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 言

 靖薄_52赫兹鲸 2022-04-04

电影《超体》中有句台词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传递信息。”我曾经不厌其烦地引用过这句话,并且根据香农定律将其发展成为:“一切存在的意义,都是传达信息。”非生命系统传达着时空、物理和化学等等的物质信息;生命系统除了传达物质信息之外还传递着基因的信息;人,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在传达物质和基因信息的同时,主要是传承着文化的信息。

文化,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原因,是人区别于他物的标志性特征;文化对人(无论个别的还是普遍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或一群人认同什么样的文化,就决了这一个人或这一群人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欧洲人选择了古希腊的哲学文化,就决定了他们必然是走向科学探索之路的;而中国人选择了《易经》文化,就必然只能是无休止的原地打转。因为哲学的前提是:世界是未知的,哲学就是探索世界本原的;而《易经》告诉我们世界就是这样的,是已知的,无需再去探索,只要遵丛就是了。因此,西方人总是习惯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却总是习惯于想当然:就是这样的,原本就是这样,向来都是这样的,还有别的选择吗?哲学文化和《易经》文化的差异,就决定了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区别:西方人更倾向于怀疑主义,追求自主、自由;中国人更倾向于权威顺从主义,诉求圈养、恩惠、侠义之士和“青天大老爷”。也就是说西方人善于自己解决问题;中国人习惯于依赖权威或“超人”为自己解决问题。

文化决定了个人、民族、国家的性格,同时也就决定了命运。文化是人类世界中最伟大的,也是唯一的力量。科技、经济、军事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定在,而并不是文化之外的力量。如果文化腐败了,一切的力量都会被腐蚀,这种文化主体溃败的命运将无法改变。比如中国有史以来各方面的力量都远胜于周边游牧民族,强盛时期几乎可以把游牧民族亡族灭种(但中国人不习惯,也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可是游牧民族每隔二、三百年总是能够入侵中原,因为一旦文化腐败了,一切所谓的力量都失去了凝聚力,自然就涣散了,不堪一击了,被侵掠是理所当然的。据悉晚清亡国前GDP仍然是世界第一,是当时美国的六倍;武器装备虽不敢保证是世界最顶尖的,但也绝对是一流的;人口总量有4亿,即便如今的任何发达国家也达不到这个数字。军事、经济、人口等综合国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庞然大国,为什么就被区区不足五万人的八国联军轻而易举的攻破国门,而且横行无忌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文化衰败了,太腐朽了,即便别人不打自己也要腐烂了。

反观日本,直到汉光武帝赐予了一颗“汉倭奴国王”印章之后才开始建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个小跟班,总也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但明治维新之后,就迅速崛起成为东亚以及南亚的第一强国,把中国这个两千多年的老师摁在地上磨擦。二战其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所以失败的结果也是注定的。二战结束后,全世界除了美国之外都一贫如洗,战败国日本更是满目疮痍。但是战后日本仅用了短短二十三年的时间,又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到2010年,中国才凭借着人口大国的优势超越了日本的经济总量,但日本做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直到2020年仍然甩开欧洲老牌工业强国——德国40%左右;英国只能赶上日本的一半,而其它的欧洲国家强悍如俄罗斯,也才勉强达到日本的三成左右。

在科学领域,日本共有27位诺奖得主,二十一世纪的前21年里,日本拿了21个诺贝尔奖,平均一年一个,其中物理、化学奖最多,共19个。

日本享誉国际的民族企业更是不胜枚举,如三菱、丰田、本田、东芝、索尼、无印良品等等在世界各国都占有着绝对的市场份额,甚至在美国消量最好的汽车品牌日本占了三个,而美国本土的只有两个。

日本的文化产业,除欧洲和美国以外是无可匹敌的,无论哲学、文学还是音乐都有着极高的国际地位。中国从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有关哲学、自然科学的文献资料大都是由日本引进的,直到本世纪初日本的文学、音乐都是全亚洲的领袖。

再看一下欧洲,至日耳曼人入侵了西罗马以后,欧洲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号称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黑暗到连最基本的商业活动都没有,就是意味着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一些磨坊生产者,被视为是资主义的萌芽。这种程度的黑暗,其他世界的人可能从未体验过,或许沙皇俄国的农奴会有所感受。可是欧洲人从阿拉伯人的手里抢回了古希腊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之后,就飞跃进入了科技工业时代,一路高歌猛进,殖民全球,直到今天全世界无不笼罩在古希腊文化的阴影之下。

