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父母志原创 近日,一则“爸爸为女儿完成作业搭建迷你演播厅”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 江苏南京一所小学布置了一项新闻主播作业。吴先生为了帮女儿完成作业,在公司临时搭建了一个迷你版“演播厅”。 吴先生表示,觉得这个作业挺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就花了1个多小时搭了这个“演播厅”。 他希望自己以身作则,教育女儿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爸爸认真的样子,就是女儿心中最美的画面,也给她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视频中女儿十分认真地练习播音。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父母以身作则, 就是最好的教育 近日,知乎热榜上有一个话题:儿子沉迷游戏,与他讨论,他却说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位老师的回答获得了高赞,看看别人家的爸爸是怎么做的。 孩子初二,语文和理科都巨差。爸爸去问这位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你得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 爸爸马上付诸行动,以前周末常加班,后来直接放弃周末加班,在学校旁边的自习室陪着儿子学习。 爸爸读建造师的教材,儿子读名著。一年后,儿子的语文成绩好了,爸爸考完二建。然后,儿子继续学理科,中考如愿考上重点高中。爸爸也考完一建。 这位爸爸并不是搞工程的人,跟建造毫无关联,考证是为了赚外快。 另外,爸爸周末还在自习室干活。周末一天80元,他会拿双休赚到的160元请孩子吃烧烤。这样的爸爸,孩子怎么可能不爱? 这位老师总结,你想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动力,那么就自己上,比什么都好使。 托尔斯泰曾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2009年,我用电脑写了整整一年的日记,一天都没落下。5岁的儿子经常趴在我身边,看我写日记,非常羡慕。 有一天,他说:“妈妈,我也想写日记,我什么时候可以像你这样写日记呢?” 我灵机一动,提议让儿子说日记,我帮他用电脑记录。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了他说我记的宝宝日记。 坚持了一年,儿子说了大约130篇日记,我打印出来好几册。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问题, 经常是家长的问题 一位知名教授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所以有的时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这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 2月22日深夜,杭州一名8岁男孩哽咽着报警:“他说马上就回来,骗人”。爸爸被朋友叫去打麻将,孩子一人在家很害怕。 父亲迟迟未归,民警无奈将男孩带回派出所。凌晨一点半,父亲才赶到派出所将孩子接回。 如此不负责任的父亲,怎么会用心教育孩子呢? 近日看到一个视频,31岁巨婴在家啃老,母亲抬手就是一巴掌。 父母说31岁的儿子不工作,赖在家里,喜欢喝酒发酒疯,还经常动手打人,打得母亲不敢回家,没有生命安全。 父母认为儿子大逆不道,“不是个人”。结果在采访视频中,母亲一边抱怨儿子爱打人,一边随手就给儿子结结实实一个大巴掌,打得儿子猝不及防。 这么大的儿子,还是当着外人的面,就这么随心所欲地打脸,显然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尊严。 父母憎恨孩子对自己家暴,却从未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施暴行为。这就不难理解儿子为什么会家暴了,有父母的榜样,孩子怎么可能学不会呢? 父母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下什么果。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但是,父母自己不看书不学习,却鼓励孩子多看书多学习。父母不上进,却拼命鸡娃。 父母整天追剧、刷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却对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深恶痛绝。父母只想佛系,却教育孩子不能躺平。 父母在行为上给孩子树立了反面典型,却在言语上要求孩子正面发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言传身教,不是简单的说教。 言传,不如身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最好的教育不是父母说教,而是以身作则。 1.示范引导,父母先做好自己 杨澜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孩子天生会模仿,父母又是他最好的模仿对象。就像我写日记这事,本来只是我自己的行为,没想到会引起儿子写日记的兴趣。 父母爱看书,孩子大多也爱看书。父母爱运动,孩子一般不会宅在家里。父母成天吵吵闹闹,孩子没法安心学习。 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我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这些善举,就是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优秀,还得严于律己。 2.抓住时机,陪着孩子一起做 儿子看见我写日记,所以萌发了写日记的念头,我顺势而为,抓住了这个时机,然后陪着他一起写日记。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好奇心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许多父母,当孩子叽叽呱呱问个不停时,他嫌烦,不理不睬。当孩子不问了,他又正儿八经地来教。这种错位、不同频的教育,效果显然不好。 在孩子充满好奇心,或者有接受教育意愿的时候,及时抓住时机,顺势引导,将会事半功倍。如果你能陪着孩子一起做,更是锦上添花。 孔子曰:“欲教子先正其身”。言传,不如身教! ▍作者:伏琴,大学老师,教育学硕士。本文系父母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