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节文字主要介绍了《预约死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及本文中的“向死而生”“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等词语的含义,以便于大家更加准确地了解本文。本节文字主要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 预约死亡·向死而生 ——毕淑敏《预约死亡》读书笔记 乾州蕞娃 (二)关于《预约死亡》、作者和本文题目 《预约死亡》: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短篇小说,原载《北京文学》1994年第3期,是当年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本小说。作者通过对即将离世的病人、亲人和临终关怀医院人士(院长、医生、护士和志愿者)的访谈,以及假扮病人近距离感悟死亡,从而为人们展现了临终关怀医院的真实图景,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真实画面,更感受到死亡背后所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人性之美。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2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二百万字。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1967年,英国护士桑德斯在圣克里斯多费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及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 临终关怀的对象可以分为优先对象和积极层面对象。优先对象包括重病人及其家属临终关怀,老年人,意外死亡者,动物等。积极层面对象包括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 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他在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用这种“倒计时”式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死亡教育,在充分了解死亡的基础上,坦然地面对死亡,愉悦地接受死亡的邀请,体面地走向人生的最终归宿。 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但实际上,在我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