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不远温

 学中医书馆 2022-04-04
     关键词 疑难杂症 温通法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疾病应深察病机,博采诸家之长,对于常法不敷应用的患者每需通权达变,而收泛应曲当之效。笔者临床诊治疾病特别注重对人体“阳气”的保护,常用“温通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效较好,现略述体会如下。

    1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咳喘”范畴,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外邪入里易化热,故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饮与痰热混杂。病变迁延,外邪、伏饮久恋不去,肺心脾肾阳气虚乏,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鉴此,治疗之法,主要是化痰饮调肺气。治痰饮之法,仲景早有“当以温药和之”的明训;治气之法,《顾氏医镜》有“一日补气,二日降气,三日破气”的记载。笔者主张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常用小青龙汤变法,药用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法夏、茯苓、陈皮、浙贝、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射干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久经迁延,经过肺气肿而变生为肺源性心脏病,常用真武汤法变通,药用熟附子、干姜、猪苓、茯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细辛、麻黄、五味子、黄芪、桃仁、杏仁等,全方补气温阳,化饮利水,降逆平喘,对肺源性心脏病出现慢性心衰者,有一定的疗效。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初起多由饮食无节,或嗜烟酒辛辣冷饮,久而脾胃受戕而为之病,轻者胃阳被遏,久则中阳衰败。治疗首重胃阳,不能以凡是炎症必属热病,而不加辨证,率用清凉消炎,炎症疾病也必按中医辨证分别寒温所属,然后论治。结合临床主要见症,把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阳虚证和脾胃阴虚证,脾胃阴虚证治宜酸甘濡润,滋养胃体,是为正治。但此类典型病例并不多见,而舌苔垢浊腻,大便溏薄,中脘痞满者却所见颇多。正如《内经》所谓“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当舍甘凉濡润而取甘温益气之法,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行阳气以化阴浊;如怯寒肢冷,舌质淡,喜热饮,便溏次多,中阳不振者,宜附子理中汤鼓舞乾阳,佐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阳旺则运健,精微得以化生,而胃得濡养,“萎缩”可望渐复,如此温润兼施,刚柔相济,对改善症状,增强疗效,均有裨益。

    3 顽固性偏头痛

    偏头痛相似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属“头风”范畴。病机有虚有实,实证多为肝阳上亢,风邪外袭,治宜疏风平肝;虚证多为营血不足,风邪上扰作痛,治宜滋阴养血,祛风镇痛。顽固性偏头痛,病程较长,多为气滞血瘀,经隧阻闭,不通则痛,治宜开瘀通络,镇痉镇痛。自拟一方药用熟附子、细辛、天麻、川芎、全蝎、蜈蚣、当归、熟地、萸肉、紫河车等,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能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闭,并能止痛;细辛大辛纯阳,药中猛悍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为头痛要药,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归、川芎活血祛瘀;蜈蚣、全蝎搜风剔邪,开瘀通络,镇痉镇痛;熟地、萸肉、紫河车补肝肾益精髓。全方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其效著也。

    4 增生性关节炎

    增生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性,继而引起骨质增生的一种进行性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病,属于祖国医学“骨痹”证范畴,本病主要关系着肝肾两脏,肾主骨生髓,肾气衰,故骨枯髓减,肝主筋,又为罢极之本,肝气衰则疲乏无力,甚至筋不能动。人体随年龄增长和机体衰老,气血不足,五脏皆衰,筋骨懈堕,故骨关节、筋膜均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骨质增生。所以,本病治疗当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瘾散结为法。笔者治疗骨痹还非常重视温热药之运用,因为温热药如细辛、乌头、附子、桂枝、麻黄之类有辛通开闭之功效,这对改善以至消除痹证之经络痹阻,营卫气血凝滞,痰瘀交结的病理状况是十分有利的,且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5 老年虚秘

    脾主中阳,温化水谷,运化精微,为胃行其精液。若脾阳不足,枢机不利,中焦健运失常,水谷不化,阳不化阴,寒自内生,阴寒凝结,肠道失于温通而致便秘,如《景岳全书》所言:“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阳虚冷秘的临床特点是大便艰涩,数日一行而无所苦,腹中冷痛,畏寒肢冷,面色白或虚浮,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宜温脾通便,方用《景岳全书》中的济生煎(肉苁蓉、当归、泽泻、牛膝、升麻、枳壳)加减治疗。方中肉苁蓉成温润降,补阳润肠为主药;当归辛甘温润,养血润肠,牛膝温通下行为辅药;泽泻泄浊与牛膝均有宣通下泄之性,枳壳宽肠下气为佐药,使药取升麻以升清阳,得欲降先升之妙,合而用之,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成为温润通便之要剂。若阴寒太盛,可加制附子、肉桂;大便多日一行,可加吴茱萸、丁香。药理实验表明枳壳对肠管有兴奋作用,是一味治疗便秘的要药,肉桂、吴茱萸均有促进肠蠕动的功能。

    后世医家深受《素问》“不治王气”的启迪,主张温补以扶正,认为只有保护阳气,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增强战胜疾病的力量,并由此形成了“尊阳”的论点。如李士材鉴于向阳之草木繁荣,背阴之花卉易萎,提出了“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著名论点,可谓深得个中三昧,亦是笔者临症用温药治顽疾的指导思想。(朱晓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