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

 学中医书馆 2022-04-04
     风湿热是一种多发性、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其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现象。主要侵犯关节及心脏,其次为脑、皮肤、浆膜、血管。病理可分渗出肉芽肿及硬化期。有时首次患病心脏即受损害,或反复发作而致遗留慢性心瓣膜病变。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2.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过去有风湿热史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史,P—R 间期延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

    2.血沉在活动期加速,有心力衰竭时加速不明显。

    3.C反应蛋白在活动期呈阳性反应。4.活动期病儿有下列反应:

    (1)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加在1:400 以上为阳性;

    (2)血清抗链球菌激酶滴定度增加,1:40 以上为阳性;

    (3)血清透明质酸酶增加,在1:2048 以上为阳性;

    (4)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白蛋白减少,α2 及r 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增加,大于4.2mg。

    4.咽拭子培养,有的可培养出甲组乙类溶血清链球菌;

    5.患心肌炎时,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大于40 单位时力可疑;大于80单位者肯定不正常。本病属中医“痹证”、“心痹”范畴,主要由风、寒、湿三气入侵经络、使血脉流通受阻。邪化热,则见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指“痹证”。如风、寒、湿邪损及心脏,则见心悸、气喘等心脉痹阻之症,中医谓“心痹”,喘证、心悸。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痹。

    主证:多发性,游走性肢体关节疼痛,以肘、腕、踝等处多见,屈伸不利,有恶寒发热等表症。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法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6 克,羌活9 克,秦充8 克,麻黄3 克,葛根15 克,茯苓10 克,苡仁15 克,生姜3 克,大枣4 枚,甘草3 克。

    方解:防风、羌活、秦艽、葛根祛风通络;麻黄、茯苓、苡仁、生姜、大枣、甘草散寒除湿。

    加减法:关节拘挛、不得伸者,加附子以温阳散寒、止痛。

    2.寒湿阻络(寒痹)。

    主证:病久迁延不愈,四肢关节疼痛,而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自觉关节寒冷,局部皮色不红不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

    方药:羌活防风散加减。

    独活8 克,白芍10 克,羌活8 克,防风6 克,灵仙6 克,川芎5 克,桂枝3 克,甘草5 克。

    方解:独活、桂枝、川芎、白芍、甘草温经散寒;羌活、防风,灵仙法风除湿通络。

    加减法:痛甚加乳香5 克、没药5 克,活血止痛。内服大,小活络丹。

    3.湿邪阻络(湿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沉着,痛有定处,肌体笨重,麻木不仁或腰脊冷重,足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懦数。

    治法:利湿活络,佐以法风散寒。

    方药:慧苡仁汤。

    生苡仁15 克,黄芪10 克,羌活6 克,独活9 克,麻黄3 克,桂枝3 克,苍术9 克,当归6 克,川芎5 克,生姜3 克,甘草3 克。

    方解:北芪、苡仁、苍术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加减:若肌肤不仁而无疼痛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通阳。或三痹汤加减:独活9 克,秦艽8 克,防己8 克,川芎5 克,当归6 克,熟地10 桂枝3 克,云苓10 克,杜仲10 克,牛膝9 克,党参10 克,北芪10 克,川断8 克。或加服大,小活络丹,或健步虎潜丸。

    4.热痹。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或身体沉重疲倦,发热恶风,口干喜饮,大便结,小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15 克,知母8 克,桂枝3 克,甘草5 克,黄柏8 克,连翘10 克,银花藤12 克,生苡仁12 克。

    方解:石膏、知母、黄柏、连翘、甘草清热;苡仁利湿;桂枝、银花藤活血通络。

    加减法:口干渴饮,加花粉10 克,葛根15 克,石斛12 克。

    以上各证,在治疗时,可加入下列引经药:

    上肢寒痛:桂枝5 克、姜黄6 克。

    下肢寒痛:牛膝10 克、木瓜15 克、独活9 克、肉桂3 克。

    下肢湿重:防己10 克、木瓜15 克、足不任地加五加皮12 克。

    上下肢痛:均可选用海风藤12 克、丝瓜络10 克。关节游走性痛:羌活9 克。

    背部痛:狗脊15 克。

    5.风寒湿热痹影响心脏。

    主证:在痹证的同时,或因痹而导致的心动悸,脉结代,气短,喘促等。

    治法:治疗痹证的同时,加入养心益气之药。

    方药:根据不同证型,可选用以下药物。

    (1)风邪偏胜:太子参15 克,五味子5 克,麦冬10 克,桂枝3 克,白芍10 克,牛七10 克,独活9 克,鸡血藤15 克,桑寄生15 克,炙甘草5 克。

    (2)寒湿偏胜:太子参15 克,麦冬10 克,五味子5 克,制附片6 克,肉桂3 克,丹参10 克,鸡血藤15 克,木瓜15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5 克,桑寄生15 克。

    (3)气血两虚:党参10 克,北芭15 克,白术10 克,酸枣仁5 克,丹参10 克,远志5 克,茯苓10 克,何首乌12 克,柏子仁6 克,炙甘草5 克,桑寄生15 克等。

    (4)风热偏胜而兼心悸:太子参15 克,麦冬10 克,五味子5 克,连翘10 克,菊花10 克,莲子芯6 克,蚕砂7 克,茯苓10 克,甘草5 克,桑枝15克等。

    (5)痹证缓解期:关节已不肿痛,尚留低热者,可用茯苓10 克,泽泻10 克,青蒿8 克,鳖甲15 克,川地骨皮12 克,白芍10 克,生地12 克,秦艽10 克,甘草5 克。

    (二)西医治疗

    (1)卧床休息:无明显心脏受累者需临床休息1 个月。心脏受累,无心脏扩大者需2~3 个月;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者需6 个月。

    (2)饮食富于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C 等易消化饮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适当限制水盐。

    (3)控制病灶。

    肌注青霉素80 万至120 万u/d。共2 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30mg/kg/d,分4 次口服,共二周。

    (4)抗风湿药物应用。

    ①以关节炎为主,无明显心脏炎者,可用水杨酸类药:阿斯匹林80~100mg/kg/d,分3~4 次口服,约二周,病情稳定后,减至40~50mg/kg/d,疗程3 个月,必要时延长。或用水杨酸钠100~150mg/kg/d,病情稳定后减至半量维持。饭后服或用肠溶片,减少用药反应。

    ②激素治疗:对活动性风湿病,尤其有明显活动心肌炎者,应早期、足量用激素。全心炎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d,分2~3 次静滴。病情缓解后改为口服强的松1.5mg/kg/d。

    (三)针灸治疗

    可根据病变部位取穴。

    肩部:肩髎、肩髃、■俞、风池。

    时臂部: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腕部:外关、腕骨、阳池。

    脊背部:人中、身柱、腕阳关、后溪。

    髋部:环跳、居髎、风市、髀关。

    股部;秩边、承扶、髀关、阳陵泉。

    膝部: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踝部:丘墟、太溪、昆仑、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