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母亲(十二) 自家烧白炭

 闹市孤猴 2022-04-04

                                            自家烧白炭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明代大诗人于谦对木炭的赞美。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取暖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大山上木材多,冬天冷,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烧制木炭。可是由于技术原因,烧制的都是碎木炭,只有对面山上有少数人会烧制白炭。

       那年我在大队中学当老师,准备号召班上同学上山去砍柴,卖了柴给砖瓦窑后买些白炭回来冬天取暖。班上有个叫王三成的学生,当时就提出我们可以直接烧白炭。还说他烧白炭已经六年了,技术绝对没问题,许多同学也出来证明。我感觉可以试试,取得同学们意见一致后,我们全班师生上山了。

  

       在王三成同学指导下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在他的指导下挖炭窑,那是技术活;第二组我带着砍木头,作烧炭的原材料;第三组准备烧火用柴。其实我发现烧炭非常浪费木材,一百斤木炭需要八百斤原料木材,还要烧掉五百斤烧柴,对森林是毁灭性的。

       我当时也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劳动能力非常强,十二三岁的孩子一点不比大人差。大家齐心合力用了一个星期,一窑整整齐齐的白炭出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到非常的高兴。我们也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不久放寒假了,我带了少量白炭回家,母亲很高兴。当我告诉她是我们自己烧制的时,母亲感觉意外。她自言自语的走来走去,突然转过身来轻轻的问我:“我们家也能自己烧白炭吗?我迟疑了一下回答说应该能,她高兴的大声说:“那我们自己烧”!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全家上山了,又来到了我带学生烧炭的地方。我和父亲砍原料柴,母亲和小妹砍烧火柴。虽然砍柴远了一些,但炭窑我们利用原来的,我们整个工作量还是和上次学校烧差不多。大家热情很高,母亲还哼起了小调,我们从未听到过的。

  

       原料木材砍够后集中放在窑门口,截断成与窑高度相同的木筒;然后竖着装进窑里,要放得紧凑整齐;装满后封闭窑门。第四天下午准备就绪,我们开始点火。三十个小时的烧火基本上是母亲独自完成的,我们多次要换她休息她都不肯。我一直仔细观察火候,生怕出差错。第六天清早我感觉到火候已到,我们果断停火,封窑回家。

      三天后我们全家带着筐来到窑前,母亲小心翼翼打开封门,白炭整整齐齐排在窑里,我们成功了!大家的高兴心情难以言表,不但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白炭烧制,更意味着我们从此有了冬天的温暖。母亲说她要选一担最好的送给我外婆。

  

       第二天我给外婆送白炭,母亲坚持同去。当外婆看到我们送的白炭时特别高兴,那情景自今难忘,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烧炭了。外婆留我们吃了中饭,她和母亲聊得很开心,从她们的脸上我看到了白炭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这些苦命的长辈对生活的要求是很低的,简单的温饱就能让她们感觉到幸福和快乐。我快乐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责任感,应该为她们多些事情。我当时拍着胸脯向外婆保证,以后每年都会白炭来。

  

       回家的路上母亲头一次滔滔不绝,她告诉我外婆每年冬天都是在寒冷和潮湿中度过的,今年我们送去白炭让她终于有了温暖。她还讲起了她的童年,讲起了她和父亲的婚姻,讲起了我前面四个哥哥姐姐都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了她------

      我最终还是没有兑现与外婆的承诺,第二年我去耒阳读书了,然后外婆去世了。那是我跟外婆唯一送的一次白炭,也是我们全家唯一烧的一次白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