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高朝简历】 尹高朝,湖北麻城人。大学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历。民商法硕士、政治学博士学位。全国知名传记作家。党史、军史学者。人民文艺家协会理事、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写作并有多种著述面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周恩来和他的老师》《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警坛风云录》《赤子毛岸英》《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石》《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冈》;《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系列丛书10部、《国是论衡》丛书11部、《从政镜鉴》丛书10部、大学教科书《防暴对策学》等共60余部,计2500余万字。部分作品多次获各种奖项。《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全书连载,《公安部长罗瑞卿》《赤子毛岸英》还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 到处寻新闻,新闻就在眼前;到处找劳动模范,劳模就在身边。这里要介绍的是一个数十年如一日写红色记实、讲红色故事的学者,一位笃学不倦、砺志研修、潜心写作、著述等身的“红色作家”和学问家。他的名字,我们或许并不陌生——尹高朝。 十年磨砺 矢志向学 尹高朝,原籍湖北省麻城市夫子河镇人,20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高制度后走出大山。最初的学历,是当时的省中专湖北省公安学校,参加公安工作后他常常感觉知识不够用,并思量着找机会再次进修,深化自己。1989年,他在原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以而立之年再次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武汉市公安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他异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当时,他感觉学习内容“吃不饱”,又申请到武汉大学攻读第二学历——法学专业。前者在汉口古田四路,后者在武昌珞珈山,虽然每个星期天要碾转乘四五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回奔波,但他不以为苦,反倒以此为乐。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修完学分,同时拿到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公安管理专业和武汉大学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证书,完成了院校深造、科班攻读的初步目标,为知识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取得大学双学历后,尹高朝又进军北京,先攻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再读政治学博士。为了维持生计,长久发力,他边干边学,以工养文,以商促学,在又一个长达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从一名警察和国家干部(时语)向一名学者的转型…… 与此同时,尹高朝还在平时挤时间抓空档看书学习,博览群书。那几年,他读过的书颇多、颇杂——既有国学方面的,如《四库全书》《古文观止》等;史学方面,如《史记》《资自通鉴》等;传纪类,如毛泽东传》《秦始皇》《刘邦》《成吉思汗》等等,可谓海量。 警察工作之余,尹高朝正在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行万里路 著一部书 书本在默默堆砌成山,知识也在悄悄的升华。读的书多了,尹高朝萌发了写书之念。 象许许多多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尹高朝景仰作为伟大政治家、卓越思想家和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巨人毛泽东,更膺服他那战略家的睿智、哲学家的精深和理论家的才情。在那段时日里,常常有这样一些问题萦绕在心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与富强的伟大领袖?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高高耸立的脊梁?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历史巨人?他有限的人生为什么能成就那么大的功业?…… 这些神秘的谜团,吸引着好奇的青年去叩问、去探索、去追寻。他曾花费两年时间,在那些关于伟人出身、家世、成长的书海中苦苦探寻着他登上伟人“星座”的奥秘。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作为莘莘学子孜孜求学的时期。终于寻找到这样的答案:毛泽东伟大的一生,确实是从他那不同凡响的青少年时期开始的,他之所以成长为划时代的巨人,除了与生俱来的自身特质和后天的革命斗争实践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便是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为数众多的老师对他的教导、培养以及对他品格的精心塑造。再联想到自己当老师、做学生的经历,尹高朝便有了这样的感悟——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声名显赫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和大学问家,都是依靠教育、依赖老师,把他从混沌引向光明。于是,一种讴歌老师——伟人之师的强烈愿望便萌发了,这便有了《毛泽东的老师们》的构思。 他积极准备着,首先是走出去。《毛泽东的老师们》一书,真正开始写作的时间是1992年。这是一个充满着艰辛的创作过程。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系统地记述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交往关系的著作,国内外还是空白,可供借鉴的史料实在不多。尹高朝打算走出去,到毛泽东的生身之地去寻找材料、寻找创作灵感。于是便开始了三下湖南、两赴北京的万里行程。 