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二|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txfs789 2022-04-04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接受凯恩斯主义

(4)苏联计划经济的启示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济方式的变化

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的社会化

(1)背景:二战后,股份公司成发达国家主体

(2)含义:

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工人也拥有股票

(3)评价

①积极:缓和社会矛盾;吸收社会资金。

②消极: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1)背景: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2)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经营


三.社会福利制度

1.前提:战后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2.特点:

(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4.评价

(1)积极:①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①增加了国家财政开支,造成财政赤字 ②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评价

1.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作用:

(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飞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73年以后,出现经济“滞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