三千多年的世界文明史,证明了一个事实:无论多么贫脊惨淡的前提条件,只要文化是清明的、不腐败的,那么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就是必然的;反之如果文化是腐败的,无论当下拥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都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我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文化决定论”这个命题。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文化主体。文化是被文化主体实现出来的,我却反而主张文化决定文化主体,岂不是倒果为因,本末倒置了吗?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是把一切实体理解为主体,主体是自为的存在,也就是说“主体”是自我意识通过自我规定将自己实现出来的过程。虽然说黑格尔哲学被证伪了,但仍然是一座宝藏,黑格尔哲学仍然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迄今为止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峰。黑格尔和费希特都曾批判康德说“物自体”是多余的,“现象”就是“物自体”本身,其实同理黑格的“'一切实体都是潜在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也就是有意识”,也是一个多余的主观规定。如果我们扬弃掉这个主观规定,那么剩下来的就是:“自我意识,是自我规定。”但是这样就没有主语了,是什么的自我规定呢?如果不是意识,就只有实体或者是说“存在”了。但“存在”没有自我意识,如何实现自我规定呢?“存在”原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但当它演化出处理信息的器官——比如大脑,就可以有自我意识了。可“存在”又是如何演化的呢?为什么一定就能演化出信息处理器官呢?这个问题其实在宏观世界中是无解的,所以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古典哲学“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最优解。但是现在我们有了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扬弃唯心主义了,毕竟“唯心”怎么说也只是臆想,没有客观依据,最终只能借助于上帝才能自圆其说。而现在突现逻辑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微观世界中的量子隧穿、量子跃迁、量子态叠加、量子态相干,量子纠缠等等的量子效应,都会导致宏观世界的突变,突变之后的信息就被宏观物质保持、并传递着。这种现象无数次的重复,迭代的突变,就有可能会演化出一种信息处理器。只要有这种可能性,无论它的概率多么小,根据墨菲定律,在一个相对无限、不间断的时空内,它就必然、一定会发生。所以,根据突现逻辑,物质(存在)演化出自我意识,也就是实体演化为主体,是必然的。这种自我意识,就是实体演化出信息处理器官、转为为主体之后,由于对自我的认知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所谓自我认知,本质上就是主体的信息处理器官,对主体自身的信息和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了一些信息序列,然后将这些信息序列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信息系统。因此自我认知就是主体自我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就是自我规定,就是自我意识。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回到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即是主体的自我规定。只不过主体的涵意、演化起点以及整个演化过程都不同了。

由于自我意识即是主体的信处理管器官的自我规定性的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所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又对自我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体对客观世界认知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决定了主体的自我意识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主体对客世界的认知,就是世界观或者宇宙观,就是灵魂三问之“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是对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总体概括。但是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就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历史学理解的文化是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宗教迷信等;存在主义则认为,文化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释,“文化”就是意识形态;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后来综合各学术领域的见解,狭义的文化被定义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但是我认为制度、组织机构此类实体性的东西应该归属于文明的概念;文化的本质内涵就是意识形态。同时我也认为“意识”这个概念是从古典哲学一直延用下来的,至近代以来的科学革命、量子革命、信息革命等等的认识革命,使我们的知识、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很多古典哲学中的概念都已不再恰当了。在传统的哲学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之外的独立存在,黑格尔甚至讲意识就是上帝创世的蓝图,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已经脱离的哲学的范筹;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话其实跟《道德经》中“道可道,非恒道。”是一样的,说了跟没说一样,属于是经典废话,是同义反复、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因此,“意识”的概念必须要重新定义,赋予其具有知识性的内涵,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只能是一笔混帐。

根据信息奠基人香农对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随机不确定性也就是混乱无秩序,熵值最大的意思。如果以系统或者粒子的熵的最大值为原点,那么信息就是负熵。也就是说系统或者说粒子熵的减少,就是信息。熵的减少,就意味着秩序,相对而言熵值越小,信息量就越大,秩序也就越明确,所以说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因此,信息就是以熵值最大为原点,一切存在的负熵;或者是说存在物质的秩序就是信息。

传统哲学认为“存在”可分物质存和意识存在两大类。“意识”原本就是为了描述与物质相对立某种存在。后来古典哲学在黑格尔这里集大成,实现了“物质”与“意识”的同一。虽然之后黑格尔哲学的反对者也不乏其人,但对“物质与意识同一”的概念,在哲学界并没有很大分岐。我们现在所能够认知到的,与“物质”貌似对立实则同一的,就是根据香农定律推出的“信息”。因此,“意识”的本意应该是对“信息”的抽象概括。但我们在使用“意识”这个概念的时候表达的往往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是支配物质运动的某种规律或者是秩序。所以“意识”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主观能动)功能的特殊信息。

