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处“现实版的大唐盛世”,请给我们的英烈献上一枝花吧!

 兵说 2022-04-04

清明英烈祭5
作者:桅杆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上古时期祖先崇拜与春祭礼俗的传承,兼具人文自然两大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人更偏重人文内涵,视作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这一传统,能够有效地凝聚家族、民族的认同感。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在扫墓祭祖的同时,请别忘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今天的中国,稳定而富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没有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人为大唐万国来朝的盛世而激动。甚至有部电影,叫《梦回大唐》。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从史书上所看到的大唐,更多的只是展现了其光鲜的一面。
真实的大唐,不光是那些光鲜的盛世外表,还需要透过历史迷雾,看清其真实面目:有其博大和富强的一面,也有其专制时代所固有的矛盾和阴暗的一面。这一点,除了史书,冷静地读一读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诗词,即可见一斑。实际上,满打满算,从贞观元年到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总共只有128年。
自清朝末年以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等,中国积弱积贫,屡遭列强侵辱。以下事例,想必人们不会忘记: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12000人,从广州一路打到南京,签订《南京条约》,割让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000人,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18000人攻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
九一八事变:关东军15000人,不到半年就占领整个东北;
七七事变:日本华北驻屯军8000人,就敢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因为战乱不休和极度贫困,中国人口100多年居然没有增长,一直停留在4亿多。
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才摆脱列强的欺辱;直到抗美援朝胜利,我们才找回应有的尊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抚今追昔,我们应当为中国今天的富强和稳定而自豪。
大家不应忘记,通往新中国的历程,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远的不说,就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有多少烈士牺牲在前进的道路上?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人民军队的旗帜,即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但起义不久即遭受重大挫折,队伍被打散,面临散伙的局面。关键时刻,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从武汉赶到部队。在平江县龙门厂附近,卢德铭收拢并对部队进行整顿,暂时稳定了这支部队。
秋收起义原计划是攻打长沙。鉴于部队已遭重挫的实际情况,主席在9月15日向湖南省委建议,放弃攻打长沙。但上级对此并不认可,来信指责放弃攻打长沙是临阵脱逃
当晚,主席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集前委会议,仍坚持放弃攻打长沙,表示“实在不行,就把部队拉到罗霄山脉中段(当时还不知道井冈山),上山当山大王”。对于主席这一惊世骇俗之言,与会的多数人极不赞成。会议一直开到20日凌晨,仍然僵持不下。
天快亮时,总指挥卢德铭站起来说:“毛委员讲得对,我完全赞成。现在交通要道和大中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再打长沙,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军队讲究服从,卢德铭是北伐名将,在部队威望很高。因为他的表态,主席的意见很快在前委会上得到通过,部队随后向井冈山进发。
不幸的是:会议2天之后(22日),卢德铭指挥部队在芦溪县境内掩护主力转移时牺牲,年仅22岁。据多位当事人回忆,得悉卢德铭牺牲,主席在雨中声泪俱下地喊道:“还我卢德铭!”
卢德铭是主席一生中的第一位军事搭档,认识并合作只有短短的3天时间,却让主席终生忆念。很多年以后,主席还说:“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秋收起义后整顿和稳定部队),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员。”1965年重上井冈山,还饱含深情地说:“卢德铭在芦溪牺牲的那天,下着大雨……”
当年在文家市的前委会上,主席的意见是与上级相悖的。因此,没有卢德铭的坚定支持,主席会更加困难。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卢德铭没有牺牲,坚持到1955年授衔,很可能是元帅,并且可能排第二。
严格地说,卢德铭是我军历史上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一个个年轻鲜活、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卢德铭”,牺牲在创建新中国的征程中。不仅如此,正如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说的,自1940年以来,包括抗日战争中,所有为救国救民和抗击外敌而牺牲的那些有名或无名的烈士,我们都应当永远记住并纪念。
清明节,在扫墓祭祖的同时,请到纪念碑和烈士墓前给英烈献上一枝花吧!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