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有奖征文】 不沉的船,驶向诗与远方 \周思明

 扬美文化 2022-04-05

本公众号所发文字、视频和图片欢迎转发、分享、赞赏、评论和转载(纸媒刊发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深圳文学杯”第七届“田青打工文学奖”应征稿

不沉的船,

驶向诗与远方

周思明\广东省深圳市

我写文章,极少用、也不敢轻易用“最”这个字眼。但我要说,史铁生堪称中国最纯粹、最有悲悯情怀、最具哲学思考力的小说家、散文家。

这位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的最柔软、也最坚强的男知青,因长期居住在陕北潮湿的窑洞,不幸双腿瘫痪,不得不于1972年回到北京治疗。

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后又患肾病并发展至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就像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就是中国文学战线上的一名不倒的士兵,继续冲锋在神圣的文学前沿阵地上,为读者也为他自己,写下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品。他也像一只不沉的船,驶向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写作属业余。

知道史铁生的名字,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笔者读到的他的第一篇小说,写知青生活,文字优美,意境悠远,道是小说,更似散文。因为我也当过知青,也插过队下过乡,所以读起来有感觉,也有共鸣。

多年来,史铁生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他为人真诚,克己让人,堪称作家中的楷模。史铁生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肝脏和大脑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和医疗机构。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生命定格在59岁。

史铁生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不代表群体的声音,是从自己内部发射出来的个人立场。

史铁生的生命的意义,不再与历史的或形而上的终极目标这些巨型词汇发生关联,而是自己面对自己虚无困境的挑战和超越。所以,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显得充满温情和伤感,不咄咄逼人,不仰面说教。

在价值选择多元乃至混乱的当代中国作家群中,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像史铁生这样坚守崇高、文字纯净的人了。史铁生总是能够从现实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纯净、质朴。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布道。

读过史铁生的很多作品,却没有写过一点关于史铁生的文字。有些作家就是这样,你可以读他,也可以想他,就是无法写他。也许这时,这个作家和你的心灵早已经发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史铁生认为,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这些困境是永恒的,它们构成了虚无感的人生背景。这与加缪不期然地构成了“合谋”。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深刻的绝望之后的顿悟。

与史铁生命运相似以至彼此惺惺相惜的张海迪,曾经撰文称史铁生为“不沉的船”。多么现实又浪漫的命名啊。

“新的一年,绿的春天,冰雪就要融化,不沉的船又要起航了”。史铁生,这只虽然破漏却极为顽强的生命之船,在那一天的凌晨,载着他的理想,带着他的梦想,悄悄地驶向了遥远的清平湾,驶向作家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本期首席义务摄影师:李智杰
    注:歌曲《家总在不远处》作词、 作曲、 演唱:孙琪(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青年歌唱家)

(注:本平台所发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念与立场。如涉嫌抄袭及语句不当等行为由作者承担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