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征文123号】林素琴:沽山村的村

 新用户89134deQ 2022-04-05

                  沽山村的村

林素琴 

  幸福院 

 桃花红,胭脂红;桃花开了。梨花白,雪花白,梨花开了。它们在轻微的春风里飘飘漫漫,仿若一群身姿曼妙的女子在共舞,长发依依,衣袂翩翩,与天地,与草木皆在动静相宜中了。好一幅雅致感人的画面!借由春光的指引,我们来到了游洋镇沽山村的幸院,迎面而来的便是这样一场惊艳。我们何其有幸!

        幸福院是由村里的一处老宅做成的,老宅也是民宅,建于民国初年。主人之一、老宅的第三代子孙林文通先生接待了我们。正好这些日子他在老家。文通先生刚退休不久,除了帮忙照看儿孙外,也在自学诗词写作。老宅是他祖父所建。

        老宅的风水好。文通先生记得小时候,行走大街小巷的卖货郎,若哪一时刚好经过他家门前,必要歇下脚步,颤颤地将肩上的担子放下来,取下挂在扁担尾上的毛巾,甩开,擦擦自己的额头、脸颊,而后再定眼瞧一瞧老宅,接着必要长叹一声:好个风水宝地啊!说这话时,那卖货郎同时又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像是自己一路的奔波和辛劳都得到了慰藉。另有一事,也是发生在文通先生小时候,当时天空乌云密布,紧接着五雷轰顶,一道闪电刚好劈在了老宅大门的左侧边上,彼时文通先生的爷爷刚好坐在边上的石上,与那道闪电相隔不到半米。爷爷安然无恙,逃过一劫。村里人一致认为是老宅的好风水护了周全。不知不觉中,老宅的好风水成了村里人中的一个传说。

        传说不只是传说。自文通先生的祖辈起住进这宅子后,几代下来,不仅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且家风好、学风好、文风好。连外嫁的女儿也不逊色,用这里的俗话说,“旺夫旺族”。因而,多少年来,传说还是那个传说。后来,随着家里的人渐渐地移至城里工作生活,老宅也就空了下来。

      不消说,村干部们也看上了这一处风水宝地。他们寻思着是不是可以将它打造成村里的一个风向标,进而从精神层面上引领村民们生活好、学好、发展好。于是,一个想法产生了:将老宅修整下,做成村里人的活动中心兼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中心。这个想法得到了文通先生家里上下的支持。于是,老宅成了幸福院,成了可以引领大家奔向幸福生活的一处院子。

        老宅的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 它连接天和地内和外,连接着有形与无形。天井将位于宅子中间的大厅分成了前厅及后厅此外,宅子左右两边结构对称各有五间屋子,每一间屋子如今都有它的功能和用处门上皆挂了牌子,左边有院长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影视室及阅读室右边有一个厨房、两个餐厅、两个休息室。这样的安排布置,兼顾生活学习和娱乐休闲,看起来自然妥帖

        说到厨房,可是村委会特别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的。当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守在村里,日久,他们难免觉得孤单,生活上也时有不便。于是,村委会专雇了一人在幸福院做饭给他们吃。每天要幸福院吃饭的老人可在当天早上跟做饭的人报餐。这样,平日里老人们在家吃过早饭后,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幸福院,他们一起聊天啦,看电影啦,或读报啥的,一块儿吃饭、午休,吃过晚饭后再各回各的家。如此这般,一天下来老人们既有了与人交流相处的时间又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集体生活与个人生活相结合,更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了,活着就有幸福感了。“幸福院”恰是寓意如此吧。几位老人开心地同我们说起,自打村里有了这么个院子,他们觉得生活上有了着落,精神上有了依托,心情呢,更是畅快了许多,饭多吃了,觉也睡得安稳了。

       且说,去年的重九“老人节”,村委会在县、镇政府的支持下特别邀请了游洋籍及本县艺术界部分人士相聚于幸福院,他们举办了一场民俗文化书画笔会,并将部分作品挂在院里的墙上,让村民们能够时时体味到文化、艺术的气息与脉搏。同时也让老宅原有主人的好“学风”、“文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  花在笑  

