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守蒲剧的阵地硬汉子郭泽民(一)

 翔山 2022-04-03

坚守蒲剧的阵地硬汉子

贾伟

文章图片1

蒲作为华夏文明繁衍出的 古老剧种,在晋南地区深受观众喜爱。人们听它、哼它、唱它、演它,抒发豪情,寄托胸怀,释怀忧伤。多少年来,它回荡在晋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延续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在蒲剧历史长河中,星光璀璨,曾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蒲剧名伶,他们用毕生心血传承、发扬蒲剧艺术。郭泽民作为现代蒲坛鼎鼎大名的须生演员,1984年与任跟心首夺戏剧“梅花奖”后,开始在全国声名大振。这个农家出身的孩子,如何首夺“梅花奖”?若干年舞台生涯后,又何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艺术生涯。

机缘巧合步入艺门

1960年8月的一天,小泽民嗷嗷坠落在临汾县(今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陶家庄)的一户普通农家。在那靠劳动力吃饭的年代,男丁兴旺便成为农家的头等大事。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泽民从小到大深受全家人呵护。尤其是奶奶,更是把他视为掌上明珠。

郭泽民从小天资聪颖,喜爱文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在每年地区举办的公社文艺调演中,作为学校文艺骨干的郭泽民自然成了不折不扣的拿奖专业户。但翻翻家谱,除了他之外,几辈人还真没有一个跟戏曲沾边的。为了看戏,他跳过墙,钻过洞上过树。有一次实在没钱买票,他悄悄扯住大人的衣角想混进去,不料却被把门的人一眼识破,一巴掌给打了出来。每当看完戏后,郭泽民总会充当'导演”,带领小伙伴们一起排戏。年轻时,“我有三样爱好,爱唱爱演,爱画画,爱体育。”郭泽民说。报考戏校那年,他已经15岁了,在班里任文艺委员的他,深得老师们的喜爱。一天,得知临汾剧团正在小榆村招人,老师对郭泽民说:“泽民你看你在班里文化课一般,但是有文艺天赋,又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县剧团正在小榆村招人,你唱得不错,不去试试?”

“行,试试就试试。”爽朗的郭泽民当时就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班主任骑着自行车,带着郭泽民参加了初试,并顺利通过,等待复试。他开心极了,没曾想当他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家里人时,却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连平时最疼爱他的奶奶也极力劝阻:“好娃哩,学戏苦着哩,都说是'打戏’打戏’咱可不受那罪,咱不去,啊!再说你爸也有工作,等你爸退休,顶替你爸多好。”另一方面,作为家里重要的劳力之一,郭泽民的上学势必影响到家里日常的农活。可郭泽民心里早已拿定了主意:“哼,你们不让去复试,我偷偷去。”

临近复试时,因为每天都在学校排练,加上感冒,导致郭泽民嗓子突然嘶哑了。他听人说喝鸡蛋清能治嗓子,便从家里偷了两颗鸡蛋,在去考试的路上把鸡蛋一磕,仰头一气喝下,那味儿,差点没把他恶心死。但是这个“偏方”最终没有保证他的复试成绩。他的哑嗓子还是影响了他,他落选了。沮丧的郭泽民安慰着自己:“没这运气,算了。“”

“这就是个缘分,学校里排练节目,没油彩了。我就被老师派到县城去买化妆用的油彩,我那会爱看画,那时临汾县有个文化馆,文化馆墙上常展出连环漫画。我就在那认真地看画。”郭泽民回忆说。

或许真的是好事多磨,在那儿,他碰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张军老师。

当时,对漫画着实痴迷的郭泽民正站在文化馆报栏前看漫画,一个声音从他背后传来:“这不是郭泽民嘛,你怎么没去参加剧团和艺校考试?”

郭泽民闻声扭头一看,是初试时的张老师。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把自己嗓子哑影响到考试的原因跟张军老师一一道来。

张老师一听,说:“那你还想考吗?”

“想!”

“那你记着,后天早上八点你准时到县革委参加考试,记住这事!”张军说。

郭泽民听了高兴地蹦了起来。他怕家里人阻拦,第二天天不亮郭泽民就从篮里摸了两个玉米面窝窝头揣在怀里,又从娘口袋里偷了五毛钱,悄悄地摸黑去了县城。当时下着大雪,刮着西北风。等他赶到县城时,天刚蒙蒙亮,地上的积雪足有一尺来厚,冻得他浑身直哆嗦。为了暖和暖和,他花一毛钱在鼓楼下买了一碗羊汤,泡着玉米面馍吃,吃完后来到县革委门前。临考前,热心的张老师又带着他找到另一位老师说,“给娃个机会试试……'他们两人耳语时,一旁的郭泽民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他一劲儿地在心里念叨:可得让我试试,可得让我试试。终于,那位老师看了看他,点了点头。

复试时,郭泽民唱了《沙家浜》,还在评委老师们的要求下,又加唱了杨子荣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唱段,他嘹亮的嗓门和漂亮的架势,让所有的老师为之一振。亲临招生现场的原临汾县委书记李春芳当即拍板:“这娃收下了。”

初涉梨园脱颖而出

转眼间,开学的时间到了。小泽民异常高兴,但父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作为家里的唯一男丁,父亲对他期望甚高,怕他学不下样子,一直不同意他学戏。可是事已至此……临走时,父亲对他说:“你要学不下样子,就一头扎进汾河里,不要回来见我!”“狠心”的父亲第一次对郭泽民说出了这样的“狠话”。但是,在郭泽民看来,这一句话却成了自己一辈子不断前进的动力。

进入戏校后,郭泽民练功刻苦那是出了名的。开始时,老师担心他年龄偏大,怕腰腿练不出来,他偏不认那个理。为了练功,他总是第一个早起,别人跟着老师练一场功,他就练两场。拿大顶时,头朝下,脚贴墙练就是两三个小时,晚上睡觉也不忘把两条腿轮换着扳到头上练功。

他天生是个演员材料,别的男生到了青春期都要倒仓变声,他压根没有感觉到变声是啥滋味。同学们从跑龙套开始学戏,而他入校三个月后就直接上主角。在现代戏《沙家浜》(饰演郭建光)成功演出之后,开始红遍临汾城。

“1976年,学校排演《红色娘子军》(饰演洪常青)。当时没有人排过,老师也只是按照电影上演的给走一个套路。我就天天自己琢磨,根据剧情人物的心理去表演,琢磨得很辛苦。下半年一上演,《红色娘子军》便在人民剧场一炮打响,我饰演的小洪常青在舞台上也很有光彩,大家都知道临汾县蒲剧团有个小郭泽民特别的棒!当时我16岁。就这一本戏,天天晚上演,连演40天,场场爆满。从那时开始,我才算正儿八经地跨入到梨园行。1976年周总理去世,团里新排演了《八一风暴》,由我扮演周恩来。县委宣传部长要求演员必须要像周总理。那会儿报纸上有很多总理的照片,我就从照片上的笑容和姿态中找感觉,对着房间里的大镜子练怎么握手怎么讲话,天天琢磨,练了一个多月。1977年正月初三演出第一场县委领导都来观看。我踩着一个前奏曲从台侧走出来,就看到前两排的观众蹦起来喊,哎呀,怎么这么像周总理!人民对总理的感情深,眼泪都哗哗地流下来。在当时那样的政治背景下,借着这个戏,人们心中压抑的情绪被大大地释放了。连演40多场,国营厂矿及各大单位都组织观看。”讲起这些往事,郭泽民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