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三 · 西周的青铜文化四 建筑技术的进步

 liuhuirong 2022-04-03
  • 发布时间:2015-10-02 17:16 浏览:180 次
  •   文献记载周文王建都于丰,在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岸;武王建都于镐,在今长安沣河东岸。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沣河两岸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初 步确定丰邑的中心地区在沣河中游偏北,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宫殿建筑基 址,铸铜、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及贵族墓地。例如1983—1985年在沣西马王村及客省庄发现的十几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四号建筑基址,平面为 T字形,东西长61?5米,南北宽:西部最宽处为35?5米,东部残宽27?3米,总面积达 1 826?96 平方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一座西周建 筑基址。关于镐京,现已查明其中心地区在沣河东岸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和斗门镇一带,其中一部分被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前121)修昆明池破坏 了,现存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在洛水村也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

      周人兴起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岐山以南的周原,建国以来 在周原地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宗庙宫殿建筑遗址。1976年在岐山凤雏村发现的一组西周时期的宫室或宗庙建筑基址,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全部坐落于夯土高台 基之上,南北全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约为1 500平方米。南面正中是大门,门道宽3米,东、西两旁为房屋(东、西塾),大门外南边有影 壁(屏)。进大门后是一个大的庭院(中庭),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庭院北面是一座殿堂(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建筑,面阔六间,长17?2 米,进深三间,宽6?1米。主体建筑之后是一个小庭院,又被中间一条宽约3米的过廊分为东、西两个各8平方米见方的小庭院。后庭之北为最后的一座建筑 (室),面阔五间,东西长23米,南北进深3?1米。在大门、主体建筑至最后面建筑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各有八间,进深2?6米,宽4?2米至 6?2米。这样就由大门、东、西厢房及后室组成了略呈回字形的封闭式建筑,将主体殿堂包围于中心,布局规整严谨。与《仪礼》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前堂后室” 或“前朝后寝”制度相符合。房屋的墙壁用夯土筑成,一般厚0?58米至0?6米,地面及墙面均抹以由细砂、白灰和粘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平整而坚硬。

       瓦的发明和使用是建筑用材和技术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根据考古发现,西周以前房屋的屋顶全部用茅草覆盖,即文献所载的“茅茨土阶”(《吕氏春秋·恃君 览》)。西周初期开始出现了瓦,最初数量少,可能仅用于覆盖屋脊。到了西周晚期,瓦已大量出现和使用。1976年在扶风召陈村西周晚期宫殿建筑基址上发现 了大量的板瓦和筒瓦,有的筒瓦还带有半圆形瓦当。在瓦的背面或正面,出现用以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在长安沣河东岸洛水村发现的西周晚期的大板瓦,长约 45厘米,宽约30厘米。这些都说明到了西周晚期屋顶已大部分用瓦覆盖,已能较好地解决屋顶的防雨问题。由于屋顶用瓦,使屋顶的重量大增,这就促使中国古 代建筑的梁架结构及柱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扶风召陈村发现的西周晚期的建筑基址的柱子加密、柱础加大及加固就是证明。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