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原著中,纣王是一个无法无天,好色至极,而且有些无知的人。 ![]() 某一天纣王早朝,宰相商容奏曰:“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 纣王一听,甚为震惊,原文记载王曰:“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 ![]() 纣王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她有什么本事,竟然敢让我去烧香?!” 实在是难以置信,纣王竟然不知道女娲圣人的事迹?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假装不知道,彰显自己的权威无人可及,圣人也不行!另一种可能就是真不知道,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看接下来商容怎么回答就能明白了。 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 在那个崇尚神灵的年代,尤其是身处帝王之家,纣王不知道女娲圣人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即便是真不知道,听了商容的说辞,考虑到可以富国庇民,保他江山千秋万代,纣王也不好意思再拒绝。 于是就有了祸事的开端,纣王带着满朝文武,前往女娲宫进香。 来到女娲宫,纣王被宫中华丽的景象吸引,对于女娲宫,原著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殿前华丽,五彩金妆。金童对对执幡幢,玉女双双捧如意。玉钩斜挂,半轮新月悬空;宝帐婆娑,万对彩鸾朝斗。碧落床边,俱是舞鹤翔鸾;沉香宝座,造就走龙飞凤。飘飘奇彩异寻常,金炉瑞霭;袅袅祯祥腾紫雾,银烛辉煌。” 纣王看得正入迷时,忽有一阵狂风卷起幔帐,显出女娲圣像,原著中对女娲圣像如此描述,“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宛然如生。” ![]() 纣王看了不由得神魂飘荡,浮想联翩。 原著中这般描述纣王当时的心理活动,“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 于是纣王诗兴大发,便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起诗来,诗曰:“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聘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娶回长乐侍君王。” ![]() 且不说纣王文采怎么样,就凭这份胆识和狂妄,在那个年代估计也无人可及了。 不久,女王娘娘降临宝殿,看见粉壁上的诗句不禁大怒。 ![]() 原著中这么描述女娲娘娘的愤怒,骂曰:“殷寿无道昏君,不想修身立德以保天下,今反不畏上天,吟诗亵我,甚是可恶!我想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 随即女娲娘娘便招来众妖,单留下三个,一是千年狐狸精,一是九头雉鸡精,一个是玉石琵琶精,吩咐曰:“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你三妖可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俟武王伐纣,以助成功,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使你等亦成正果。” 天道有常,即便女娲圣人再愤怒,也不能违背天地间固有的规则,无法在成汤气数未尽之时灭了纣王。 但这并不代表圣人拿你没办法,暗中做些手脚还是可以的,比如找几个黑恶势力去折腾你的江山,致使你昏乱无道,众叛亲离。 基于此,便有了两种可能的分析,一是纣王仅喜好美色而已,只不过人狂了点,图一时口快,并不是什么无能的昏君。 从商容禀奏他去给女娲娘娘降香,他开始不悦,到后来同意,就能看出,其实在三妖惑乱之前纣王还是能听进去意见的。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三妖捣乱,殷商的天下说不定还能再延续几代。 二就是纣王确实不怎么样,狂妄无能,即便没有三妖惑乱,殷商也会亡在他的手里。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做人得低调,认清自己的位置。 即便贵为君王,在圣人眼中也不过就是个大点的蝼蚁。惹怒了圣人,想要断送你的江山,你就是气运再悠长,也有的是办法收拾得让你怀疑人生。 就好比某宝和某云,资本实力再雄厚,也该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否则后果是会很严重的。 |
|