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经大桥到崇明岛东滩看鸟后,有人建议去体验一下崇明岛旧时的农家生活,于是来到了环岛大堤边的黄家宅。出了门,爬上环岛大堤,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就尽收眼底了。 黄家宅是一座典型的回字形的四合院,周边是一个口字形“宅沟”围着一个回字形的瓦房,中间空着的,是一个晾晒东西的场地,宅后有竹园,宅内的岸上则种了各色花果树,要进到宅子里去,必须从正面架着桥的桥门进去,这种崇明传统的宅子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而延伸到了宅后的柏油马路,已经悄悄地覆盖了从前的大小田埂土路。 留守在这里的老人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在他们的指点下,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着支网在宅沟里捕了鱼;宰杀了场地上觅食的鸡,开始准备饭菜,这都是岛民从前临时来客时最常见的待客之道。 崇明岛是长江里的一叶扁舟,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向东延伸,它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向东飘移,多少年来伴随着岛民的,有著名的崇明老白酒和白山羊。在这个江边古老的村落里,至今家家户户都有这两样东西,好客的主人往往会杀羊待客。果然,傍晚大家一起被邀去坏岛大堤外的长江边上野餐,主人从屋边羊圈里牵出一头大公羊,就去岸边沙滩上支起一口大锅,江水冲上岸的各种树枝、柴草便是现成的燃料,那是主人平时就准备好了。把羊宰了后,再用一小段芦苇插入羊腿上割开的口子,一阵吹气,羊皮就会像汽球一样鼓起来,用开水烫过,小刀轻轻一刮,羊毛便齐刷刷地掉了下来。据说:颈脖上的羊毛称“细光锋”,是制笔的最佳材料,一般的羊毛在显微镜下是空心的,而毛尖上的半透明部分是实心的,制笔的人称之为“亮锋”,它越长,制出来的笔就越具有柔、韧、滑、润的妙处,“细光锋”的难得,就在于这个半透明的部分特别长。在羊肉诱人的香味中,无意间长了鉴别毛笔的知识,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火堆上加热的老白酒是主人家酿的,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却很有后劲,羊肉粉丝,再放点翠绿的蒜叶,极其可口。崇明羊肉是要一边烧一边吃的,不然,味道也会大为逊色。那一晚大家在篝火边红着脸围坐在一起,听着长江不倦的潮声,在月光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又笑又闹,高兴得就像是《鲁滨逊飘流记》中的那群生番。 然而主人却说:虽然年久失修,如此保存完好的老宅,在崇明岛已经找不到第二处了。可惜的是,已经有人出资规划在此搞“农家乐”旅游,它已被规划,拆除后改造成一排新的家庭旅馆!让我一时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同意主人称之为新形式、新一轮“破四旧”的说法。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0年10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