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古代又称上巳节。多在我国江南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民俗风情文化节日。常根据地方特色举行祭祀、庙会、诗会、踏青等活动。 农历三月,莺飞草长,桃红柳绿,万物充满生机。晚清《都门杂咏》里,这样描写当年“三月三”之盛况: 三月三,一个诗意而美好的日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聪慧的古人把它当做一种仪式,将一切美好有趣的事物赋于春天,于是,到处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古田县民间“三月三”活动并不普遍,在新旧《古田县志》里查不到有关“三月三”活动的记载。 但是笔者在平湖镇包厝里(东洋村)的旧族谱里,查到清代有高攀桥“三月三”的历史记载,说明平湖地区“三月三”有一定的历史,这与平湖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有关系。其中除了在上街以周王庙为中心的大型庙里外,下街高攀桥“三月三”活动也早有存在,尤其是经济人文相对发达的包厝里村显得更突出,这天村里夜间游字灯盛况名扬遐迩。平湖下都包厝里村捜集到的清代有关“三月三”家谱记载
笔者采访平湖当地老者得知,历史上平湖街的“三月三”以周王庙庙会为依托,参与活动的单位是邻近的村庄,即玉库、新舫(五个自然村)、龙岭(即岭尾村)、平湖街商户以及屠宰业、染布业等十一个村庄及行业,即史上所称的平湖“三月三的十一境”。 活动日程安排,从三月初三起按顺序,每日一境主办活动。其中玉库村是初三日开始,称正境。 史上流传的活动内容有祭祀先贤周宣公,有时配合举行大型踩街活动。有的请戏班唱戏,或请评书艺人评书,或办诗会等。轮值的村庄、行业,当日各自设宴庆祝。所以旧时平湖街“三月三”从三月初三起,沸沸扬扬,伴随每种特色美食、地方土特产交易等活动,热热闹闹十一天之久,吸引着周边县乡的人们,外地以及本地人赞叹平湖“大闹三月三”之口头话确实不虚。
 “三月三”活动轮值这天,所在村一般有由福首经办宴会。有的年份大村庄设宴有百桌之多,称“百桌宴”。十几年前新舫境在新街农贸市场周边露天地坪和北坛公庙内外场地,分散设灶多个,总共摆宴几百桌,吸引各地几千人前来参加午宴,下午和晚上就地免费观看闽剧。 近几十年,平湖“三月三”期间(三月初三起以后几天),大都在周王庙或文化宫开展闽剧演出。演出时间一般为二、三天,多则四、五天。十几年前,新舫村曾经在新街农贸市场旁边搭台,请外地名戏班演出几日几夜,平湖山区和平原,屏南县长桥镇一带以及古田县凤埔乡、吉巷乡前来的观众人山人海。 平湖“三月三”民间诗会也有历史,民国时就立有“湖山吟社”,“三月三”这天在周王庙和下街高攀桥,文人雅士或“农民诗人”相聚,创造或吟唱折技诗(俗称改诗)等民间流行的文化人高雅活动。 平湖的“三月三”节日盛会,自古至今从未中断。而平湖畲村富达的“三月三”也很有民族特色,已成为闽东畲族文化旅游节特色内容之一。
 近两三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平湖镇“三月三”民间活动暂时停止。但愿疫情早日结束,让“三月三”传统文化之花,伴随美好的春天永开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