1992年4月18日,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尹高朝搭乘一辆去广东的货车,踏上了第一次去湖南的旅程。这次湖南之行,一共呆了半个月,主要是去了长沙、湘潭和湘乡三个地方,在上屋场、棠佳阁、东山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些毛泽东早年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踏寻伟人的人生履迹,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采访的对象和内容距今年代久远,大量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湮灭,最后不得不怀揣一颗沉甸甸的心,登上了北上的列车,赴北京展开了为期四十天的资料查阅工作。从北京回来后,他利用半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初稿。 次年,也就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尹高朝拟定对书稿进行修改和充实,在省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过问和关心下,单位给了他一段时间的创作假。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尹高朝又第二次到了湖南。这一次,他在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奔波了一个多月,毛泽东部分老师的故里——长沙、湘潭、韶山、湘乡、宁乡、新化、安化、平江、浏阳、岳阳等市县,留下了他的匆匆步履,三湘大地洒下了他辛劳的汗水。 在那些日子里,尹高朝的脑海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念头:自己的几番远行,不只是为了撰写一本书,而是以独有的方式,为挖掘和抢救毛泽东从师求学生活的珍贵史料,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期间,尹高朝艰辛备尝。湘中多山地,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以步代车是平常事。饿了,就啃几个干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在前往毛泽东当年的国文老师袁仲谦先生故里采访的那一次,因山路陡峭摩托车翻车,险些回不来了…… 古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尹高朝这次采访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热忱帮助,如湖南省湘潭市等近十个地市的党委宣传部门、政协文史部门、湖南韶山管理局、湖南长沙“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长沙市博物馆、湘潭市图书馆、东山学校、韶山学校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给采访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一些在湖南乃至全国知名度颇高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或赐教或赠送书籍、资料和图片;在采写当中,他还有幸结识了毛泽东老师们的一些后嗣和亲属,书中不少口述材料及文字资料,便是由他们无私提供的。这次采访和第一次湖南之行不同,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在此后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尹高朝凭藉采访得来的翔实资料,一气呵成,完成了57万字的书稿,较为准确和完整地记述了毛泽东从蒙馆读经到北大旁听这十多年间艰苦曲折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与24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对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全过程。 潜心研思 硕果累累 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 继《毛泽东的老师》之后,尹高朝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又推出了一部新作——《周恩来的老师考》。其间,他曾一上辽沈、二下淮安、三赴津门,实地走访伟人周恩来生活、学习的履迹,凭借如蝉之联、如珠之串的史料,历经半年埋头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有着较高史学价值的长篇著作。之后,又与《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形成姊妹篇,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1月以“伟人之师”系列丛书成功推出。这套丛书记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开国领袖的求学生活,实录了他们与众多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反映了老师们对伟人素质的塑造定型而呕心沥血的过程,从而宣示了这样的一些观念——书本,给伟人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老师,教伟人们做一个大写的人;教育,赋予了他们独特迷人的人格魅力。迄今为止,这套丛书印刷十几次,印数达100多万册。 “世界上的确有一种人,从不强调自己生命的意义,悄无声息却认真而用力地活着。”尹高朝就是这样“认真而用力地活着”的人。此后,他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一些党史类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警坛风云录》《赤子毛岸英》《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石》《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冈》……其中,《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毛泽东和他的老师》还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全书连载,《公安部长罗瑞卿》《赤子毛岸英》拍摄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引起较大的轰动。 