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难得的明君,大唐盛世即是他雄才大略成就的。唐太宗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也希望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能得以继承。 古代政治学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水和舟的关系,就是唐太宗教诲太子的重要治国经验。 唐太宗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用水与舟来比喻君与民的关系,不始于唐太宗,其实唐太宗这话就是沿用前人的。至少对这种认知,荀子的时候就已出现。 唐太宗引用这句话以后,影响随之扩大,几乎每个帝王都用这句话告诫子孙,都用这句话提醒自己的官员,要注意水与舟的关系。 这句话在古代流传了几千年,其意义从未改变。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受到帝王的关注?实质是这句话完全站在帝王权力稳定的角度说的,其出发点和终极的目标即为了不覆舟。他关心的不是水,而是舟。即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必须做到水愿意载这个舟。 几千年下来,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质疑过,这舟的合法性。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考虑过,为什么水必须载这个舟。 古代也出过不少思想家、哲学家,除了孟子有水不认可舟的天然合理的思想外,后面的朱熹、王阳明等无一不是这个理论的支持者。他们唯一希望的是,帝王为了自己江山永固,多行善政,对老百姓好一点。其前提就是水载舟的天然合理性。 实际上,只要站在水的角度,有没有舟,舟覆不覆,都和水没有关系。对于水而言,任何舟都是强加在他们身上,都缺乏天然的合理性。 这一切的改变,直到辛亥革命。 这也说明,观念改变的艰难,有时需要花几千年的时间,甚至要付出许多生命的代价。但一经改变,就很难回头。 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是志士仁人的累累白骨铺就。 用水作比,不只是中国,美国也有。 这也可见,人类的认知有着相通的地方。不过区别也是明显的,其目的和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观一致加好友,注明”少爷“(已加麦田,忽略此号) 安德鲁.汉密尔顿(1676—1741)是北美殖民地时期著名的律师。他打赢过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言论自由的官司—曾格案。正是这件案子为美国建立起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新闻自由是一项重要的美国人民的自由权利。 具有这样思想的人,是不可能用水和舟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的。他更多考虑的是民的权利而不是君的权力保障。 汉密尔顿也用水作过比喻,他说:“权力可以合适地被比作一条大河,当它保持在河道里时,它是又美好又有用,但当它溢到岸上,便迅猛不可挡。它冲走前方的一切,所到之处尽带去毁灭和灾难………维护自由,是对付无法无天的权力的唯一提防。” 在汉密尔顿这里,水不是老百姓而是君主。君主的权力必须控制。当权力无法控制的时候,它带来的就是毁灭性的力量,而这种毁灭就是以老百姓的牺牲为代价。 汉密尔顿没有否定水(君主)的作用。在被驯服时,他们是温顺的,是美好的,是可以为人所用的,但一旦失控,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防范水(权力)的失控,汉密尔顿把人民比作提防。在这里人民不是只能载舟的水,而是要拦截破坏性很强的权力的那道堤防。 这道堤防不是虚拟的,是实际存在的。构筑这道堤防的具体材质,就是人民的自由。 当人民拥有自由的时候,权力的防洪堤自然就得以建成,权力只能顺从,只能为老百姓服务。 水与舟,浪与堤,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的认知,也决定一个民族的不同命运。 夏家少爷、行走中的生命、绍兴东西都在新年开始的三个月内被永封,下面三个公众号继承着它们的使命重新开始,希望大家关注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