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丨又是一年清明日,缅怀故人,遥寄哀思

 老井文摘 2022-04-05

  

图片

图片

文丨诗词君   诵丨会飞的妮妮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雨纷纷,每至此时,点点洒洒的雨水都会浇在我们心上,一颗叫做思念的种子再次生长。

四月烟雨朦胧,美景美色,却总带着点淡淡的悲伤。我们缅怀先人,缅怀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

思念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学会珍惜眼前事,眼前人。好好活着,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图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间四月雨纷纷,淅淅沥沥,淋了眼,也湿了心。

每逢清明,每个人中国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这首诗了。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糅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变成了时时刻刻的想念。

逝者已逝,惟愿安息;生者如斯,自当珍惜。

有生之年,我们要学会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在思念中,带着亲人的希望与愿景,好好的活下去!

 

图片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把握当下,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活得幸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清明清明,心清则明。它不仅是寄托哀思的时节,更是一个放下过去,向往明天的契机。

清明过后,愿你带着对先人的思念,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片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佳节清明,大自然一片生机,百花盛开。大自然蓬勃的春景与人生的生死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不能逃脱的死亡的命运,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一个归宿:死亡。

还是活在当下吧,保持自己的操守,做最好的自己。


品味国学经典,赏读智慧人生
▼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 


图片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细致的描写渲染气氛:随风飘飞的纸钱,一座座古墓,梨花、白杨……坟场的一切都给人萧杀之感,令人顿生悲情。

暮雨中归去,看似萧条,实则是一种弃死向生的象征——暮雨过后必有晴朗的明天。

离开代表死亡的墓地,走向人间烟火处,这才是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 

 

图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

今日清明节,愿你所怀之人,不在远远乡;愿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

逝去的亲人们,感谢你们,是你们的离去,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

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啊!有生之年宜应好好珍惜。

 

图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它是思念的根,更是先人的安息之地。

余光中在《乡愁》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处处焚火纸,家家祭清明。念起孩提时的老屋,母亲做的米酒,遥不可及,潸然泪下。

 

图片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过的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份心底的念想。

怀念亲人,想念故友,他们真的离开了,又像一直在你身边不曾改变。

失去的不能再来,拥有的更要珍惜。

祈愿亲人在他方世界,无有病痛、身心安宁,我们时常怀念,就是最好的告慰。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图片

 

今日清明,正是哀思故人时。

一壶酒,祭奠过往的追思;一缕香,寄托未来的希望。

祝福亲人们一切安好,祈求我们岁岁平安。

林清玄曾说:“如果人能快乐的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

生死是我们唯一不能左右的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坦然而快乐地告别。

比起害怕离别,恐惧死亡,不如去面对它,用爱去温暖它,或许这就是清明节最美的意义。


*作者:诗词君,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