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保北冬小麦生产及对育种选择的影响

 洋溢九洲 2022-04-05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靳秋生,今天我代表26组(陇上行)值日,我们小组成员有张文杰、吴儒刚、张胜全、刘万代、胡娜、顾正中等几位老师。我于1993年毕业于保定农专农学专业,一直从事小麦区试工作。由于能力有限,对育种处于兴趣和爱好阶段,始终保持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也没什么经验,所做的组合也基本淘汰殆尽,采用的亲本从最早的纯北部冬麦区材料,到现在的五花八门。每年保持千余穗行,十几个品比材料,估计今年材料也就淘汰所剩无几了。今天仅对当地冬小麦生产及我对品种选择的一些做法做一总结,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教。

一、区位特点

本地保定市易县,位于河北省中北部,为太行山前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力均匀,肥力中上等,粘壤土,水浇地,排灌方便,未发生过极端恶劣天气,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9℃,平均日照时数2615小时,无霜期186天, 10℃以上有效积温为4265度,年平均降雨量668mm。东经115⁰59',北纬39⁰32',海拔31.8m。属北部冬麦区南部位置,特点是一年两茬种植制度,总体积温不足,前茬作物收获后,小麦常不能适时播种,冬前积温不足,易形成弱苗,群体不足,冬季寒冷,最低气温-15℃左右,春季多风,有发生倒春寒风险,抽穗晚,灌浆期多风雨,近年来,赤霉病发生较重,后期干热风多发,灌浆期短。生产上,自秸秆还田推广以后,播量偏大,基本苗40-50万常见,今年部分农田发现在60万以上。

一、当地推广品种近几十年历史演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大部分是北部冬麦区科研单位育成的冬性较强的品种,代表品种有京冬8号、中麦9号(抗寒性稍差)、乐639等等。大部分品种秆高,分蘖、成穗率强,抗倒性一般。

新世纪初到2010左右,大田生产播量开始增大,品种抗倒性引起极大重视,本区审定的合法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些矮秆抗倒的半冬性品种开始越区大面积推广,典型的就是石新系列品种,其中石新828推广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推广多年后才通过了小范围跨区引种试验获得合法地位。石新616是真正通过冀中北区试审定的品种,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推广。这十几年生产上一直缺乏合法的抗倒好品种。审定了几个矮秆品种,生产上也不见多大面积。

2010年以后,随着济麦22偷偷越区推广和良星99合法化,这种类型的品种包括山东和冀中南审定的品种或明或暗开始推广,近几年已经成为当家品种,有的已经通过各种试验渠道合法化。这类型品种表现抗倒、抗寒,丰产稳产,适应性好,基本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共同缺点是晚熟,且有些品种赤霉病较重。

未来几年生产对品种的要求:耐晚播,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强,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耐倒春寒,株高适中、抗倒性强,抗病性好(尤其是赤霉病),后期灌浆快,抗干热风,熟期适中。一句话,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

二、从育种选择角度上,能适应未来几年生产种植的品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产量构成上,群体自身调节能力要强,面对生产上常见的超大播量,品种自身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要灵活,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克以上,最好达到对照水平的50g左右。

2、株高75-80㎝左右,超过80㎝,农民很难接受。

3、综合抗性要好,尤其是抗寒性、抗倒性、抗赤霉病好,抗干热风能力强,后期根系活力好,不要发生雨后枯死、高温逼熟。

4、熟期适中,过早,如不能及时收获,遇雨易穗发芽,过晚,增加晾晒成本。

三、几点想法,是育种的,也是生产上的,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希望各位多批评指教,指导我们的品种选择:

1、当前不正常的大播量问题

新世纪以来,随着秸秆还田大面积推广,部分农田整地质量较差,农民对小麦出苗情况及冬季冻害心里预期差,加之国家推广农业保险、种子经销商造势,大播量及蒙头水已经成为习惯。大播量根本不需要分蘖就能达到高产群体,放羊的啃着美,农民看着舒服,经销商卖着高兴。

1)、经过多年种植实践,只要墒情合适,秸秆还田麦田正常播量(15-20㎏),不浇蒙头水,出苗依然很好,能达到高产群体。

2)、种植实践表现,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时,播量偏大的个体偏弱,冬季冻害重,春季要比正常播量麦田返青迟,尤其是半冬性品种。2012年,石新828在10月2日播种,亩播量20㎏的比13㎏的,冬季冻害差一个级别,春季一片枯黄,返青迟3天以上,产量相当,籽粒饱满度较差。

3)、育种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是引领未来生产方向,还是迎合现在的农业生产?玉米单粒播种技术推广引领了玉米播种技术革命,小麦呢?

