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选粹」王开岭:人生树下

 在路上llb6e0k5 2022-04-04
图片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姜玲

中语会“创新协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优秀实验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技能评比一等奖;国际楚才作文竞赛高中组决赛辅导奖;高考语文优秀评卷教师;《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通关》《材料备考和思维备考》特7约编委;金考卷百校联盟系列特约编委。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付婷婷 / 美编:张新雨

樱花树下的约定

编者寄语

自古以来,人与树的关系密不可分。人通过树发现生活中的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人通过树阐释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通过树表达万千思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通过树慨叹人生,“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树给予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给养。回眸过往,物质匮乏时期,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驻足当下,树是故乡的代表, 是离家和返乡时的精神寄托。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不同树木,不同特征,不同地域,却有着共同的乡愁。作者王开岭曾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两样东西:时代最峻急的任务,生命最美好的初衷”,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生树下》,领略“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

披文入情

人生树下

开宗明义,引发读者对人与树关系的思考。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引用《诗经》中语句开篇,指出桑树、梓树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人与树的不解之缘,穿越历史长河。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回扣文题,点明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价值。回眸追溯,树除了物质上的无私供给,予取予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无言陪伴、默默守候。树对于人而言胜似亲人。引出下文对于树与故乡、树与人密不可分关系的叙写。用语考究,典雅精致、充满哲理意味的诗意化的语言。)

①②段,点明纵使岁月流转,树与人宛如亲缘般的关系密不可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幼年记忆,故乡的枣树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成长,默默荫泽家族的生息繁衍。相依相伴,树若亲属。树植根的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是终身无解的淡淡乡愁。

图片

美文选粹·人生树下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无私奉献,人树相依。树在人安,特定时期树给予人,生的希望。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千年传承,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植根心底,魂牵梦系。树,是故乡的代言,是乡愁的载体。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引入江南关于香樟树的传说。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更表达出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③~⑧段,童年里、灾荒中、离乡时以及播撒希望,诸多与生命相融合事例皆是树和人犹如亲属的明证。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树对于人类的巨大作用,也写出了与人类的亲密关系。用词典雅,“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等优美凝练。

图片

美文选粹·人生树下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流浪”,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陌路。“迅速地掠过”“透过玻璃扫视”,写出了如今现实生活中人与树的隔阂疏离,表达了无言的哀痛。)

⑨~⑫段,今昔对比,诸多因素下人类毁弃盟约,与树渐行渐远。

⑬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树对于人类的巨大作用,也写出了与人类的亲密关系。用词典雅,“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等优美凝练。

⑭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⑮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流浪”,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陌路。“迅速地掠过”“透过玻璃扫视”,写出了如今现实生活中人与树的隔阂疏离,表达了无言的哀痛。)

⑬~⑮段,今昔对比,诸多因素下人类毁弃盟约,与树渐行渐远。

⑯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⑰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岜沙苗寨,时至今日仍能草木茂盛,与他们对树的膜拜和俗约息息相关。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时刻,都有树的参与和见证。在此地,人与树的关系密切依旧。

⑱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图片

美文选粹·人生树下

⑲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岜沙人的独特葬礼,不禁让人感慨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树的密不可分,他们真正是大森林的孩子!

⑳“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㉑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作者写岜沙苗寨的见闻,再次证明了树与人类确实有如前文所述的紧密关系。呼应前文,人与树关系亲密的曾经。)

⑰~㉑段,岜沙苗寨见闻感受,恍如隔世,慨叹此处人与树生死不离亲密如昔。

㉒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结尾富有哲理,言有尽,意无穷。没有了树,我们犹如失去亲属的相伴相依,我们犹如失去故乡的寄托牵绊。我们应该铭记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应该珍惜树带给我们的记忆与感动;你我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来源: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