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有希望恢复大唐荣耀的战神,晚年却沦为戏痴,惨死于伶人之手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2-04-04

作者|舟辰居士

字数:4143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身着龙袍的皇帝正背着手来回踱步,他是大唐昭宗李晔。此刻,他正在等一个人——他不停地看向宫门外,好像希望能够看到什么。

终于,地平线上缓缓现出一个头来,轮廓不大,却承载着整个大唐的希望。

他缓缓露出真容,竟是一位少年,只见他缓步入太极殿,向皇帝走来。刚才正焦急不堪的昭宗,此刻仿佛突然看见了希望。

按理说,他应该很高兴地立马上前接见他,但他没有。是顾及到皇家威仪吗?不,不是的。也许只有昭宗自己知道,那天,他终于等来晋王的捷报,正当他兴奋地正准备亲自上前迎接使者时,却见来者是一位少年。乍一看,他好似看见了少年的太宗皇帝。那是源于幼时,他在先帝的带领下,曾在太庙瞻仰过太宗雄表。

直到那少年跪倒在地,告诉他:

“家父李克用遣臣告陛下,三贼已皆为陛下讨平。”

他方才如梦初醒,赶忙扶起这位器宇不凡的少年。阅完捷报内容后,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

“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

随即赐给了他华美的鸂鶒(xichi)酒杯和翡翠盘,遣使随他一同回营犒劳众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想起那张坚毅却又透着几分稚嫩的脸,他心想:

“大唐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少年。”


公元896年,邠宁节度使王行瑜联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镇国节度使韩建两州势力,一同攻入长安,挟持唐昭宗欲行伊尹之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听闻,率领沙陀骑兵南下入京勤王。李存勖时年十一岁,也随军作战。战事告捷后,奉命入宫报捷。唐昭宗见之甚奇,称赞他“可亚其父”,于是自此小名“亚子”

李存勖出身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他们一脉世代承袭沙陀酋长之位。他的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成为事业编,从此开始吃官饭。而李存勖,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却并非什么柔柔弱弱的公子哥。

他自幼习武,酷爱《春秋》,到了十三岁的时候,便已经略通大义。虽为其父李克用与侧室曹氏所生,却深得喜爱。他精通音律,擅长骑射,心性豁达,胆略过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他十一岁孤身入宫报捷,被封为检校司空,遥领隰州刺史。之后他为其父李克用出谋划策,助其解开太原之围,又劝说其出兵救下幽州刘仁恭,以形成掎角之势,挟制朱温。

天祐四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李克用闻讯大怒,拒不承认后梁政权的合法性,仍用唐朝“天祐”年号。


两年后,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继任晋王,时年二十四岁。此时的河东正面临几个严重的问题——外有朱温的梁军虎视眈眈,潞州之围尚未解开;手握重兵的几个叔叔,又对于年轻的李存勖即位深感不满,欲杀王夺位,投奔梁朝。

河东,如雨中浮萍一般。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刻,李存勖沉着应对,在取得心向新王的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人的支持后,当机立断,诛杀李克宁、李存颢一席人,初步稳定了国内政局。

随后,他率骑兵万众,白袍白甲,在大雾气弥漫的清晨,奇袭梁军前寨,无数梁军还未反应过来便被杀死。

然后,晋军兵分两路,从东北、西北两角夹击梁军大营,军士擂鼓助威,杀声震天,所到之处,无不披靡。梁朝招讨使符道昭马倒被杀,梁军死伤以万记,残军四散溃逃,丢下粮资器械无数。

自此,潞州之围解开。

远在汴州的朱温听闻,摇头长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至如吾儿,豚犬耳!

民间传言,李克用临终前,曾将李存勖叫到床前,交予他三枚箭矢,嘱托道: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李存勖接过三箭,仇恨的种子在心底发芽。他将三矢放在太庙里供奉,每次出征前都要以少牢之礼祭拜,即用猪和羊祭祀,将箭矢取出,放入锦囊中,背负上阵,凯旋归来后再放回去。后来他果然平定桀燕、打败契丹、吞并后梁,完成其父李克用的遗志。

晋王三矢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阙文,历代学者都对其真实性表示过怀疑。根据《旧五代史》记载,李存勖即位之初,曾“遣使告契丹,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考异》中也曾指出,李存勖刚继任晋王时曾经向耶律阿保机赠送财物以换取契丹骑兵支持。阿保机很满意,对他说:“我和你的父亲是兄弟,他的儿子有难,我不能不管。”于是发兵助他解开潞州之围。

而当刘守光被其兄刘守文攻击时,李克用、李存勖也多次派兵相救,可见,至少在李克用去世之前,契丹、幽州都没与晋国结仇。“三矢还庙”一事,大概是后人编撰出来夸奖李存勖英明神武的轶事罢了!

那么正史究竟如何记载接下来的剧情呢?

