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滞颐如何治

 学中医书馆 2022-04-04
     滞颐,是以唾液不自主外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内经》称为“涎下”,《巢氏病源》称为“滞颐”。历代医家多以脾胃虚寒论治,沈金鳌《幼科释迷》认为是“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此见补充了前人的不足,多为现今儿科学所遵从。但在临床上,守沈氏之法,往往疗效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滞颐病机不仅与虚热和脾胃有关,而且与肾阴不足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唾液之中有涎、唾之分,涎为脾津,唾为肾液,涎唾自流,病在脾肾。脾失健运,固摄无权,则脾涎外走;肾气不足,镇纳失权,唾液上泛,故而外溢。唾液自流,日久必伤肾阴。故多用健脾益气、养肾阴、清胃热、固涎唾之法治疗,可取得很好效果。药用太子参、生地、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生石膏、益智仁、五味子、淡竹叶、甘草等。若偏脾肾虚寒,可去生石膏、生地加少量附子、肉桂等辛温之属。(王业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