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在科学上是用“反馈”来概括描述的,指的就是:将系统输出返回到系统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例如:当刺激(输入)作用于人体之后神经兴奋,将刺激信息入给大脑中枢,大脑通过神经控制应器的活动(输出);应器的活动情况又作为刺激信息(输入)返回作用于大脑,进而通过大脑中枢的调节影响应器的活动(输出)。人的神经系统的信息反馈过程,就是大脑对身体的支配功能。所以“反馈”的概念就是非常符合我们习惯上对“意识”的理解,就是某种主观能动性,能够支配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是秩序。因此,“意识”其实指的就是信息反馈系统。只是由于人们之前科学知识的缺乏,故而对“意识”增添了许多神秘主义的色彩。认为“意识”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存在。其实如电脑、AI产品、生物基因、混沌系统等都是信息反馈系统,都是具备“意识”的特征的。

原本“意识形态”是指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感观、观念、概念、思想等等思维观念的总和但现在我们知道,“意识”就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不见得是能够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所以“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不准确了,因此我将其改为“自我意识形态”,即思维观念的总和。那么文化”就是指群体自我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就是自我意识形态的社会化。由于自我意识形态即是思维观念,所以一切有序存在(信息)都可以是意识形态的对像,文化的外延是无限的。因而文化的种类也是无穷无尽的,每一种在存,或者说自我意识形态的每一种对像都可以形成一种文化。最常见的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建筑文化……

现实上我们不可能去考察文化最初的起源是源自于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还是整个群体的?但是就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化变革而言,新文化的开创者往往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比如哲学开始于古希腊的泰勒斯,泰勒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态就开创了古希腊的哲学文化;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本就是英国一个国家的制度而已,但现在已经普及全球,成为了一种普世的文化;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凭一己之力引起一场席卷全球的共产主义思潮……

或许最原始的文化是整个群体共同开创的,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只是一般的动物,主要是受基因,也就是意识的支配。自我意识还十分的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人的最原始时期,还没有与动物划分出明确的界限,是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也是最薄弱时期,意识的支配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意识是无自我(非个别的)的信息反馈系统,所以是普遍一致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整个群体达成自我意识形态统一,是比较容易的。而当自我意识相对意识有了一定的对抗能力之后,个别性、特殊性就分化了出来,一个群体再要达成自我意识形态的统一就是非常困难的了。除非是具有特别显著的“真理性”才可能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文化更为普遍的形成过程应该是:某一个别的或一小部分的自我意识形态,得到广泛的、群体的认同之后,达成了群体自我意识形态的统一,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文化是特殊主体的自我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自我意识即是主体的自我规定。因此就是:自我意识规定了自我意识主体,文化决定了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宇宙观又决定了自我意识,终究是宇宙观决定了自我意识,决定了文化和文化主体。

宇宙观,即是自我意识对宇宙、对客观世界的信息组合排列后得到的一个结果,就是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自我意识活动的起点和终极根据。哲学专注于探究世界的本源,就是了为找到自我意识的本体起源,为自我意识的活动找到终极根据、第一因。

在地球人类群体中有一种病症——学者综合症:指相对于一般正常人而言有认知障碍,但却在某一方面,如某种艺术或学术,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比如最著名的“雨人”金·匹克,不但有过目不忘的超人记忆力,而且在数学、历史、地理、文学、音乐等15门学科上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专家。但他就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智商只能达到69。后来科研机构对他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他的小脑比正常人的要小,而且还被一种不明液包裹着,左右脑和前后脑连接的桥梁都是缺失的。金·匹克并不是个例,类似于他这样的人还有不少,金·匹克是先天的学者综合症,而其他人有些是后天脑部受到重创之后,改变了原先的大脑结构,从而患上了学者综合症。这种病症证明了,人的思维,也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大脑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正常地球人的大脑结构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习惯于连续性的因果链条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识一定要有一个“第一因”,也就是一定要找到自我的本体才能够依据因果率进行推导,从而获得对自我的认知,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认知到自己是什么,就是灵魂三问之第二问“我是谁?”的答案,也就是人生观。

自我的本体,即宇宙观是一个大前提;自我是什么,即人生观是从属于大前提的一个小前提。至此便可以通过形式逻辑推导出一个必然结果,即灵魂三问之“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就是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就是自我与客观世界的统一,自我意识与自我本体的同一。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问题,有了价值观之后,才算是形成了一个自我认知系统,才能够称得上是“自我意识”;否则就是还处在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时期,实现了意识的任意性,但还不具备否定意识和自我规定的能力,只能称为是“潜在的自我意”。此时,就只能是意识的傀儡、基因的奴才,任意彰显意识(基因)的劣根性。因此,这种潜在自我意识形态形成的劣根性文化世态炎凉、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是其必然表现;衰败、消亡就是其必然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