此外,他还深耕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沃土,耗费10年之功,纂写了反映大别山为中心的共和国开国将领军事生涯和壮丽人生的大型军事史丛书《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全10卷,520万字)。为了写好这部大书,尹高朝以坚韧的毅力,10年调查搜集资料,两年日夜写作,完成重达78斤的书稿,然后经历5年时间的层层报批,终通过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军事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等权威部门的审批,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隆重公开出版发行,从而在全国广大部队官兵中掀起了一场“追著”、“评著”和“藏著”的热潮。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心如良田,勤耕有福。这些年来,尹高朝为了寻求学问上的“真经”,潜心书斋,宵衣旰食,刻苦写作,已至佳境。诚如求是杂志社高级编审高晨野先生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尹高朝印象记》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清代国学大师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一段妙论——他采撷宋词中三个精句,用来形容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以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这样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界也。作为高朝同志的挚友,我见证了他为寻求艺术上的真经,所经历的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过程,我为之骄傲,为之感佩。” 近年来,尹高朝又三上陕北、四赴甘宁,进行实地寻访,完成《陕北十三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并呈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审批;还完成了《百姓父母官》的创作,亦在送审之中。 慷慨赠与 播洒书香 治学之路是异常艰难的,但它带给尹高朝深邃的思索、无穷的感悟和巨大的启迪,面对收获的鲜花与掌声,他依旧淡然如故:“人生在世,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些横逆,增一些气度;省一分欺瞒,多一分道义;学一点退让,得一点和谐;加一丝留意,知一些物情。”人生哲学,已然透悟;洞事察物,渐臻佳境。 功成名就的尹高朝先生,看重知识,乐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却视身外之物为草芥。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伟大的思想、光辉的智慧,总是以书的形式流传久远、辐射四方,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书又是人的朋友,更是青少年的朋友,她是哺乳青少年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一本好书,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他们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灵是一块等待开垦的神奇土地,而作书的人恰似那抛洒种子的人。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我愿做一个辛勤的播种者。” 唯其如此,尹高朝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坚持写好书,把精品呈献给深爱他的读者。同时,他还无偿给许多单位赠送价值可观的图书,特别是向一些大学慷慨赠书。他专程驱车母校湖北警官学院,把五万余元的书籍送给校图书馆;他应黄冈职业学院所请,把近三万元的个人作品无偿赠送;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黄石市图书馆、大冶市图书馆、阳新县图书馆,还有故乡黄冈市图书馆、麻城市图书馆等,他赠送了价值十多万元的书籍,麻城市图书馆还设专柜,陈列他的个人作品;在2019年农民丰收节之际,他给家乡麻城市夫子河镇各村“农家书屋”捐赠了十五万元的红色图书,还给蔡济黄纪念馆送书题诗陈列,“先驱热血染神州,主义成真壮志酬,乡梓后昆承大业,扬帆沧海立潮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0周年的纪念日前夕,他给黄石市军分区、黄石市武警支队各赠一万余元的《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黄石市军分区已将这批书作为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的革命传统教育读物。尹高朝慷慨解囊的捐赠行动,在“学习湖北、书香湖北”全民读书活动中播洒了缕缕清香……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前进路上,永无止境。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尹高朝最初的“初心”是能够做点事、成点事,一生不要虚度;作为一位纯粹的学者,尹高朝的“初心”就是写好红色历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些,他都做到了,还做得十分出色。青涩守得两鬓白,水滴石穿万仞开。潜心研修数十载,他并没有停歇,而是像一个勤苦耕种的老牛一样,继续默默前行。唯其静,能致远;唯其坚,能永年。几十年来,不管世界怎么变幻,人心多么浮躁,他静心做学问,不受干扰和影响;无论前路漫漫,各种压力山大,仍不能动其讲好红色故事的志向,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目前,他正在琢磨影视剧的创作,并应中央党校之邀,准备把原创作品《陕北十三年》写成大型电视剧,搬上屏幕。 “莫道书生清苦意,比来食淡更精神”。愿尹高朝先生恪守高洁淡泊之风,与时俱进,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来。我们期待着,他又在新的土地里深耕出茂盛的庄稼,长成累累果实…… 【作者简介】 陶忠辉,《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曾任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新闻前哨》总编辑。 你“在看”我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