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城扬州相伴 王虎华 光阴似箭,不经意间,扬州被国务院列入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过去整整40年。巧合的是,我于1982年大学毕业来扬州工作,正好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相伴40年。出于对扬州的热爱,也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在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间,我为第二故乡扬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了一些事情,为此感到十分荣幸与欣慰。我想通过回忆往事,写成文字,献给扬州这座让我引以为傲的城市。 一、在协商活动中为名城保护建言献策 我1993年到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供职,开始接触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入21世纪后,由于政协职责的分工,文史委承担了与名城保护直接相关的课题。我参与或主持的参政议政活动,主要有调研协商、大会发言、提案与社情民意、政协论坛等形式。记不清有多少次,只要是关乎古城保护的议题,我大会小会都会呼吁呐喊: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不管建设这个城那个城,扬州首先要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8月,市政协城乡建设、文史、教科文卫体三个委员会成立专题调查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查。我时任文史委副主任,承蒙领导器重,令我主笔起草调查报告。这是我第一次起草政协的大型材料,甚为用心。我用的是笨办法,就是记下每个座谈会所有发言的要点,力争在掌握所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表述。 副主席夏泽民工作的顶真细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始终指导材料的反复修改,最后还亲自动笔。这份《关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调查和建议》,提交市政协四届二十二次主席会议与市委市政府协商。 在论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认识时,报告说:应当充分认识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扬州的“第一徽号”、“第一资产”、“第一王牌”,我们应当千方百计亮足这一“徽号”、用足这笔“资产”、打足这张“王牌”,否则将会造成历史性的遗憾。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精神资源,也是物质“资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报告说,第一,在城市定性上,应坚定不移地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基点。在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对于“三城”(指工业城、旅游城、大学城)发展战略的表述,应当作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第二,在城市布局上,应坚定不移地保护老城区、发展新城区。近几年开发商向老城区“挥师东进”,表明在扬州城的建设布局上出现了偏差。从现在开始,决策层和开发商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把注意力转向西部新区。第三,在城市建设上,应坚定不移地采取“宁慢勿失”的审慎态度。在有关详细规划未制定之前,应即行停止老城区内的一切拆建,以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动权。 这次协商的反响相当强烈。在此后的若干年内,调研报告屡屡被作为交流材料送给来访的各地客人,评价都是相当高的。时隔十六年后,2016年12月22日的《人民政协报》报道说:“今年,扬州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的首个立法便是关于古城保护。为此扬州市人大专门来到市政协查阅2000年市政协专题调研'关于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所做的专题调研报告,为古城保护立法参考。” 足见这份报告产生了重大而长期的影响。 2001年,扬州市规划局、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在编制《扬州市老城区(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后,向市政协主席会议作了通报。市政协对《大纲》十分重视,决定由城乡建设委、科教文卫体委、文史委联合组成专题组,邀请专家就《大纲》内容进行调研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材料整理的任务又落到我头上。在若干个座谈会上,我认真记录,想上厕所也常常憋着,自始至终不离会场,生怕漏掉任何重要观点。最后写成《〈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专题协商会议意见综合》,于7月提交市政协召开的专题协商会议。会后,我又对材料进行丰富充实,报送市政府。 这个材料有十个大标题,具体意见有五十条左右。第一条意见就是针对《大纲》题目的,指出:按照全面保护扬州古城的要求,唐城范围内历代所有地上和地下历史遗存,都应得到有效保护,《大纲》标题中“明清古城”的括注应当删去。市政协如此认真具体修改一个文件,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绝无仅有。 那几年,我对古城保护的关注度颇高。2003年3月,我主持起草了题为《关于扬州老城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指出:古城保护出现的失误,观念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任何在“保护”的口号下, 在“改造”“改善”的名义下所进行的实际上的破坏,都必须坚决制止。老城区保护中所谓“点、线、面、片”的说法,是与“全面保护”原则相抵触的,同样应当放弃。建议在新区建设专用于老城区居民搬迁的经济适用房,价格上给予优惠,对困难户给予补贴或贴息贷款,调动市民搬迁的积极性。 若干年后,“双东”(东关街、东圈门)改造工程引发热议。2011年5月市政协委员界别活动周期间,市民建召开专题研讨会,我的发言至今在网上还可以找到:一是要转变观念。要真正懂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众多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只能无条件的保护,没有通常人们所说的“利用价值”,保护本身就是利用。二是不再搞运动式的重建。原来东关街有不少关于保护、改造、旅游等方面的规划,没有完全遵守和实现。东关街的剩余段落,不能再搞得这么急,应有详细保护规划和施工详规。三是适当迁回原住民。没有原住民的历史街区就会失去其本真,成为“死街”。建议适当安排一些房屋,出卖或出租给原住民,保留历史街区的原生活质态。四是尽快修复熊成基故居。与李长乐相比,熊成基的历史地位远远重要得多。李的故居修复了,熊的故居却没有动静,希望加快步伐修复,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待续] (载《中国名城》2022年3月特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