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原⽂及翻译 在平⽇的学习中,许多⼈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吧?⽂⾔⽂注重典故、骈俪对仗、⾳律⼯整,包括策、诗、词、曲、⼋股、骈⽂等多种⽂体。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吗?下⾯是⼩编帮⼤家整理的逍遥游的原⽂及翻译,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的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不知其⼏千⾥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千⾥也,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置杯焉则胶,⽔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翼也⽆⼒。故九万⾥,则风斯在下矣,⾯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我决起⽽飞,抢榆枋⽽⽌,时则不⾄,⽽控于地⽽已矣,奚以之九万⾥⽽南为?”适莽苍者,三餐⽽反,腹犹果然;适百⾥者宿舂粮,适千⾥者,三⽉聚粮。之⼆⾍⼜何知? ⼩知不及⼤知,⼩年不及⼤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椿者,以⼋千岁为春,⼋千岁为秋。⽽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匹之。不亦悲平! @资料玄虚尚勤大全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数千⾥,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上者九万⾥,绝云⽓,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彼且奚适也?我腾跃⽽上,不过数仞⽽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彼且奚适也?’”此⼩⼤之辩也。 故夫知效⼀官,⾏⽐⼀乡,德合⼀君⽽征⼀国者,其⾃视也,亦若此矣。⽽宋荣⼦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御风⽽⾏,泠然善也。旬有五⽇⽽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之辩,以游⽆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神⼈⽆功,圣⼈⽆名。 逍遥游的翻译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常巨⼤,不知道有⼏千⾥。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千⾥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风吹动海⽔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的⼤海去了。南⽅的⼤海是⼀个天然的⼤池⼦。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的⼤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能激起三千⾥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的⾼空,乘着六⽉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样的.游⽓,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物都因为风吹⽽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吗?它的辽阔⾼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 如果聚集的⽔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艘⼤船的⼒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倒上⼀杯⽔,⼀棵⼩草就能被当作是⼀艘船,放⼀个杯⼦在上⾯就会被粘住,这是⽔浅⽽船却⼤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的话,那么负载⼀个巨⼤的翅膀也就没有⼒量了。因此,鹏在九万⾥的⾼空飞⾏,风就在它的⾝下了,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毫⽆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回来肚⼦还是饱饱的;到百⾥外的⼈,要⽤⼀整夜时间舂⽶准备⼲粮;到千⾥外的⼈,要聚积三个⽉的粮⾷。蝉和⼩斑鸠这两只⼩⾍、鸟⼜知道什么呢。 @资料玄虚尚勤大全 ⼩智⽐不上⼤智,短命⽐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暮死的菌草不知道⿊夜与黎明。春⽣夏死、夏⽣秋死的寒蝉,不知道⼀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有⼀种⼤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个秋季。上古时代有⼀种树叫做⼤椿,它把⼋千年当作⼀个春季,⼋千年当作⼀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特别闻名,众⼈都想与他相⽐,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有极限吗?”棘说:“⽆极之外,⼜是⽆极!在草⽊不⽣的极远的北⽅,有个⼤海,就是天池。⾥⾯有条鱼,它的⾝⼦有⼏千⾥宽,没有⼈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上九万⾥,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泽⾥的⿇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去呢?我⼀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了。