        大地在春的照耀下慵懒自在。文通先生带我们去村里走走。鸡叫了,鸭叫了,狗叫了,鸟叫了。风轻吹树叶落。我们于落叶飘飘中行走。这是春的落叶,有离去的悲伤也有重生的希冀。村里边的地理形状呈凹型,像个凹谷,那一座座古屋,便是镶嵌在谷边上,层层递进,却又错落有致,古朴纯净!恰在“凹”中央有条溪,溪水细细,干净清澈,流水声轻轻悠悠,听了,你的心也得到了净化。尘世已在尘世以外。那音,是尘外的梵音。溪的两侧是田地。咦,某棵樱花树正立在一块田的边上望着我们笑呢。不似别处的樱花树娇弱缠绵,它亭亭玉立,一身飒爽,连笑起来也开怀灿烂,还夹带些许女侠的神气,让人见了又爱又敬,且花开得粉红浓密,实在艳得不一般。此一时,鸟儿们又在一旁痛快地高歌吟唱着,一场接一场,声音划过天际,回响不绝,我们真要觉得仿若置身于声色具有的世外桃源里了呀。

        田里不长东西的地方基本上都长了一种花,花叫紫云英。光听着名字,就已让我心动不已。再瞧一眼,这花儿身上竟有白云的“白”蒲公英的“紫”,果真是恰恰好的名字!如果说太阳花素朴纯净,那么,紫云英除此外还兼有柔和、甜美以及天然的与世无争的气息。你看它们呀,它们在笑,甜甜地笑着,不染一尘。那笑不因为你是谁,只因为它们是谁。是的,它们生来就要那样甜甜地、痴痴地笑着。那笑,长在你的眼里,长在你的心里,想跟着你一辈子。

        文通先生告诉我们,紫云英是自生自长的,等到花开将尽,村民们便将它们铲起,翻到土里去,做成田里的肥料。我想,那时候,它们也一定会甜甜地笑着吧。

        溪的两边还种上了紫玉兰。它们淡定地守着自己的地盘,宠辱不惊,仿佛是这条溪的忠实卫士。不过,对于我们的到来,它们还是拿出了主人般温雅柔美的笑容,大方得体,又让人自在,如这一方的土地。  

  远方不远 

        接到村支部书记林珍涌先生的电话已是下午快四点了,他一直说抱歉,因为在山头忙了近一天,其间实在走不开,这下总算下山了,便邀我们去村委会坐坐。我们欣然接受。

        村委会是在一所旧小学里,简约干净,和村里的整体面貌气质很搭。林书记在办公室里给我们泡了茶喝,一边和我们简要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由于沽山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加上之前交通状况不佳,发展相对缓慢。但这些年在县政府、镇政府及村委会等各方面的组织和努力下,村里的许多方面渐渐起色,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人文环境方面比之从前大有改善。林书记起身带我们去了隔壁房间。

        只见房间里,几个墙面上满满当当挂带字的或数据的彩图与黑白照,且墙上不够用了,地上还架起了木板块,木板块上同样贴上了各种图片。林书记说这些图片是他们这些年改造村子的一个个过程的展示,有已经完成的项目,有正在进行的,还有未来要开展的。这样一来,也方便村民们随时探访此屋并更直观地了解村里各项工作展情况。这屋可真像一个小小的展览馆呀,人在其中观望着,竟不自觉地也要闻到了空气里充满的汗水、艰辛、收获和喜悦。

      村里早在二零一七年实现全部脱贫,并在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完成了整体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村里已顺利完成许多项目,比如村社边至东升自然村的路面硬化工程,大大提升了村里与外界的交通便利;自来水管网改造业已完成,确保村民们用水安全、饮水安全;开展对村里的山河道生态环境梳理、整治,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沽山村骨灰堂……此外,村委会还鼓励返乡的村民积极创业,比如那一百多亩的苦笋种植园;还引进外来企业,比如那生姜种植基地、柿子园、桔柚种植园等等……未来,还要引进一个大型的产业链—竹制品产业园……

        林书记一一为我们介绍着,他指着墙中间的那幅彩色大图,图是村里行将要建造的新小区的布局图,上面题词“山水田园画卷.生态宜居沽山”,他说当下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新农村建设,他们正和村民们一道齐心协力努力实践中,期待不久的将来,沽山村能够成为新时一个优质村庄!

        哦,远方不远。

作者简介 林素琴,笔名静和、阿和。中学英语老师。福建省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仙游县作家协会理事。喜欢汉文字之美,偶有所感,便随感而写,就当是于这等似水的光阴里讨些欢喜罢了。主要从事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创作。已在《仙游文学》《莆田晚报》《霞浦》周报《作家联盟》《西散南国文学》《乡韵文学》《南国红豆诗刊》《湖北文学季刊》《当代先锋文学》《东方文学》《首都文学》等报刊、微刊发表诗歌、散文若干。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