2、倒春寒现象

有印象的发生过三次,分别是2010年、2014年和2020年春季,主要发生在试验田,大田极少见。

1)、2010年3月20日降一次中雪,长时间低温,由于是第一次发生,且大田未发生缺粒现象,省专家来考察试验,大部分人认为是试验田喷施2,4-D丁酯除草剂的原因。

2)、2014年5月抽穗初期大风降温,最高气温长时间降至5℃左右,试验田部分品种缺粒,其中一个杂交小麦品种发生严重不育,尤其是倒伏地块颗粒无收。

3)、2020年4月下旬,寒潮发生,最低气温连续两天将至5摄氏度以下。试验田大部分品种包括对照种中麦175不同程度受害,但大田生产未有明显减产。(有一个小故事,不能明说)

4)、今年3月中下旬气温极不稳定,17-18日有雨雪天气,连续五天最低气温在0℃以下,小麦会不会发生冻害,造成不育缺粒,拭目以待。

5)、有一种观点认为,倒春寒没有规律,不分品种,赶上就是倒霉。但我发现在当地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倒春寒发生的概率极小,试验田的品种大部分要重,是什么原因?是血缘还是生产上的品种经过了考验?

3、选穗时间

我选穗一般在小麦正常成熟前一周左右,50%以上年份在那几天有一场刹麦雨,雨后乍晴,大部分品种遇高温枯死。将那些根系活力强,叶片有绿色的材料入选,脱粒时看籽粒饱满度淘汰。好处是不利气候下能选到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的材料,不利之处是容易淘汰那些晚熟、灌浆慢、正常气候条件下产量潜力大的材料。

4、熟期

玉米品种现在是高杆大穗晚熟品种越来越多,尤其是靠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有观点认为是开了历史倒车。小麦品种自鲁麦血缘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后,正常成熟情况下,很多品种生育期比对照中麦175要长3天以上。

1)、济麦22曾经2011年参加冀中北引种试验,青干,落黄较差,生育期偏长,当时没有通过,近年来却大面积推广。后来发现在半干旱区种植,节水条件下,长势很好,落黄不错,比水肥地要好。

2)、河北万丰种业2010年前后在冀中北参试的良星99,一开始叫万丰6728,生产试验改叫良星99,当时发现万丰6728这个品系要比生产上的良星99综合性状要好。

5、品种种性

生产上长期大面积推广品种必须要种性稳定,容易提纯复壮,不能选着选着就消失了。发现有的品种,尤其是有些太谷核不育材料育成的品种,一经扩繁,便混杂不成样了。种性不稳定品种,虽不会被拿去套包,但会增加经营者成本,甚至会赔本。而本地种植10年以上的品种,如乐639、石新828、济麦22,以及试验上的对照种丰抗8号、京冬8号、中麦175等品种,都是种性超强的品种,不易混杂退化,也容易提纯复壮。

1)、中麦175千粒重由当初审定时的40g左右变成现在的50g左右,品种外观基本如初,综合性状变优。

2)、石新828种性极其稳定,遗传力超强,当作亲本,杂交后代当中很容易发现它的影子。

6、品比试验及参试品种需不需要稳定

1)、代数低的品系参加品比试验,是正常的,但肯定或多或少涉及到杂种优势,所以就像有些老师说的,品比材料要比对照增产多大比率才能出圃呢?

2)、客观的来讲,做了近30年的区域试验,感觉现在的参试品种无论从整齐度还是稳定性都大不如前,有的参试品种还不如大田品种纯度好。其中有品种自身的原因,但有些是育种人急功近利的行为,无论是何种原因,我认为这是对区域试验没有敬畏心。不能试验结束的时候,就是参试品种消失之时,推广的品种根本不是当初的参试品种。

有缘加入到“一麦众承”这个大家庭,是一种幸福,在这里遇见了很多老朋友,更结识了更多的资深专家老师,虽未谋面,但感觉到了他们强大的人格魅力,对他们毫不保留的交流、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靳秋生,1993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国营易县原种场从事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近三十年,主要从事小麦、大豆、玉米省级、国家级试验。每年自己做一些小麦育种工作。前几年机构改革,分配到乡镇工作,抽时间仍做少量区试和育种工作。联系电话:13930256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