⽽它还要飞到哪⾥去呢?’”这是⼤和⼩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官的职守,⾏为能够庇护⼀乡百姓的,德⾏能投合⼀个君王的⼼意的,能⼒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也像上⾯说的那只⼩鸟⼀样。⽽宋荣⼦对这种⼈加以嘲笑。宋荣⼦这个⼈,世上所有的⼈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都诋毁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和对外物的分⼨,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世间的⼀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乘风⽽⾏,飘然⾃得,驾轻就熟。⼗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的变化,遨游于⽆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的⼈能任顺⾃然、忘掉⾃⼰,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意于求名。 逍遥游赏析 马叙伦先⽣《为<庄⼦义证>成率题绝句》中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篇。”读《庄⼦》先应读懂《逍遥游》,是⼈们所公认的。但从晋代郭象、向秀与⽀遁直⾄时贤所论,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分歧⾄⼤。我们姑且撇开诸家诉讼,披⽂⼈情,探索⼀下作者的本意。 篇⾸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鲲化为⼤鹏,⼤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极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去之远。接着就从“上者九万⾥”⼀句荡开两笔:⼀写⾃天上九万⾥看地⾯,只见“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地下看天空,苍茫⼀⽚,“其远⽽⽆所⾄极”。抽象的九万⾥,成为可感的景象。⼆是以连类譬喻的⼿法,解说⼤鹏⾼飞九万⾥的缘故。⽔浅不能承⼤⾈,风九万⾥之厚才能负⼤翼,其理显⽽易明。这些都似说得很随意,但前可证之天⽂,后可证之物理,蕴含了光辉的科学思想。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蜩与学鸠之笑⼤鹏,是⼤鹏展翅的⼀种反衬。两相对⽐之后,以“⼩知不及⼤知”结上,以“⼩年不及⼤年”启下。朝菌、蟪蛄、冥灵、⼤椿、彭祖、众⼈年寿的排⽐,植物与动物,⾃然界与社会界皆囊括其中。汤之问棘与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但并⾮多余。“是已”⼀词表⽰这有引证的作⽤,⽽且把⼩雀笑⼤鹏之事加以铺张扬厉,突出“⼩⼤之辩”的结论,为下⽂铺垫。 “故夫”是承上之词,表明所说之事承斥笑⼤鹏⽽来。“知效⼀官”者流,实为社会上德才兼备之佼佼者,可算⼈中之杰。“其⾃视也”⾮凡。但作者以为,“亦若此矣”,只不过如斥之⾃以为“飞之⾄也”⼀样可笑。他们累⼼于⼀官、⼀乡、⼀君、⼀国,是“役⼈之役,适⼈之适,⽽⾮⾃适其适者也”(《庄⼦·⼤宗师》)。宋荣⼦就⽐他们强,全社会的⼈夸奖他也不会因⽽更加努⼒,全社会的⼈⾮议他也不会为之沮丧。物我、是⾮、荣辱都有冷静的认识,在⼀定程度上摆脱了⼈间毁誉的牵制。还有列⼦,能乘着风飞⾏,飘飘然超乎凡⼈。⽐之于“知效⼀官”者流,他们有更⾼的境界,犹⼤鹏之⽐于斥,均属⼩⼤之辩也。 上已明⾔“⼩知不及⼤知,⼩年不及⼤年”,“不及”意味着绝⾮如郭象所云“⼩⼤虽殊,逍遥⼀也”那种⽆差别境界,⽽是有⼤⼩⾼下之分的。 列⼦之有待,待于风,待于“旬有五⽇”,有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鹏之乘风九万⾥亦相类似。⽽“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之辩,以游⽆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乎⾃然的变化,不受 @资料玄虚尚勤大全 ⼀切条件的局限,时间⽆穷、空间⽆穷。“游⽆穷者”与⼤鹏、列⼦⾮⼩⼤之辩,⽽是有待⽆待之别。⼩⼤之辩只是量之差,在“有待”⼀点说,斥与⼤鹏、知效⼀官者流与宋荣⼦、列⼦并⽆⼆致;“有 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穷之游;⽆穷之游才是逍遥之游,才是绝对的⾃由。 能够得到这种⽆穷之游的是⾄⼈、神⼈、圣⼈。常⼈悲乎!“⼀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尽如驰⽽莫之能⽌”(《庄⼦·齐物论》),⽽“⾄⼈⽆⼰,神⼈⽆功,圣⼈⽆名”,视功名为乌有,⼼中没有个“我”在,与天地万物浑然⼀体,何游⽽不逍遥!后篇⼏个寓⾔皆以阐发⽆功、⽆名、⽆⼰为义。故“⾄⼈”三句被称作全篇之眼。 ⼈的本性是追求⾃由的,逍遥游是⼀种理想的⼈⽣。可现实⽣活⾥,⼈们皆“游于羿之彀中”(《庄⼦·德充符》),何游⽽逍遥?在极不⾃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由,不可能成为现实中奋⽃的⽬标,只不过是内在欲望的⼀种⾃我满⾜罢了。 鲲鹏以下,⾄于列⼦,纷繁错落,虚实交辉。或连类铺陈,或对⽐裁断,叙有分合,藕断丝连。所谓“烟⾬迷离,龙变虎跃”(胡⽂英《庄⼦独见》),只是主⾓出场的前奏。“⾄⼈”⼀出,烟消云散,万籁俱寂。接着有请读者漫步的,是“⽆何有之乡”!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2.其正⾊邪 ⽆所⾄极邪 邪:通“耶”,呢。 3.⽽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 4.适莽苍者,三餐⽽反 反:通“返”。 5.⼩知不及⼤知 知:通“智”,智慧。 6.旬有五⽇⽽后反 有:通“⼜”。 反:通“返”。 7.⽽御六⽓之辨 辨:通“变”,变化。 8.此⼩⼤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9.⽽宋荣⼦犹然笑之 犹:通“繇”,喜。 10.⽽征⼀国 ⽽:通“耐”,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