政府最高奖。2003年11月荣获上海第十四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

在一个又一个荣誉面前,人到中年的任跟心似乎早已没有了初出茅庐时的兴奋,更没有了年少时的顾盼自雄。她更多的是关注蒲剧事业的未来。

面对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任跟心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下一步怎么办?

时不我待,她以战略的眼光和胆识着手谋划。首先,是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多种多样有效的激励措施,扎扎实实地为青年演员排戏,给青年演员提供充分的演出机会,把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人挑出来,集中排戏,反复磨练同时,让他们学习政治、文化和音乐知识,综合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水平。其次,指导思想明确那就是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前辈艺人千锤百炼留下的传统技艺,更不能丢开剧种的地方特色和擅长的表现手段。为此,她和老搭档郭泽民一道自筹资金,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并亲自任教,排戏带学生,系统传授蒲剧的唱、念、做、打整套基本功。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还配套成立了“任跟心、郭泽民奖学基金会”,同时争取有关领导同行们的支持和企业家的资助,极力为学生

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定向班自2000年成立以来,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传技授艺,精心培养,批行当齐全、素质较高的新人脱颖而出,取得了不俗的喜人成绩。

2003年,在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临汾市蒲剧院一举夺魁。选送的六名

小演员,全部夺得金花,其中四名为金花状元,按中国剧协的排名,分别为第一名第三名、第五名、第七名占全国小梅花状元的41.8%。中国剧协原副主席何孝充,深有感触地鼓励道:'跟心啊!了不起,不得了,你已经由一个艺术家开始向事业家迈进了!'

任跟心由得奖而成名、由演员而领导、由艺术而事业,所获得的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使她对蒲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意义的话语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蒲剧院下属又成立了一个逐渐走向正规的“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靠自然减员完成接班过渡,实际上已经从组织程序上解决了蒲剧事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值此,蒲剧院又和任跟心的母校临汾艺校联名发起申办了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对推动与促进蒲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4年7月,任跟心获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10月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5月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2月山西省文化厅评选她为山西省十大文化领军人物;2009年11月又被山西省文化厅评为山西省重大文化活动先进个人。

多年过去了,任跟心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由一个乡下丫头一路走来,功成名就,名就而功成,始终没有离开过她为之倾心和奋斗的蒲剧事业,其辉煌没有终结。

平淡而言,用任跟心自己的话说:“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望未来,用任跟心自己的话说:“我将一如既往,台上认真演戏,台下清白做人,不辜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这个光荣称号,为蒲剧事业努力奋斗不息。'

这就是任跟心--一个视蒲剧艺术为生命的人,一个仍不放弃责任而追求崇高的人。

(文·郝田鹢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舞台美术部主任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