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棋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简介

 宁静斋399 2022-04-05

  作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从它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并非一种偶然的现象。
  早在二十年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1901-1972年)在从事生物学研究中,就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深感不满。因为这种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只是分析还原主义的原则。该原则的理论基础则在于把事物的整体简单地看作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加。以为只要认识了各个组成部分,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分析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结构简单的事物来说,是近似正确的。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自牛顿以来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曾经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科学研究。可是一旦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结构简单的事物转向了结构复杂的事物之后,分析还原主义也就不再有效了。因为对于结构复杂的整体事物来讲,其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非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所能够得到的。所以在1934年,贝塔朗菲就已经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批判了机械论的“简单相加”的错误观点。后来到1945年,贝塔朗非的重要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终于公开发表。强调对于所有具有整体特性的事物来讲,都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客体中所存在着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方面。因为这些联系和关系,对于事物整体属性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至现在,一般系统论的理论仍然处在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以下我们只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三对基本的范畴。

  一、部分与整体
  如何看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系统论同机械论存在着原则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能否直接决定整体?
  对此,机械论的回答是肯定的,而系统论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在机械论看来,只要部分的性能好,其整体的性能也必然好。部分的性能不好,整体的性能则不可能好。即认为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直接决定的。一般系统论则认为,事物整体的属性并不是单由组成部分的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由部分的性质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共同决定的。这正如贝塔朗菲所指出的那样,“把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的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加起来,不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不过,如果我们知道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全部情况,则高一级水平就能从各组成部分推导出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载《科学学译文集》1980年版第310页)。
  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好,并不能必然得出整体性能好的结论,一般系统论的这一重要观点是有大量的事实根据的。作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家的拿破仑,他曾经把法国兵与马木留克兵作过比较,指出由于马木留克兵的个人作战能力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术且武器精良),因此两个马木留克兵就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由于法国骑兵在作战中整体配合好,善于大兵团作战。因此“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拿破仑文选》下卷第313页)。作战是如此,一场球赛也同样如此,个人技术好但整体配合不好的球队并不一定就能战胜个人技术稍差而整体配合好的球队。

  第二,存在于整体之中的部分,是否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对这个问题,系统论的回答是肯定的,机械论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与对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相联系,机械论并不懂得存在于整体之中的部分与这个部分在单独存在时的差别,以为二者完全相同。但是一般系统论却不这样认为,由于系统理论把按系统方式组织起来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视为系统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东西,因此也就必然要进一步肯定这些联系和关系对其各组成部分的制约作用。于是一旦部分和部分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整体之后,处于整体之中的部分也就不再具有它单独存在时的那种独立自在性了。同一种元素或同一种组成部分,当它存在于不同的整体之中的时候,受制约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并且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基于这一点,贝塔朗菲对什么是系统曾经下过一个别具一格的定义。他说:“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元素的集合。所谓相互关系是指,元素P处于关系R,因此一个元素P处于R时的行为不同于处于另一种关系R’时的行为。如果处于R和R’时的行为没有不同,那么,就不存在相互作用,元素的行为就独立于关系R和R’”(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第55-56页。转引自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1986年上海版第455页)

  二、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系统各部分之间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合方式或构成形式;功能,则指一事物在与其它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所具有的能力或作用。
  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结构与功能这对范畴的研究是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研究的深化。因为既然事物的整体性质不能单由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于是也就必然引起对结构问题的高度重视。结构与功能是互相对应的一对范畴,系统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功能正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协作共事并产生出崭新的整体功能的。
  具体来说,由于结构把整体的每一部分都置于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之中,它一方面强化了各个部分所具有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各个部分的另外一些功能。在被强化了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间,由于能够彼此协同、互相耦合,于是也就能够产生出高一级的属于系统整体的功能。对于一个实际的系统来说,由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对功能的要求也不同。如果结构能使部分产生符合系统目标的新功能,被抑制的功能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关系不大,则该系统就被视为优化系统。反之,如果由于结构所产生出的新功能并不符合系统目标的要求,并且又削弱、抑制了各部分中原本对系统整体有用的功能,则该系统就被视为非优系统。再者,如果系统是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对系统目标的要求也具有多变的特点,这时衡量一个系统优于非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则在于看该系统是否能够不断地自行调整自己的目标,保持结构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三、无序与有序
  前面介绍的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这两对范畴。其着眼点是在系统的横向联系方面。一般系统论研究的现阶段,人们则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系统的纵向联系方面。无序和有序。就是揭示系统纵向联系的一对基本范畴,亦即把系统作为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来加以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
  序,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事物的秩序。无序,也就是指混乱或无秩序。当事物处于无序状态时,由于内部的各种成分、要素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要素间的相互关联运动居于非主导地位,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看事物也就显得混乱、无秩序。有序则刚好相反,它表示事物中的各种成分、要素的相互关联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要素的独立性退居到第二位,因此事物在整体上也就显得井然有序,处于彼此协调一致的运动状态 。
  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这从过程的角度来讲,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最基本状态从无序到有序是系统的有序化过程,它意味着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约束力由小到大,系统的整体结构由不很和谐到比较和谐,系统的整体功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从有序到无序。则是系统的无序化过程,它意味着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日趋松散,结构逐渐解体,整体功能不断退化。

  事物究竟是如何从无序而趋向有序的呢?当前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若干规律性的内容。
  当系统处于无序状态井远离平衡态时。虽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的独立性和随机运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的作用之下,在系统内部许多较小的局部范围之内,仍然存在着若干要素之间的局部性的功能藕合,即具有较低程度的有组织状态。其中每一局部范围之内的有组织状态(即有序状态),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进化的潜在发展模式。这一事实表明,系统由无序状态究竟演化为一种什么样的有序状态,不是只有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关键是要着哪一种模式能在竞争中获胜。在竟争的过程中,如果是其中的某一种模式单独取得,或者是某几种模式共同取得了对整个系统的支配地位的话,那么,这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模式,也就实际成为了整个系统发展进化的“胚胎”。系统的进化将按照这种“胚胎”所预示的方向发展结果是有某几种模式能长期共存,共同取得了对整个系统的支配地位,“胚胎”的原型将由共存模式之间究竟如何合作决定。其它的一些模式则会逐渐解体,并且在系统内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按照“胚胎”的发展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参与到系统内部协调一致的运动中来,成为系统整体运动的一个有机成分。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般系统论的大致理论轮廓至于一些更深人的理论问题,由于考虑到本书的旨趣所在,不复赘述。

返回《象棋系统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