在除掉异己,解开潞州之围后,接手了河东的李存勖在坐稳了王位,开始着手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内修国政,肃清贪腐、抚恤孤寡、打击盗贼,兴修水利,宽缓刑罚。就连李存勖本人外出的时候,只要遇到饥寒之人,就必然亲自下马询问。在他的以身作则下,数月之后,晋国民风大变,百姓归心

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为李存勖后来称帝打下坚实基础。随后,他整顿军纪,操练兵马,为王霸之业做准备。

他采用骄兵计,联合成德、义武、昭义、振武、天德五镇遣使奉册,尊称刘守光为“尚父”,以滋长其野心,使得刘守光野心膨胀,于公元911年八月幽州悍然称帝。李存勖又借“复唐”之名,联合成德镇、义武镇一同讨伐桀燕,不久便攻下幽州。

四年后,寿州兵变,刺史卢文进引契丹兵南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领五十万大军,进犯幽州。守将周威德率孤军坚守城池,同时向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听闻此事,派遣李存审、李嗣源、阎宝统领七万步骑支援幽州。到了城外之后,与幽州守将里应外合大破契丹军,打得他们丢械弃甲。此战,晋军俘虏斩首敌军数万人,缴获牛羊、辎重无数。打得阿保机正确认识了自己的这位干侄子,到死都没敢再南下。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打败后梁、击退契丹后,向东攻取河北,向西兼并河中,奠定了后唐的版图基础,随后,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

四月,一支骑兵冒着大雨夜渡黄河,趁梁军正深陷梦乡之时,攻入郓州城。他们奉后唐庄宗之命前来,讨伐无道的朱梁。

六月, 李存勖御驾亲征,采用谋臣郭崇韬之计,在黄河东岸修堡垒,筑新城,以接应郓州唐军。随后,他还派遣十余艘巨舰入黄河中流配合后唐军队作战,最终击退梁朝王彦章。

十月,后唐军队进入汴州城,黄甫麟将梁末帝的头颅装入木匣献于李存勖马前,自此,梁朝灭亡,后唐军队名震天下吴越南平等国听闻,纷纷纳贡称臣。


而在各地的割据政权纷纷上表称臣的时候,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前蜀后主王衍。

是他很么?啊不,是他很狂。

他治理下的国家,后宫干政,宦官专权,皇族标价卖官,执政机关贪腐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整个国家犹如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的病鹿,只差谁来彻底终结它了。而军神李存勖,显然是这个执刀人

他先假意与前蜀交好,使得王衍懈怠下来,撤下了后唐边境上的守卫。随后,李存勖发兵六万,剑指前蜀,巡游中的王衍刚返回成都便被中书令王宗弼囚禁。不久,李继岌带兵入蜀,前蜀正式灭亡,南方诸国无不惊惧。

自此,李存勖基本坐稳江山,后唐一时风光无限,五代领域,无此盛者。

如果李存勖就这样继续努力,勤政爱民,后唐也许会是李唐第二。

但人,都是会犯错的,天下安定后,他也开始犯皇帝最容易犯的错误——贪图享乐,他开始去追逐自己的艺术梦。

他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对于群臣的上奏充耳不闻,将国政交予后宫和宦官打理,自己则专心在皇宫听戏。他日益宠幸伶人,最后不顾百官劝阻,给他们加官进爵,而昔日随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武将们反倒被冷落在一旁。

我们都知道,出师表中武侯曾指出“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盛,而“亲小人,远贤臣”国家便会危险。李存勖前期智勇双全,又依靠个人魅力笼络了一帮能臣,后唐才得以强盛。如今他却宠幸伶宦,远离群臣,整日只知唱戏听曲,贪图个人享乐。这样下去,只会招致身死国灭的下场罢了。

果不其然,同光四年,魏博兵变,朝廷派遣李嗣源前去平叛。谁知,这一去如放虎归山,蛟龙入海——原本前去平叛的李嗣源反而掉转枪头,带兵向京师攻来。

李存勖慌忙组织兵马反攻,却发现身边竟无可用之将,还有大批军士长期遭到克扣军饷。而当初一起打天下的能臣们,不是被他宠幸的伶宦陷害致死,就是长期遭受打压心生怨恨,倒戈相向。

当初那个君臣相近,军民相亲的后唐早已不复存在。

他有些恍惚,好在作为皇帝,他还有一点余威。身边的军士们虽心怀不满,但也依旧愿意为他而战,但更多的,是为了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爱民如子的少年将军。

在征讨叛军的路上,他望着路边衣不蔽体的百姓,回想起军中那些食不果腹的军士,心中五味杂陈。醒悟,什么时候都不迟,只是对帝王来说,醒悟得太晚往往是致命的。

到了兴教门之后,他命军士守守在宫门外,自己则在殿内进食。喝着白粥的他正在思考平叛后究竟该如何补偿众将和百姓,却忽然听见门外杀声震天,他赶忙出门查看,却见乱兵四起,军士斗作一团。

见他出来,为首的一人指着他说:“抓住暴君,重重有赏。”他定睛一看,那人,竟是他曾经最宠幸的伶人——郭从谦。

他张口正要说什么,忽然一支箭矢向他射来,正中他的脸颊。他缓缓倒下,意识开始模糊,眼前渐渐变暗,直到,什么也没有……


史载,李存勖于公元926年四月在兴教门逢伶人郭从谦叛乱,他与宿卫并肩作战,杀死叛兵数百人,后不幸为流矢所中,时年四十三岁。而在他死前最后一刻,他越过正室而立的皇后刘氏仅仅派人送来一碗米汤便匆匆离去;为数不多对他忠心耿耿、伴他左右的军士,也早已死的死伤的伤;平日里他宠信的一众伶人们,更是各作鸟兽散,最后,身边仅剩善友一人而已……

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写道“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李存勖十一岁开始便随军作战,靠着过人的勇略,一路过关斩将,建立起强大的后唐政权,是天下人敬佩的英雄豪杰。但当他获得天下后,却开始贪图享乐,放任伶宦专权,自己对国事充耳不闻,终日与伶宦为伍,这便注定了他“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支持他打天下的晋国军民没有得到合理安置,于是纷纷弃他而去。

他听信谗言,滥杀忠臣,使得叛军打来时候无一人可用,最终死于乱军之中。而叛军之首,正是被他诛杀的忠臣旧部郭从谦,也曾是他最宠爱的伶人……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北宋】薛局正:《旧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

【北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北宋】孙光宪 :《北梦琐言》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