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中国花卉协会开展国花评选,百花争奇斗艳,竞逐花魁。最终牡丹花脱颖而出评为国花,梅花第二兰花第三。想起收藏的清代紫竹游戏具—玩法已失传的百花筹。它也竟为百花安排了顺序并用采筹数量表示。确定了花王牡丹~万万花中第一流。虽是游戏可视为古人对花卉价值的某种认识。此外该游戏具稀见有一定研究价值,便整理出来下边文字,尝试探讨其形制玩法。一家之言,敬请指教。 购入时其实我不知道这什么游戏具。卖家虽是从事古玩业近20年的大行家,也是相当坦率,承认他也不懂,说估计是酒令筹之类,是否齐全不保证。唯一确定的是价格甚昂,还价余地很小。但是筹具数量很大(共155片)尺寸较大(可见与参照物对比)书法松秀雅致,墨迹入骨,包浆浑厚,字数巨大可断信息量丰富。直观告诉我这是有价值的游戏具。也许是物出江南,北方少见。尽管笔者也长期搜寻古代游戏具,竟却第一次见到。我告诉卖家需要研究一下,之后几天我认真查找了资料,终于在麻国钧所著《中华传统游戏大全》发现了与它类似的雏形。收藏经验告诉我不能错过,便咬牙买下。 幸运的是我翻检藏品后竟发现了该游戏具上记录了它的名称和数量。原来它的名叫百花筹。数量不缺,原配一套。筹材为上等紫竹,用材厚重,正面打磨为弧形,制作精良,握感舒适。并配有原配金丝楠木原盒。盒子虽有小残,但金丝在阳光下忽隐忽现,非常美丽。 所指的600采如下:40采 1片 32采 1片 24 采2 片 16采2片 12采8片 8采8片 6采16片 4采16片 2采32片 1采64片 合计150片 每一片代表一种花。共600采。采外还 风姨、燕、莺、蜂、蝶总合计155片。这五片不带采,却是花卉生长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游戏中他们作用是游戏的加速器和得采的规定和限制,类似现在斗地主中的超级加倍、出牌特别规定之类。这是上边5片的反面。各采数量如照片 高面值竹采4片 计40采1片 32采 1片 24采 2片 在高面值采中只有牡丹为具体花名,它注明为花王。记录百花筹名称和数量的内容就在它的背面。正面的赞语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可见古代人审美观与现代的我们是共通的,对传统的继承仿佛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牡丹作为国花应该当之无愧吧。![]() ![]() 翻检资料可知该游戏的源头是汉代前后出现的斗百草游戏。 斗百草原为端午习俗。端午踏青、采药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胜负手。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唐刘禹锡诗句有“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说的是春秋末期,吴王和西施就已在宫中玩斗百草。汉以前在北方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许汉代之前此俗尚未流传入北方中原。在南北朝时此俗在北方已开始流行,称“踏百草”,如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到了唐代时,端午节斗百草,不但民间有,宫中也有。 时间到了清代中期这种斗花草与博具—筹结合后便诞生出新的游戏形式—百花筹。推断游戏方法与大家比较熟悉的状元筹类似,以掷骰博取筹码,最后吃光他人所有筹码者为胜。开局时也是用掷骰子分配筹码。骰子应为六粒,以便较多出现赢取筹码的点数组合,以推进游戏的速度。竹筹上大量的得采名称如 聚二重三 、聚五、聚六、五同色及其相应的文气名称,如五同色—五花对,聚四双点—四美具。这些都是与骰子点对应的叫法—当时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烂熟于胸的。比如今人打麻将说到清一色,大家都知道是什么牌型一样。因筹码数量较大,如3-4人参与游戏,要完成一局胜负,即便用了六粒骰子,估计耗时不短—-这就符合了雅戏的特点。即主要是娱乐消磨时间,胜负倒在其次。 该游戏虽然与状元筹的玩法类似。但比较后可知状元筹全副只有63片,内容上状元筹是科举制度名称,女人孩子感兴趣的不多,百花筹数量为155片,数量大耗时长,内容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性近娱乐而远赌博。即便在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高雅游戏活动。 百花筹作为古代智力游戏之一与中国象棋、围棋一样,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研究、发扬和继承。(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